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路(四):人类工作在天主世界计划中的角色

这是本系列的第四篇,呈现了圣施礼华对工作的愿景—工作是参与天主创造大业的一种方式,这与圣经传统和教会训导保持一致性。 人类的工作被视为试图建立完善受造世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工作及其目的的议题对神学反思变得更加重要。那是工业革命的时代,它带来了巨大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家庭和社区生活经历了新的组织变革。随着教宗良十三世通谕《新事》(1891年)的公布—这是一系列社会通谕传统中的第一篇—教会的社会训导逐渐开始发展。在二十世纪的前几十年,关于受造世界角色的神学开始更充分地发展,于是这很快地就与新兴的平信徒神学产生关联。不久之后,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前后,出现了新的牧灵活动形式,目的是在社会和工作的新状况下传播福音。

工作的价值以及人类的活动在建设天国中的角色是大公会议讨论的重要部分,这反映在牧职宪章《喜乐与希望》的新发展中,特别是第33-39条。大公会议教父们不怕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人类经常劳动并用脑筋,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今天,则尤其靠科学和技术,曾经并正在扩大其统治权,几乎遍及于整个自然界...。面对着遍及整个人类的这种巨大无穷的努力,人们便掀起了许多疑问:人类的活动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许多事物应怎样运用?每个人、各团体的努力,究竟目的何在?」(《喜乐与希望》33)

在二十世纪中叶,出现了几部神学著作,均讨论这些同样的问题。在反思人类工作意义时,有几位作者试图阐明基督逾越奥迹的光芒如何有助于解决在社会、技术和科学进步中所面临的挑战。基督徒的希望应该放在哪里:是在建造历史中已经存在的基督之国呢?抑或会在时间终结时的未来实现,还是在两者之间呢?指导人类活动意义的光芒焦点在哪里?在降生的奥迹中,还是在朝向天上耶路撒冷的末世论张力中?

许多神学家为这场辩论贡献了自己的反思。其中包括古斯塔夫·蒂尔斯的《尘世现实神学》(1946年);玛丽-多米尼克·舍努的《走向工作神学》(1955年);阿尔丰斯·奥尔的《向世界开放》(1966年);约翰·巴蒂斯特·梅茨的《世界神学》(1968年);以及胡安·阿尔法罗的《走向人类进步神学》(1969年)。所有人都一致强调,人类在世界中的活动具有精神维度;同时按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样受造的男男女女,须积极而自由地参与天主对创造的计划。

在嘉禄·沃伊蒂瓦的哲学和诗歌作品中,以及后来在圣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训导中,人类工作占据了中心地位。作为鲁布林的伦理学教授,沃伊蒂瓦强调了工作对人类主体的重要性,即它对人类尊严和每个人身份培养的贡献。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沃伊蒂瓦展示了工作中固有的疲劳,如何通过对受益者的慷慨和情感而得以克服,从而显示了对爱的承诺。因此,人类工作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最终的物质产品,而在于执行工作的主体。圣言降生成人的奥迹是工作者尊严和工作所转化的物质尊严的基础。沃伊蒂瓦「工作神学」中的许多要点后来汇聚在他的通谕《论人的工作》(1981年)中,迄今为止这仍是一篇关于工作的人性和基督徒意义最广泛和最深刻的训导文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训导一直伴随并继续努力阐明社会和技术进步中产生的问题,因为人类社会和工作正在迅速演变。人类在对受造世界的认识和转化它的能力日新月异,也产生了需要道德指引的新挑战。

植根于圣经的尊严

许多作者讨论了圣施礼华关于工作的教导,将其置于他那个时代的神学和社会框架中。他的著作并没有与他生活期间正在发展的神学进行辩论,也没有试图发展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训导。然而主业团的创办人传达了一个值得仔细研究的工作的独特观点。他从万有真原天主那里获得最核心的光照,使他对于圣经的信息涉及人类在世界上活动的作用有了更新的理解,并为他提供了对降生成人的奥迹更新更深的理解。

主业团的创办人经常谈到人类工作在圣经中的临在(特别是在《创世纪》中),在男女受造的背景下,以及关于从天主那里接受耕种和照顾大地的使命(参见《天主之友》57;《基督刚经过》47)。世界和物质现实是美好的,因为它们出自天主的手,人类被召唤按照祂的计划行事(参见《基督刚经过》112;《会话》114)。圣施礼华也经常引用旧约的智慧书,特别是那些赞美人类德行、出色的工作、和明智管理从天主手中接受赞天地化育的段落。

在以圣言降生成人彻底的新鲜感为标志的新约中,圣施礼华经常强调纳匝肋人耶稣—真天主又是真人,在取得人性的同时也承担了工作,从事工匠的行业,这是祂在若瑟的工作坊中学习的(参见《基督刚经过》55)。为了解释工作成为基督徒在世上成圣之路的意义,他经常指出早期基督徒的榜样。遵循耶稣和宗徒的教导,他们从事了各种各样正直和可被圣化的活动,用基督的爱德转化了他们生活的社群,使其更加人性化(参见《会谈》24;《犁痕》320、490)。

