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走遍加里肋亚宣告天国。祂并没有将自己的行动限制在以色列境内,而是超越了以色列的边界。祂的名声也传到了提洛和漆冬这两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在那里,祂接待了一个前来乞求祂治愈自己女儿的客纳罕妇人。尽管她知道耶稣是为以色列人而来,但她仍然以极大的谦卑来到祂面前,祈求祂的怜怿,说:「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玛15:27)主耶稣被她的信德感动了,便按照她的要求做了。后来,在十城区的外邦人土地上,耶稣治愈了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又增饼和鱼来喂饱一大群人。祂说:「我很怜憫这批群众。」(谷8:2)我们会看到祂在福音中多次重复这句说话。
主耶稣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和怜憫,关注那些前来找祂的人的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人会前来向我们寻求帮助:前来寻找一个能够给他们的问题带来亮光,愿意细听他们的痛苦并支持他们的人,以及伸出他们可以信赖的友谊之手的人。有时候,像这个客纳罕妇人一样,他们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其他时候,像跟随耶稣的人群一样,他们会含蓄地,期待着一个可以抚慰他们的痛苦和悲伤的眼光。「只有透过怜恴所带来的亲切感,我们才能清楚地看他人。」[1] 透过深入地了解他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 他们的希望和恐惧,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 我们可以预知他们的需要和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耶稣回到加里肋亚,在苛辣匝因和贝特赛达行了许多神迹。可是那里的人却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宁愿像往常一样过日子,而不接受福音。基督苦于看见他们的心硬,也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悲伤:「因为在你们那里所行的异能,如果行在提洛和漆冬,她们早已身披苦衣,头上撒灰做补赎了。」(玛11:21)祂还说,这两个城邑在审判日将会受到比较容易忍受的对待,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纳天主的圣子。耶稣看到许多人拒绝接受祂的爱而哭泣。「有一种内在的封闭影响着人的自我深处,是圣经称之为『心』的地方。耶稣来是为了'打开'它、释放它,让我们能够充分地活出与天主和与他人的关系。”[2]
主耶稣继续冀求进入我们各自的生命里。祂热切地期待着我们愿意欢迎祂,让祂用祂的恩宠点燃我们的心。「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里,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如果我们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就会意识到耶稣在我们身上行了多少奇事,就像祂为苛辣匝因和贝特赛达的人所做的那样。可是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疏于留意天主的声音,忽视祂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的作为,我们也可能会像苛辣匝因和贝特赛达的人一样。因此,我们尤其应该祈求圣神帮助我们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中瞥见祂奇妙的作为,从而永不要心硬。
「天主是爱。」(若一4:8)这就是那些在生活中与耶稣最亲近的人所体验的,而我们也可以说这句话。并不是只有当我们转归祂或我们做得好时,主耶稣才会送给我们祂的爱。「走在我们前面」的是祂,是祂主动地亲近我们。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的圣若望宗徒,在一封书信中写道:「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一4:10)一切受造物都是出自天主之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光荣和赞美天主圣三。可是有时候,我们会难于察觉到祂的临在,在我们的困难和考验中辨识出祂为安慰我们而伸出的臂弯。
有时候,也许由于我们对超性的实事不敏感,由于我们充满了纯人性的看法,我们会无法承受察觉许多从天主而来的事情。耶稣曾经说过:「我可把这一代比作甚麽呢?它像坐在大街上的儿童,向其他的孩子喊叫,说:我们给你们吹了笛,你们却不跳舞;我们唱了哀歌,你们却不捶胸。」(玛11:16-17)天主白白无偿地给我们提供了祂的爱,并且没有为祂的降生或死亡提出任何交换条件。
我们经常都能够在圣母玛利亚那甘饴的圣心中找到庇护,她与圣子两人是心脉相通的。圣母玛利亚会帮助我们迎接天主的爱进入我们自己的心。
[1]教宗方济各,2017年10月1日的演讲
[2]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9月9日三钟经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