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三):基督临在於日常生活

节录自载於《基督刚经过》书中,圣施礼华於1967年3月26日复活节主日题为《基督临在於基督徒内》的讲道

面对日常生活

我们曾涉猎福音,瞻仰耶稣与人的酬酢往来,学习勉当另一基督,力求把基督带给我们的邻人。让我们把这一教训,应用到日常生活,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人在街坊邻里间的日常生活,绝不沉闷乏味。正是在这日常生活的天地里,我主要祂的绝大多数的子女们大显身手,修德成圣。

牢记这一点很重要,耶稣的教诲,并不是专为特权人物阶层而设的,祂来是向我们启示天主无所不容的博爱。天主博爱全人类,祂要所有的人都来爱祂——不论个人境况怎样,社会地位怎样,工作职务怎样,祂人人都爱,无一例外。日常生活具有重大价值。世上条条道路,都有邂逅基督的机会。祂就在遇到我们的地点,就地号召我们向祂看齐,贯彻祂的神圣使命。

天主通过我们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件,通过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人们的忧苦喜乐,通过我们同事的志趣爱好,以及我们家庭生活的经纬甘苦,向我们发出召唤。祂也通过每一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衝突和挑战,吸引多数的人类作出努力,发挥理想。

不难理解人们的焦燥,忧虑和不安,他们天然的基督徒灵魂 [1] 激励他们,向人心内的个人与社会不义的祸害作鬥争。多少世纪以来,人们肩靠肩地生活在一起,还是仍旧充满仇恨,毁灭和狂热主义,遮蔽眼睛,拒不相视;闭塞心灵,拒不相爱!

世上的好东西,被一小撮人垄断;世界的文化,宗派门禁森严。局外人食不果腹,文不识字,无从问津。天主赋予人的神圣生命,被当作东西来处理,犹如统计数字。人们对此所发的难以容忍的焦燥之感,我完全可以理解,且有同感。它激励我注视基督,祂不断号召我们身体力行,认真实践祂的新的爱的诫命。

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境遇,无不带给我们一项天主的讯息,要求我们以爱和服务他人,作出响应。「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那时,祂要坐在光荣的宝座上,一切民族,都要聚在祂面前;祂要把他们彼此分开,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放在左边。」

「那时,君王要对那些在祂右边的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罢!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罢!因为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我在监裏,你们来探望了我。那时,义人回答他说:主啊!我们什麽时候见了你饑饿而供养了你,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我们什麽时候见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体而给了你穿的?我们什麽时候见了你患病,或者在监裏而来探望过你?君王便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2]

我们务必学会在我们兄弟身上,在周围人们身上,认出前来同我们会晤的基督。人的生活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任何男女,皆非绝句;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才能组成一阕天主用我们的自由合作而写出来的神曲。

天下无一物排斥在基督的眷顾之外。我们若跳出实用範畴,进入神学领域,便可这样断言:天下没有任何事物,不论是好的,高尚的或平平常常的,能算是单纯属於世界的。在天主圣言居我人间,亲嚐饥渴,亲手劳作,亲身经历友谊、服从、苦难和死亡之后,单纯属於世界的东西,已不复存在。「因为天主乐意叫整个的圆满居在祂内,并藉着祂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与自己重归於好,因着祂十字架的血奠定了和平。」[3]

我们应当热爱世界,热爱工作,热爱一切人间事物。因为世界是美好的。亚当的罪,破坏了受造万物天赋的神圣平衡。但是,天主圣父派遣祂的独生子,重建了和平,好让我们——祂领嗣的子女——能把受造万物,从无法无天的混乱中解放出来,使万物与天主重归於好。

人的境遇,无一不是独特无偶的。因为它是各人独特召叫衍生的结果。各人的召唤,必须予以竭力身体力行,体现基督精神。因此,当我们以基督徒方式,生活在同伴夥友之间时,我们无形中便体现临在人间的基督。而且这样做,出於自然而然,吻合信德。

想到天主对我们的崇高召叫,我们或许会得意忘形,自命不凡。若是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那就说明我们误解了基督徒的使命。我们的错误,使我们看不到自己原是泥土造成的,是粪土尘埃,可怜又可悲;就说明我们忘记了在我们周围,甚至在我们自身之内,就在我们心灵深处,都充满着,蕴藏着邪恶,唆使我们去作恶犯罪,自私自利。唯有天主圣宠,才是磐石基础,我们自己,只是浮尘流沙。

我们若追溯人类历史,环视天下大局,禁不住悲从中来。眼看经过二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称得上基督徒的人,区区有限;而忠贞践行圣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多年前,有一个人,好心有馀而信德不足,指着一张世界地图,对我说:「瞧!基督彻底失败了!经过二十来个世纪,不断向人说教,到头来,竟没有信仰基督的人。」

如今,抱这种看法的,仍然大有人在。但是,基督没有失败。祂的教诲,祂的生活,继续致富世界。基督受命於圣父的工作,正在贯彻执行。祂的德能,贯穿历史,赋以真实的生命。「万物都屈伏於衪以后,子自己也要屈伏於那使万物屈伏於自己的,好叫天主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4]

天主竟不惜冒着受我们自由权制约的风险,要我们同祂合作,共同完成祂在世的使命。耶稣诞生白冷郡,竟成了手无寸铁,柔弱无能的婴儿,不能自卫,任人摆佈,实在令人惊讶感动。天主委身於人,屈尊纡贵,俯身就人,降到这般凡人的地步!

