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罗马
我至爱的孩子们,愿耶稣为我看守我的儿女们!
信德年将在数周内结束。教宗会在24日基督君王节为信德年举行闭幕典礼。因此我邀请你们重读我们父亲所写的一篇讲道:当念信经时,我们肯定地声明,我信全能的天主圣父,我信死而复活的圣子耶稣基督,我信圣神,主及赋予生命者。我们确认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是基督的奥体,从圣神那里得到生命。我们庆幸罪过的赦免及期待肉身的复活。但是,这些真理是否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深处呢?还是只挂在嘴上念念而已?[1]
今天我们会庆祝诸圣节,及明天为纪念去世的信友的追思亡者日,这两个节日邀请我们思考自己永远的归宿。这些礼仪庆节显示出信经的最后一条条文。 「基督徒的信经――借此,我们宣信父、子及圣神,相信其创世、救援和圣化的工程――渐渐迈向一个高峰,就是宣告在末日死者肉身的复活和永生。 」[2]
信经总结了「万民四末」个人和集体的层面,那将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和整个宇宙的事实。若正确地运用理智,人可悟出在我们的尘世生命结束后,有一「超越」今世的生命存在,在那儿此世经常被触犯的义德会全然地重建起来。但只有按照天主的启示,特别在基督的降生成人、死亡和复活的光照下,这些真理才彰显出来,但仍继续隐蔽在奥迹的面纱内。
感谢吾主的训诲,对历史中的众多男女而言,这最后的事实失去了它阴郁和听天由命的意义。肉身的死亡对众人而言,是一明显的事实,然而,它在基督内有 一个新的意义。它不单只是物质的受造物,肉身自然地趋向瓦解的后果,也不是旧约所显示为罪过的惩罚。圣保禄强调:「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在另一处他加上:「这话是确实的:如果我们与祂同死,也必与祂同生。」[3] 「这里正道出基督徒死亡的基本新颖处:通过圣洗,基督徒已在圣事的方式下『与基督同死』,为活出新生命;同时,如果我们在基督的恩宠内死亡,这肉身的死亡完成『与基督同死』,如此也使我们在基督救赎行动中完全与祂合为一体。」[4]
教会时时刻刻都是我们的慈母。她让我们在洗礼的水中重生,赋予我们基督的生命,同时还传 递给我们永生的许诺。然后借着其他的圣事,特别是告解圣事和感恩(圣体)圣事,她确定让这「在基督内」和「在基督的旅程中」在我们的灵魂内增长。及后,在病重的情况下,特别在临终的时候,她再次尽力照顾她的子女们让他们领受病人傅油圣事和临终圣体――天路行粮(viaticum),得到安慰。她提供我们一切所需,好使我们能够以望德,喜乐和平安地进入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靠着天主的恩宠,步入我们天父的怀中。如同许多在圣施礼华之前或之后的圣人们,当他在描述基督徒的死亡时,清晰而乐观地指出:不用害怕死亡。从现在起,接受它吧,慷慨地接受,任凭天主要在什么时刻,用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不要怀疑,你的天父将给你最适合的时刻,方式和地方。欢迎死亡――我们的姐妹! [5]
