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旅程,不是目的地。」这是网络上最受欢迎的名言之一。[1]只要简单搜寻这些字句,就会出现无数适合各种品味的图片和桌面背景:有蜿蜒道路或高速公路的田园风景、盪鞦韆的女孩、具有复古气息的风格化构图⋯⋯但是,我们说人生是旅程而非目的地,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一句陈腔滥调吗?还是因为这句话让我们能以客观相对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错误而吸引我们,还是因为它暗示最关键的是人要活着,而不是如何活或为何而活?旅程和目的地彼此对立吗?目的地—特别是我们的“命运”—难道不存在于旅程中的每一刻吗?
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平静地思考。让我们回味一下这句座右铭如何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启发他们。例如,在喜爱跑步者的世界里,优先考虑旅程而非目的地的想法很受欢迎。有时跑者,特别是初学者,常以雄心勃勃的目标开始,好像距离、体能或是减重等。正如我们可以想象的,大多时候他们都无法如预期一般轻易的达成这些目标。有一位跑者这样描述他的经验:
「日复一日,我无法达成我的目标。日复一日,我累积了一些证明自己不是跑者的凭据。似乎每次跑步都在强调我还没达到目标的这件事实。然而我在跑步时所忽略的,正是我在旅行时已经清楚知道的一点:重点是享受旅程!(⋯⋯)后来我意识到,每次跑步都是件礼物,都是到达你想去之处的机会。有了这个新的领悟,我改变了对跑步的态度。我不再否认自己感受到的喜悦、不再累积失败的日子。我开始更加'活在当下',将每次跑步视为欣赏眼前事物的大好良机。」[2]
这位跑者学习到的重要教训,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把它应用在人生旅程中。凭借信仰,我们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存在于旅程的每一时刻,因为基督徒的圣召是呼召我们完全为天主而活、与天主同在,在我们穿越历史的旅程中已经如此,何况在天国,祂最终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 」(格前15:28)因此,圣施礼华说道:「天堂的福乐,是为那些懂得如何在世上快乐生活的人。」[3]
然而,要达成旅程与目的地之间这种平静的合一并不容易。实际上,这是一生的功课,生命既短暂又漫长。就像那位跑者一样,当我们望着目标、转身看看现在的位置时,我们可能会沮丧:看到我们前面还有很远的距离时,可能会让我们停下脚步,甚至对旅程感到绝望。但耶稣警告我们不要陷入这种诱惑:「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所以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玛 6:33-34)当天主的国—也就是成圣的召唤—成为优先级的首位时,每一步都是你想到达之「处」、与你渴望的「那位」同在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国总是近在咫尺,生命既是旅程,也是目的地。
那么,让我们考虑一些前往天国旅程的因素。首先,要确信我们决非是独自去旅行的:我们有天主作为我们旅程的朋友和同伴。其次是要需要学习面对沮丧,并将我们的局限和罪过加以转化。最后,要深信活在当下是在今世和天国都找到幸福的最佳方式。
谦逊地与你的天主同行
在旧约中,米该亚的简短书卷充满了惩罚的预言。透过祂的先知,天主责备撒玛黎雅人的偶像崇拜;责备祂的子民外在、空洞的敬拜;也首次预言耶路撒冷的沦陷。但还不止于此:他的讯息也是充满了希望和救恩。米该亚的使命不仅是谴责邪恶,也是提醒百姓天主非常接近了:「人啊!已通知了你,什么是善,上主要求于你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履行正义,爱好慈善,谦逊地与你的天主往来。」(米6:8)
圣神透过先知说话,但并没有告诉我们要迈向天主,仿佛祂在远方,在漫长旅程的终点等待我们。圣神告诉我们要与祂同行。祂会在一切事上陪伴我们,祂对我们的一切都深感兴趣:我们所想的、所看的、所说的、所渴望的:「耶稣基督,真天主和真人,了解我并看顾我,因为祂是我的兄弟和我的朋友。」[4]
与天主同行意味着与祂一起经历我生命中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情节;与祂谈论一切,时刻聆听祂;让自己可能被祂要求去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带我走上自己未曾想象过的道路。与朋友同行的人准备好谈话和聆听。前往厄玛乌的门徒就是这样行走的,尽管他们不认识那位如此专注聆听他们、如此有力地对他们说话的陌生人,不知到什么程度,那位陌生人竟然是他们的兄弟和朋友?他们全然没意识到自己正在与天主同行,天主正在为他们开启意想不到的视野(参路24:13-35)。「主啊,祢在每方面都是伟大的!但最使我感动的是祢降尊就卑,在每天的喧哗中寻找、跟随我们每个人。主啊,让我有孩子的童真、纯洁的眼目、清晰的头脑,好让祢来临时,虽然没有外在的光荣,我们也能认出是祢。」[5]
