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一周星期二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二十一周做祈祷的反思。

基督并不拒绝接受法利塞人
明白诫律的意义
从内到外的洁净


基督并不拒绝接受法利塞人

福音给我们讲述耶稣与经师和法利塞人之间的许多接触。 我们经常看到祂与他们交谈,孜孜不倦地寻求他们皈依。 祂这样做不应该令我们感到惊讶,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而基督视这些人为比税吏和娼妓更加远离天国的人(参阅玛21:31)。 我们知道,主耶稣从不拒绝帮助那些需要祂帮助的人,并且会尽祂所能去寻回这些迷失了的羔羊。 而一些经师和法利塞人,这些迷失了的羔羊,则使祂付出很大的努力。 据我们那有限的所知,当祂在世上时,祂在这方面取得的「胜利」并不多。 我们知到,在祂受难和死亡之前,祂的门徒中有一个法学士,纵使这人竭力将此事保密(参阅若7:50和若19:38)。 在祂复活之后,我们看到有些法利塞人接受了信仰(参阅宗15:5)。 他们中有一些继续遵守旧约的法律,从而挑起了在首个基督徒社群中出现的不和(参阅宗15:5)。 其他的法利塞人,如保禄(参阅宗23:6),在宣扬他们的新信仰方面则非常有成效。

耶稣在与这些犹太当权者接触时,可能感到不太自然。 祂常常意识到,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用祂说的话来指控祂。 祂也因他们内心的盲目而感到痛心,这种盲目阻止他们接受祂所宣布的福音。 尽管如此,基督并没有疏远他们。 或许我们会认为,祂最好就是只与那些理解祂的讯息和热爱聆听祂的说话的人在一起。 可是主耶稣却从来不会拒绝与那些不爱祂的人对话。 因为天主「决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却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厄33:11)当基督向他们讲话时,祂意愿他们归正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尽管有时祂的言辞是相当严厉的:「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 因为你们捐献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莳萝,却放过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义、仁爱与信义。」(玛23:23)

我们可以祈求主耶稣赋予我们拯救人灵的渴望,从而引导我们冀求拯救所有人,甚至那些可能不理解我们的人。 圣施礼华写道:「我们要为所有人做好事,无论是爱耶稣基督的人,还是或许恼恨祂的人。 但后者使我们感到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必须尽量以爱心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找到信仰,用我喜欢说的:把邪恶淹没在大量的善良中。 我们永远不应该视任何人为敌。 如果他们恶意地攻击教会,那么,靠着天主的恩宠,我们的坚定、友善、正直的行为会是他们发现真理,或至少会尊重真理的唯一途径。」[1]

明白诫律的意义

基督谴责法利塞人和经师,他们严格遵守人性的法律,却忽略重要的天主诫命。 可是祂并没有批评这些法律的存在。 耶稣说,人必须遵守这些法律,但不要忘记那最为必要的,就是天主所颁布的诫命。 而如果我们致力看出自己所做的事情背后所隐藏着的善:正义、仁慈、忠诚,一言以蔽之,就是爱,这是可能的。 「因为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内。」(迦5:14)一些经师和法利塞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失去了对所有法律条文的正确看法,成为了瞎眼的向导,能够滤出蚊蚋,却吞下骆驼(参阅玛23:24)。

出于爱而努力,以「真正出于自愿」[2] 去与天主保持接近,既不会自动出现的,也不是简单容易的。 因此圣施礼华说,培育是一场战斗,不但是艰苦的,而且是永无止境[3] 的。 法律需要人正确地理解它,因为它是为有理智的人制定的,这些人获邀去以深邃的、不是肤浅的方式去让自己接受它的指导。 主业团的监督范康仁蒙席写道:「有圣德,并不意味着做更多的事,或者是为了达到我们为自己所设定的标准。 正如圣保禄所解释的,圣德是攸关于回应圣神的行动,直到基督在我们内形成。 (参迦4:19)」[4]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所包含的一切── 诫命、虔敬的常规活动、善工 ── 都是让自己更加紧密地与主耶稣认同的方法。 这些活动「是充满爱的对话的一部分,拥抱着我们的整个生命,并且引领我们个人与基督相遇的、充满爱的对话的一部分。 是天主等候着我们,好能与我们分享祂的生命的时刻。」[5]

从内到外的洁净

「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 因为你们洗擦杯盘的外面,里面却满是劫夺与贪欲。」(玛23:25)耶稣直击问题的根源。 祂特别指出这些人的外表 ── 大声的祈祷、引人注目的斋戒 ── 与内心 ── 渴望出众和被人认可 ── 之间的差异,「我们必须对那个叫我们去担心自己外表的『化妆文化』说不。 与其洁净那个会消逝的外表,我们应该洁净和守护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内里,它在天主眼中才是宝贵的。」[6]

耶稣所指出的道路是从内到外的净化。 「瞎眼的法利塞人! 你先应清洁杯的里面,好叫它外面也成为清洁的。」(玛23:26)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主耶稣希望我们获得的培育不在于累积大量的信息,而是要强化自己的内在世界。 不是要接纳许多在土壤表层快速地生长的种子,好能给人硕果累累的印象。 相反,它需要我们开发那块深厚而肥沃的土壤,好能让基督在我们灵魂中播下的种子发芽。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恩宠的帮助下独有的任务。 虽然外在的善行可能部分地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无论是因为他们鼓励我们还是环境推动我们)而做,但是我们有责任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享受我们所做的善事和拒绝邪恶,后者不是因为它是被禁的,而是因为它使我们远离自己所渴求的幸福。 而这样做「需要我们有能力停下来,『关闭自动驾驶装置』,好能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反复出现的、往往是无意识又影响着自己的想法。」[7] 童贞圣母玛利亚是一个有丰富的内修世界的典范,她接纳圣言,并且让它结实(参阅路11:28)。 圣母玛利亚可以帮助我们忠信地、毫无欺诈地步武她圣子的脚步。

[1] 圣施礼华,《书信4》,24

[2] 圣施礼华,《道路》,293

[3] 圣施礼华,1972年6月18日一个家庭聚会的笔记

[4] 范康仁蒙席,2020年10月28日的牧函,6

[5] 同上

[6] 教宗方济各,2018年11月3日的讲道

[7] 教宗方济各,2022年10月5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