我脑海突然浮现出许多――主业团的男女信众,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和协助人――正要把自己的灵魂交托给天主的人。我为他们祈求善终的恩宠,充满平安,亲密地与耶稣基督认同。 「 复活的主是永不落空、不令人蒙羞的希望(参阅罗5:5)……在我们生活中的希望有多少次幻灭?我们心中的期望有多少次落空?我们基督徒的望德应该是坚强、稳妥和正直的,因为天主召叫我们在世上行走,为我们敞开永生,因为它是建基于永远忠信的天主。 」 [6] 在这奉献给去世的信友的月份里,我建议你们再次阅读和默想《天主教教理》中关于「万民四末」的章节。在那你们可以找到希望和超性的乐观,及新的动力每天继续为灵修奋斗。在许多地方,在这几个星期去扫墓,被视为虔敬的传统,其实这也是我们做使徒工作的好机会,教导他人这些永恒的真理,并加紧寻求这位时常伴随着我们,且是慈父般召叫我们的天主。
人一死亡,在天主面前立功行善的时期便过去了,他的灵魂随即便要接受私审判。教会的信仰指出:「每个人从死亡一刻开始,就在其不朽的灵魂上,将其一生呈报基督的私审判,领受永远的报应:或者经历一个炼净期,或者直接地进入天堂的荣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堕入永罚。」[7]
私审判集中于我们对天主和对邻人的爱,是否忠信地完成信仰的生活及我们的职责。现今许多人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仿佛如此他们便可以逃避天主仁慈公平的审判。然而我们,天主的子女,应如圣施礼华惯常所说的不恐惧生亦不恐惧死。若我们的信德是稳固的,若在冒犯天主后,我们深感痛悔去领受忏悔圣事,洗净我们的不完美,若我们经常在感恩祭中领受基督的圣体,我们便不需害怕那时刻。请仔细思考我们父亲在多年前所写的:「当你说我主会找你『算帐』时,我觉得很好笑。不,对你们来说,祂不会是个判官,就严酷的字面而言;祂只单纯是耶稣。」这句话是一位有圣德的主教所写的,它安慰了不只一个痛苦不安的心,也能安慰你的心。[8]
此外(这应该使我们充满喜乐),在死后教会也不会遗弃她的子女。如同慈母一般,教会在每一台弥撒为去世的信友转求,祈求他们能被接纳于天主的荣光之中。特别在十一月份,她的关切使她加紧这些祈祷。我们,主业团这教会的「一小部分」,也热烈地回应这愿望,以爱心和感恩之情履行圣施礼华的建议,在这几个星期为已亡的主业团信众、亲戚和协助人,为炼灵慷慨地奉献感恩圣祭和领受圣体。你难道不明白默想万民四末绝不是哀伤的缘由,而是超性的喜悦吗?我们充满信心地等待吾主在世界末日的最后召叫,那时基督和所有天使一起来掌管祂的王国。之后,便是所有曾在世上活过的男女的复活,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
《天主教教理》指出肉身复活这信仰:「从开始一直是基督徒信仰主要的因素。」[9] 因此,从起初,它就遇到误解和反对。 「一般都相当容易接受人死后,他的位格继续以精神主体的方式存在,可是怎能相信这明显可朽的身体,竟然复活起来承受永生呢?」[10] 然而,因着天主的全能,于末日这一切真的会发生,正如亚大纳修信经明确地指出:「当祂再来时,万民从死者中复活,并供认自己一生的善工罪过。行善者得享永生;作恶者则被投入永火之中。」[11]
天父的仁慈大爱就人是一奇妙的原因。祂创造我们为具有灵魂和肉体、精神和物质的存有,其计划是要我们归向祂,使我们生命在来世能永恒地分享祂的慈爱、美善和智慧。因着天主神奇的计画,一位受造物已先我们进入祂复活的光荣:至圣童贞玛利亚,耶稣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她的身体和灵魂一同被提升到天上的荣耀中。这又是另一个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乐观理由!
