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10:25-37)
那时候,有一个法学士起来,试探耶稣说:「师傅! 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对他说:「法律上记载了什麽? 你是怎样读的?」他答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 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耶稣向他说:「你答应得对。 你这样做,必得生活。」但是,那人想显示自己理直,又对耶稣说:「毕竟谁是我的近人?」耶稣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遭遇了强盗; 他们剥去他的衣服,并加以击伤,将他半死半活的丢下走了。 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 又有一个肋未人,也是一样; 他到了那里,看了看,也从旁边走过去。 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怸的心,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带到客店里,小心照料他。 第二天,取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说:请你小心看护他! 不论余外花费多少,等我回来时,必要补还你。 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那人答说:「是怜恴他的那人。」耶稣遂给他说:「你去,也照样做吧! 」
释义
圣史路加告诉我们,有一个法律学者──圣经的文字称之为「法学士」──以「师傅」称呼耶稣,又问祂说:「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路加说,这个学者其实是想试探耶稣。 他真的想从师傅口中得到一个意见吗? 耶稣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而这个专家便凭着记忆背诵了「法律的条文」,这些条文出自申命记(6:5)和肋未记(19:18)的希腊文本。 然后,这个法律学者问:「毕竟谁是我的近人?」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回答他。 师傅耶稣既对人讲话,同时也对他们问问题。 祂对我们也是这样:「而你,你认为自己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呢? 你认为全心全意爱天主和爱人如己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 你认为谁是你的近人呢?」耶稣利用这个比喻来帮助我们超越法律的条文,深入地投入在其真正的精神中。 犹太人的法律区分人,并且以此来规范人际的关系。 耶稣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对人有所区别: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近人,即使他们信仰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于我们的,或是有缺点和错误。
如果我们真心爱天主,我们就会分享祂对所有人的爱,因为我们会以天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所有人都蒙召在基督内成为祂的子女。 而如果我们真心爱自己,就是说,为了自己所得到的恩赐而感恩,并且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克服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就会察觉到自己被要求付出的爱所意味着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我们在他人身上看见的恩赐而感恩,并且在看见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时体谅他们,不轻易地发怒,并且富有怜恴的心,努力帮助彼此每天进步。 这意味着要真正地关心他人的成圣。 而这就是爱的真谛:切愿他人得到最大的恩赐,并且尽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