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二周星期二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二十二周做祈祷的反思。

赞叹耶稣的权威
福音使我们自由
服从:懂得如何倾听


赞叹耶稣的权威

耶稣喜欢在葛法翁讲道,不仅因为有几个宗徒都是来自那里,也因为那里的人开怀接受祂的教训。 葛法翁是座落在加里肋亚海边的一个繁荣的渔村,有罗马驻军和商旅,还有一座重要的犹太会堂。 因此,这里是犹太人和外邦人、本地居民和商旅者会聚的地方,会集着不同的思想与观念。

有一次,当耶稣去到葛法翁时,圣史路加强调祂的教导引起了众人的惊讶,「因为祂的话具有一种权威。」(路4:32)我们可以想象人群聚精会神地聆听主耶稣的讲道,也许是出于真实的兴趣和期待,或者只是出于好奇。 他们或许观察到祂那美妙的言辞和姿态、祂对众人的回应,以及祂对村庄生活的各种事情的态度。 与一些法利塞人通常做的反应有所不同的是,基督的教导引发出众人对祂的权威所产生的着迷。 祂不仅谈论美丽的实事; 祂的行为也说明祂的教导。

我们透过阅读和默想福音,也可以像祂当代的人一样,惊叹于耶稣的形象。 圣施礼华说:「我建议在祈祷中,你真正参与福音中各个不同的景象,如同人群中的一个。 首先,想象你所选择的景象或奥迹,以便收歛思潮、做好默想,然后,专注心神于你选的耶稣生活中特别的一面 ── 祂的仁慈之心、祂的谦逊、祂的圣洁以及祂承行天父旨意的方式。 然后告诉祂,在这些事件中,你的遭遇如何,对你有什么影响,你的灵魂又有什么变化,但要集中精神,因为祂可能想要借此机会指点你; 在你的灵魂深处,你会体验到祂的建议; 领悟到一些事体; 感受到祂轻声温柔的责备。」[1]

福音使我们自由

耶稣在葛法翁逗留期间,「在会堂里有一个附着邪恶鬼的人,他大声喊叫说:『啊! 纳匝肋人耶稣,我们与祢有什么相干? 祢来毁灭我们吗? 我知道祢是谁:是天主的圣者。』耶稣叱责他说:'不要作声! 从这人身上出去!』魔鬼把那人摔倒在人中间,便从他身上出去了,丝毫没有伤害他。 遂有一种惊骇笼罩了众人,他们彼此谈论说:'这是什么事? 祂用权柄和能力命令邪魔,而他们竟出去了!』」(路4:33-36)

主耶稣有克制邪灵的大能。 在这个情节中,魔鬼挑战祂,并且大胆地以天主的圣者来喊叫祂,既表明自己知道基督的使命,也表明自己反对祂救赎的工程。 尽管魔鬼看起来力大无比,他还是慑服于耶稣的命令,一听到祂的说话便立即离开那个人的身体。 类似的事情也在福音中其他情节中重现。 那些多年以来,甚至从胎生起就被魔鬼或被疾病所奴役的人,与主耶稣相遇之后,不仅恢复了身体的健康,而且也获得了一个对生命的全新看法。 他们可以再次享受与亲人在一起,而自己与天主的关系也标志着信德得到了更新。

「福音是生命的言语:它不会压迫人; 相反,它会解放那些被这个世界的许多恶魔所奴役的人:虚荣的恶魔、对金钱、骄傲、淫欲的眷恋...... 福音会改变人心,改变生命,将邪恶的倾向转变为善良的意向。 福音是能够改变人的! 因此,基督徒的任务就是将救赎的大能传播普世,成为天主圣言的传教士和向导。」[2]

服从:懂得如何倾听

除了通过福音之外,耶稣的指示也透过教会和天主用以让我们知道祂圣意的各种方式传达给我们。 正如主业团的监督范康仁蒙席提醒我们的:「天主还可以通过我们周围的人让我们看到祂的旨意,这些人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被赋予或大或小的威权。 因为我们知道,天主可以通过其他人或普通事件跟我们说话,我们能从这些人或事件里听到天主之声中的信念,会让我们对天主的计划产生顺从的态度,其计划也可能隐藏在那些陪伴我们前行的人的话语中。」[3]

「服从」obey一词来自拉丁文ob-audire,意思就是「仔细地聆听」。 为了要紧随基督,我们有时需要把自己的想法与那些了解我们的人的意见对比,因为我们并不常是很清楚知道什么才是为自己最好的。 天主的圣意通常不会清晰和明显地让我们知悉。 因此,仔细地倾听意味着对别人的看法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这可能会是很难接受的,尤其是当我们在思考着要做的事情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或是非常困难时。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愿意考虑那些爱我们、并且得到天主的恩宠来帮助我们的人的提议。 我们必须珍惜它,视它为天主用来帮助我们辨认出祂对我们的圣意的方法。

主啊,祢要我做什么呢? 当我们真正有这种关切时,我们就会明白服从这个美德的伟大。 一个懂得服从的人不会以为自己的生命受到贬损。 相反,他们会变得伟大,因为他们愿意遵行天主的圣意,因为他们渴望在努力辨悉如何将其付诸实践时不让自己受到私欲所瞒骗。 童贞圣母玛利亚的伟大,正是在于她认真地聆听天主对她所要求的,并且将其付诸实践。 「在圣母玛利亚身上,我们找不到丝亳愚蠢贞女瞎随盲从,亳无头脑的憨态。 圣母细听天主的要求,思索未能领会的疑团,询问没有弄懂的问题,然后全力以赴,履行天主的圣意:'看! 上主的婢女,愿照祢的话成就于我吧!』这是何等明智!”[4]

[1]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53

[2] 教宗方济各,2015年2月1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3] 范康仁蒙席,2024年2月10日的牧函,6

[4]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