我们要记着这些天主的许诺,因为它们永不会落空,特别在痛苦、疲惫或受苦的时刻,天主的许诺是信实的。让我们思考圣施礼华关于万民四末的教导:主,我坚信我会复活;我坚信我的肉身会重新和灵魂相结合:因着祢无限的功绩,因着圣母的转求,因着你给我看到的标记。[12] 我不要你们对这封牧函抱有任何悲观的心态;反之,它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是忠实的 话,天主的拥抱在等待着我们。
所有死者肉身的复活之后,都会经历公审判。所有在私审判时所作的决定都不会有所更改,然而「我们将知悉整个创世工程和救恩计画的终极意义,同时将明白天主的眷顾,怎样通过奇妙的途径,引导万有迈向最后的目标。」《天主教教理》作出这结论:「最后审判要启示天主的正义,胜于任何受造物所行的不义,因为祂的爱比死亡更强烈。」[13]
当然,谁也不会知道在历史中这最后的事件会在何时,或如何发生,天主将此奥妙保存在祂上智的安排中。我们的任务则是保持醒寤,因为吾主曾多次宣布:「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时辰。」[14]
在一次讲授信经教理时,教宗方济各敦促我们说:「 不要害怕面对最后审判,但要视它为我们善度今生的激励。天主以祂的宽宏慈悲和耐心给了我们这段时间,让我们每天能学习在贫困和卑微中认出祂。让我们努力向善,并在祈祷和爱中时时警惕。 」[15] 当我们本着对天主「圣善的敬畏」去默想这些永恒的真理时,因着圣神恩赐的催迫,会使我们更超性化,即如圣施礼华所说的:憎恨各种形式的罪恶,因为唯有它使我们远离天父慈爱的计画。
我的子女们,让我们深入地研究这些终极的真理。这可增加我们的望德,当面对困难时我们会充满乐观,在或大或小的跌倒后,我们可以不懈地再度站起来,天主永不拒绝我们祂的圣宠,要记着只要我们忠信,基督会赐予我们祂许诺的永恒福乐。 「与天主圣三的这种完美生活,与圣三、童贞玛利亚、天使和众真福这种生命与爱的共融,称为『天堂』。天堂是人最后的归宿,也是人最深的期盼的圆满实现,是决定性和至高的幸福境界。」[16]
天堂,是「天主为爱祂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人心所未想到的。」宗徒的这些启示,难道不会激励你去奋斗吗?[17] 我敢加上:你有没有经常想到天堂?知道天主以无尽的爱疼爱你,你是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让我们举心朝向至圣圣三,祂永永远远都会陪同着我们的。
教宗于10月18日接见了我。与教宗在一起多好啊!他向我表示他对主业团的感情,并感谢我们在世界各地所作的使徒工作。我的子女们,还有另一个理由要我们为教宗、他的意向及那些协助他的人祈祷。数天前的弥撒读经中论及亚郎和胡尔从早到晚托着梅瑟的手,好让以色列的领导者可以不倦地为他的人民代祷。[18] 以祈祷和克己支持罗马教宗,好让他履行基督托付他在教会内的使命,是我们和所有天主教徒应尽的责任。
即将来临的22日是另一个周年纪念日,是纪念圣施礼华于1937年跨越庇利牛斯山发现瑞奥普玫瑰(rose of Rialp)的日子。那天恰巧是献圣母于圣殿纪念日,我们父亲视它为上天赐给他的一个标记,要他继续他的旅程,到那有宗教自由的地方,他能开怀地行使神职,也是圣母邀请我们多向她祈求的标记。
请继续为我的意向祈祷。在这期间特别要为那些在本月9日领受执事的弟兄们祈祷。我们要以默想这些永恒的真理时,心中所获得的希望和乐观去准备基督君王节。让我们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8日设立主业团为属人监督团的新周年纪念日感谢吾主。
我以深情祝福你们,
你们的父亲,
+浩伟
[1]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 129。
[2] 《天主教教理》,988。
[3] 斐1:21及弟后2:11。
[4] 《天主教教理》,1010。
[5] 圣施礼华,《道路》,739。
[6] 教宗方济各,公开接见讲道,2013年4月4日。
[7] 《天主教教理》,1022。
[8] 圣施礼华,《道路》,168。
[9] 《天主教教理》,991。
[10] 同上,996。
[11] 亚大纳修信经,38–39。
[12] 圣施礼华,默想笔记,1948年12月13日。
[13] 《天主教教理》,1040。
[14] 玛25:13。
[15] 教宗方济各,公开接见讲道,2013年4月24日。
[16] 《天主教教理》,1024。
[17] 圣施礼华,《道路》,751。
[18] 参阅出17:10–13。
监督的信(2013年11月) 监督强调默想「万民四末」、肉身的复活和永恒的生命,应该使我们充满喜悦地信赖天主的无限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