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14:15-24)
有一个同席的人听了这些话,就向耶稣说:「将来能在天主的国里吃饭的,才是有福的!」
耶稣给他说:「有一个人设了盛宴,邀请了许多人。 到了宴会的时刻,他便打发仆人去给被请的人说:请来罢! 已经齐备了。 众人开始一致推辞。 第一个给他说:我买了一块田地,必须前去看一看,请你原谅我。 另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试它们,请你原谅我。 别的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仆人回来把这事告诉了主人。 家主就生了气,给仆人说: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领到这里来。 仆人说:主,已经照你的吩咐办了,可是还有空位子。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大道上以及篱笆边,勉强人进来,好坐满我的屋子。 我告诉你们:先前被请的那些人,没有一个能尝我这宴席的。」
注释
主耶稣在这个比喻中继续用筵席的意象来描述天国,这次的焦点是那些被邀请的人。 「教会」一词其实是「召集」的意思,概括了天主向全人类发出的、普世得救的召唤。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当这个筵席准备好后,那些获邀者却开始找借口而不来参加。 三个借口似乎都是很合理的,没有一个反映出这几个人对自己获邀的直接拒绝。 正因如此,我们可能会感到惊讶,家主──天主──竟然对这些拒绝的人如此恼怒,决定使他的筵席坐满那些在社会上较为不幸的人。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都看见天主拯救人类的计划是白白无偿的。 然而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参加筵席所需的门票呢? 就是透过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是一个罪人,一个需要获得宽恕的人; 一个有病的,需要获得治愈的人; 一个贫穷的,需要一个能够用祂的大爱来注满自己的心灵的人。 [1]
知悉到身为受造物的自己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会使我们能够坦然地走到筵席的主人跟前,请求他让我们入席,因为我们若然单靠自己,就没有医治自己的错失的灵丹,没有治疗自己的损伤的妙药,也没有使自己饱餐的食物,或使自己解渴的饮料。
一旦我们知道自己受到了主人的欢迎,自然而然地──在内心深处! ──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需求:去告诉他人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自己获邀往哪里去。 因此,这个比喻中所说的「勉强人进来」(23节)的真正意义不应被理解为对他人在身体上或伦理道德上行使暴力,而是一种具有感染力、能够吸引人的力量,使他们也渴望分享到我们获邀去参与的这一伟大的福乐,一个我们自己并不堪当的福乐。 [1] 参阅教宗方济各,2017年11月7日的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