天主也希望我们「谦逊地」与祂同行。这意味着什么?祂在圣咏中最短的章节之一向我们暗示:「上主,我的心灵不知骄傲蛮横,我的眼目不知高视逞能; 伟大惊人的事,我不想干,超过能力的事,我不想办。 我只愿我的心灵,得享平静与安宁; 就像断乳的幼儿,在他母亲的怀抱中。」(咏131:1-2)心存谦卑的与天主同行,意味着不追求那些与我无关、或许不适合我的结果或成败;满足于我所拥有的、满足于天主所赐予的、满足于生活所给予的。并且全心全意地活出这一切。矛盾的是,当我们心存谦卑的与天主同行时,我们的成就竟超乎我们的想象。「当那个穷寡妇在圣殿,奉献她微小的献金时,你没有看见耶稣眼中所闪耀的光芒吗?你也要把你所能给的给祂。」[6]
转化你的缺点
「恩宠正是基于我们的本性运作,故不会使我们一下子变身为超人。」教宗写道,「如有这种想法,就是自视过高。」[7]脆弱、困难、错误,只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承认这个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对罪恶妥协;仅仅意味着接受自己的有限和时代、以及现实的限制。
但我们的骄傲无法完全的接受这点。魔鬼也知道这一点,它不只限于诱惑我们远离天主:一旦它诱惑了我们,就试图「把倒下的树变成柴火」;它利用我们的罪过或软弱使我们沮丧,因为它知道这是让我们放弃旅程的有效方法。在这里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跌倒和痛苦转化为对我们有益的,并从中学习。这可能听起来有些怪异,然而这却是内修生活成长最重要和基本的原则之一。从古至今,伟大的灵修导师都理解这一点。
一位这样的导师写道,有些人「经常对自己的过错感到惊讶,变得不安,感到羞耻;他们对自己生气并最终沮丧。这些都是自爱的影响,比过错本身更为有害。」[8]最后的一句话的确令人惊讶。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而陷入羞耻、不安和沮丧是有害的。它将我们推离天主,使我们容易犯罪;讽刺的是,这正是一开头就让我们沮丧的事情。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阻止我们与天主和解,看着祂的面容,告诉祂我们很歉疚,想要求祂的宽恕。
有时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我们无法原谅自己。也许我们更贪爱的是完美的想法,而不是天主,因此缺乏重新开始的谦逊。「无论你跌倒多少次,都不应该沮丧;你应该对自己说:'即使我一天跌倒二十次、一百次,我每次都会再重新站起来,我会继续走我的路。'毕竟,如果你在路上跌倒了,只要你能到达终点,跌倒又有什么关系呢?天主不会责怪你的。」[9]最重要的是继续你的旅程,必要时,无数次的回头转向天主。痛悔罪过可以成为推动我们回到天主怀抱的跳板:「让我们的跌倒和失败,不再把我们和祂分开。正如一个柔弱的小孩,悔恨地投入他父亲强而有力的怀抱里,你和我同样地要牢牢地背负耶稣的轭。只有当我们如此痛悔和谦逊时,才能将我们人性的软弱转化成天主的坚强。」[10]
活在当下
走路的唯一方式是一步一步的走。没有人能一跃登上山顶,尤其是遇到高山峻岭:有时需要训练和适应一个好季节;需要精心挑选一件行李,分阶段、扎营、恢复体力,同时享受每个阶段都在变化的对话和风景。简而言之,我们需要专注于最直接的现实,或换句话说,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意味着承认当前时刻是我唯一能领受天主恩宠、并完成祂旨意的时刻。不幸敌人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它会试图尽可能的让我们远离自己的「此时此地」,用令人灰心的过去或令人担忧的未来使我们痛苦;或者让我们沉迷于可能发生事件的白日梦里。如果它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它就已经成功地冷却了我们的爱,因为爱只存在于当下。[11]
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忽视过去和未来,而是将它们放在恰当的位置:与过去和平相处,与天主和他人和解⋯⋯也与我们自己和解,接受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已经成为是谁。与未来和平相处,因为虽然天主关心我们的计划和项目并为之振奋,但祂希望我们平静。另有一首圣咏这么说:「我的时间掌握在你的手中。In manibus tuis tempora mea」(参咏31:15)我们可以与圣施礼华一起祈祷:「我把我的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托付在祢的手中。」[12]接纳和交托营造了我们所需的氛围,让我们能平静且热情地活在当下。