「祂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把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捨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僕的形体。」[5] 天主尊重并俯就我们的自由权,我们的缺陷和悲惨,允许藏神宝於泥罐,让我们去宣扬,不怕把祂的神力,掺合於我们的软弱之中。

所以,犯罪的经验,不应使我们怀疑自己的使命。的确,罪能使我们难於认出基督。因此,我们务必正视自己的悲惨,竭力净化自己。但这样做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天主并未许下我们,能在现世生活中,取得彻底克服邪恶的胜利。祂所要求於我们的,只是奋勇作战。当圣保禄要求把那使他屈辱的「身体上的那根刺」拔除时,我主答道「有我的恩宠为你够了。」[6]

天主的德能,常藉我们的软弱而彰显。它激励我们奋战,克服我们的缺点们的缺点,儘管我们深知,在尘世征途上,我们不会取得彻底的胜利。基督徒的生活,是继续不断的每天重整旗鼓的过程,周而复始,更新不已。

基督把祂的复活的生命赐给我们,基督在我们内复活,只要我们分享祂的十字架,分享祂的死亡。我们应当热爱十字架,热爱自我牺牲,热爱克己自律。基督徒的乐观主义,不是粉饰太平,茍且偷安;不是「船到桥头自会直」的人为的乐观主义。不是的!基督徒的乐观主义,根植於这一信念,即圣宠中的自由与信德。它是一种敦促我们从严要求自己的乐观主义。它鼓励我们全力以赴,响应天主的号召。

基督并非真正鄙弃我们的可悲状况,却恰恰通过我们的可悲状况,通过我们血肉之躯,粪土之身的凡人生活,通过我们改过从善的努力,守身如玉的自重,克服自私的慷慨,捨己为人的义举,以及通过化生活为不懈的服务之中,祂才昭然彰显。

在结束之前,我还有一点要讲。基督徒藉成为基督其人,而使基督临在人间,并不止於做人要体贴可亲,而是要通过自己人性的爱,让人认识天主的爱。耶稣视自己的全部生活为天主之爱的启示,正如祂对门徒中的一位所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7]

圣若望用这一教训告诫基督徒:既然他们已认识了天主之爱,就应在他们的行为中把那爱显示出来。「可爱的诸位,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於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天主对我们的爱在这事上已显出来: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好使我们藉着祂得到生命。爱就在於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可爱的诸位,既然天主这样爱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彼此相爱。」[8]

所以,我们的信德必须是活的信德,是使我们真正信仰天主的信德,是使我们保持与天主不断密谈的信德。基督徒的生活,应是持续不断的祈祷,力求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地生活於天主的临在之下。基督徒不可能是孤独者,因为他时刻同天主契合而生活;天主既在天上,亦在我们身旁。

圣保禄宗徒告诫我们「不断祷告。」[9] 亚历山大的克来孟提醒我们这一诫命:「祂叫我们讚美钦崇圣言,即我们所认识的救世主与君王;并藉祂而讚美钦崇父,不仅在特别的节日,像有些人所做那般,而是要时刻持续不断地贯穿整个生活,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10]

基督徒在日常工作之中,每当克服自己的自私之心,或与好友愉快往来之时,应当重新发现天主的临在。通过基督,在圣神内,基督徒能与天主圣父亲密相契。基督徒的一生,在追求天国中度过。天国虽不在世上,却在世上发轫筹备。

我们应在圣言与麵饼,感恩祭与祈祷中寻求基督。我们应待祂如契友,一如祂是一个生活的真人,因为祂已复活了。致希伯来书告訢我们:基督「因永远长存,具有不可消逝的司祭品位。因此,凡由祂而接近天主的人,祂全能拯救,因为祂常活着,为他们转求。」[11]

基督,复活的基督,是我们的同伴和契友。这同伴,我们虽只能看到祂的身影,但却实实在在地充满我们全部生命,使我们渴望同祂永远相偕。「圣神和新娘都说:『祢来罢!』凡听见的也要说:『祢来罢!』凡口渴的,请来罢!凡愿意的,可白白领取生命的水……为这些事作证的那位说:『的确,我快要来。』『阿们,主耶稣,祢来罢!』」[12]

© Fundacion Studium


[1] 参阅Apologeticus, 17 (PL 1, 375)

[2] 玛25:31-40

[3] 哥1:19-20

[4] 格前15:28

[5] 斐2:6-7

[6] 格后12:9

[7] 若14:9

[8] 若一4:7-11

[9] 得前5:17

[10] Stromata, 7, 35 (PG 9, 450)

[11] 希7:24-25

[12] 默2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