对我们天父的信赖引导我们「带着天主儿女的风范去度过一生、以天主儿女的自由去论究和抉择、怀着天主儿女的淡定自若、去面对痛苦与折磨,像天主的孩子般地去欣赏美好的事物。」[13]拥有天主子女的风度意味着以此时此地为生活的中心,专注于做祂希望我做的事:工作、休息、祈祷、安慰、欢笑......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时,」(训3:1)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每时每刻都与主同在:「你们无论作什麽,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要因主耶稣的名而作,藉着他感谢天主圣父。」(哥3:17)如果我们培养与天主持续的对话,我们会更容易识别出什么叫我们分心并偏离正道:在手机上或在我们想像中的逃避、阴暗的念头、困惑、「神秘的一厢情愿」⋯⋯[14]然后我们能更轻而易举的重返验证过的圣德之路,这条路在于做我应该做的事,并聚精会神的做我正在做的事。[15]
活在当下让我们对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进而享受生活。再次,《天堂的福乐,是为那些懂得如何在世上快乐生活的人。」[16]幸福来自于意识到我的天父此时此刻爱着我,祂每天都会给我很多礼物。过分关注于我们过去的成败或未来的安危,都会妨碍我们察觉当下时刻提供给我们的美好事物。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每天的祈祷中,也许在省察中,多花些时间专注于感恩是非常需要的。 天主今天如何爱了我? 我可以为哪些具体的事情感谢祂?
坚持到底
耶稣告诉我们「你们要凭着坚忍,保全你们的灵魂。」(路21:19)最关键的是要达到道路的终点。我们都梦想能够像圣保禄一样说:「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后4:7)我们将借着今天、此刻保持信仰来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很容易会因为要忠信十年、二十年、四十年或八十年而感到不知所措或无所适从。在如此漫长的旅程中,我怎能确信自己的忠信?事实上,这并不是要确定我在接下来几十年里不会背弃天主:而是要在「今天」,以祂此刻赐给我的恩典,忠信于我们的主。这样的生活才是走完生命旅程的方式。
基督徒承认「人生是旅程,不是目的地」是一个明显的肯定。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不会在这里结束,因此,在世上的岁月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同时,我们知道我们真正的生命、命运,已经在这里,在每一时刻:我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内了。」(哥3:3)因此,「头要『顶天』,但脚也要『立地』。 」[17]我们需要奉行祂的旨意「在世上如同在天上」。然后我们相信「路是你走出来的,」[18]因为我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将造就我们的道路和我们的命运。
[1]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的,但其来源尚未查证
[2]约翰·宾厄姆《享受你的旅程》www.runnersworld.com
[3]圣施礼华《炼炉》1005
[4]《炼炉》182
[5]《天主之友》313
[6]《道路》829
[7]教宗方济各《你们欢喜踊跃吧》50
[8]J. N. Grou,Manuel des âmes intérieures,Lieja,1851,pg. 159。正如圣方济各·沙雷所观察到的,「最糟糕的情况是,有时候人会因为曾经愤怒而变得灰心丧气和愤怒,因为曾经不耐烦而变得不耐烦。这是多么大的灾难!难道我们不该从中看到纯粹的骄傲吗?」(160页)
[9]同上,160页及后续页
[10]圣施礼华《十字苦路》第七处
[11]参阅C.S.路易斯《魔鬼的信》15章
[12]《十字苦路》第七处
[13]范康仁《牧函》2020年10月28日,3
[14]参阅圣施礼华《会话》88,116
[15]参阅《道路》815
[16]炼炉》1005
[17]《天主之友》75
[18]「旅人啊,本来没有道路;你的道路是你走出来的。」(A. Machado,Campos de Castilla,“Proverbios y cantares”,XXIX。圣施礼华在《书信6》75号中引用这段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