虽然中世纪时期并没有发展出「工作灵修」的概念,但现代世界却倾向于将人与天主对立起来,高举人的理性和技术能力,作为反对造物主无上权威和至高尊严的基础。这段历史过程里,除了少数的例外,都没有提供一个神学或精神框架来强调人类与天主的创造力合作,透过工作参与祂的世界计划。然而,圣施礼华确信天主要求他借着他在教会中创建的新基石,传播这种新的工作视野;或是说,恢复一个被历史岁月所淡忘的视野。

「人的工作是参与创造大业; 是与他人团结的枢纽,是为全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手段。工作是支持自己家庭所需资源的来源,也是个人成长的机会,(这一点极为重要,必须非常清楚地说明)是一条成圣的道路,是一个可被圣化和使人成圣的事实。」(《书信14》4)

工作的尊严植根于天主给原祖父母的使命。在新约时代,植根于降生圣言在纳匝肋圣家日常生活所从事的工作中。再次强调,这一观点是圣施礼华认为主业团被召唤去执行的使命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主在1928年创立了主业团,提醒基督徒,正如我们在《创世纪》中读到的,天主创造人是为了工作。我们的来到,再次提醒耶稣的榜样,祂在纳匝肋度过了三十年工匠的岁月。在祂手中一项与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从事的行业相似的工作,变成了一项神圣的任务,成为救赎的一部分,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会谈》55)

完善创造

当人们意识到创造具有内在的历史维度时,于是把人类工作呈现为「参与天主创造大能」是可能的,受造界是在「在过程中」(in statu viae)中被创造的,因此注定要透过人类的工作来完成。 《天主教教理》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受造界有其本身的长处和美善,但从造物主手中出来时,并非全部完成的。它'在过程中'受造,迈向天主为它指定的、仍须达成的最后的完美。」(《天主教教理》302)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明确强调了这一观点,并在牧职宪章《喜乐与希望》中多次阐述了这一观点,旨在阐明人类活动的价值、其合法的自主性,以及透过爱德将其提升到基督的逾越奥迹中: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通过巨大的个人和集体努力,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有信仰的人亦认为人类所有个人及团体的活动,即历来人们设法改善其生活的努力,本身是吻合天主圣意的......。这点亦适用于日常生活。人无论男女,在为赡养自身及其家庭而活动时,同时适宜地为社会服务,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认定自身,是在以其劳动,来发展造物主的工程,来照应弟兄们的利益,并以个人的辛勤来助成天主对历史所做的计划。」(《喜乐与希望》34)

身为受造物的男男女女,并没有分享天主延续创造行为的超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其发展中合作。他们的参与是创造在历史中经历并将继续经历的进步的一部分。他们以创造力来参与其中,这反映了他们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样被造的。

工作若被理解并视为「参与天主创造大能」时,就不再只是外在的、暂时的活动,仅限于满足物质需求。也不会被贬低为加诸于我们的负担,沦为只会带来疲劳和压力的根源。尽管这种观念很常见,但不克服它就意味着接受了一种神学和人类学上错误的观点:

「我们应深信工作是庄严的,为所有的人都是不变之律,虽然逃避工作的也大有人在。但请勿混淆,工作为人并非是原罪的后果,也不是现代的发明,它是天主交托于人,不可缺少的途径,好使我们能利用它去分享天主创造的能力。工作使人赚取生计,而且同时可以'为永生收集了果实。'(若4:36)因为'人生来就为工作,一如鸟类自会飞翔。』(约5:7)」(《天主之友》57)

因此,我们的基督教信仰邀请我们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如果仅仅将工作视为一种我们宁愿放弃的且不可避免的累赘,或视之为实现我们愿望和个性的障碍,那就过于简化了。相反,圣经人类学将工作视为对创造进程的明智贡献,是天主在亚当犯罪之前赋予首对人类的创造使命:

「从受造开始,人就要工作。翻开圣经,你会读到罪恶带着死亡、惩罚、悲惨进入世界之前(参阅罗5:12),天主就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亚当,又造了他的后裔及美丽的世界,叫他耕种及看守乐园。ut​ operaretur et custodiret illum。 (创2:15)“(《天主之友》57)

然而,通过我们自己的工作延续创造大业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不是将人类的活动机械式地插入到贯穿历史的神圣创造行为中。而是要藉由我们自己的工作,分享天主的创造大业,我们需要对圣神—创造之神—顺从,努力与基督认同,在祂内世界才能与天主和好。要真正的合作参与神圣的行动,无论是在创造、救赎还是圣化的工作中,都需要处于恩宠的状态,这确保了天主之爱在个人自身中的真实临在。简言之,只有成为祈祷的人,并且「努力将工作转化为祈祷」(参见《犁痕》497;《天主之友》64-67),工作才能成为「我们的意愿与我们天父救赎意愿的相遇点。」(《书信6》13)

只有当工作成为从事者祈祷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个人与天主对话的一部分时,如此宏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唯有如此,工作者的意愿才能与天主的旨意合一。 人们才能理解在何处以及如何实践爱德和其他的一些美德。 人们获得亮光,以审视自己的良心,引导自己的行为走向真理和美善,并推动促进共同福祉和传播基督福音的计划。

给世界「基督的形象」

透过将工作融入个人祈祷中,基督徒学习如何将自身的活动嫁接到创造和救赎的神圣事工中。遵循圣神的启示,他们学习如何赋予世界「基督的形象」,从而「转化」世界,并将人类的工作转化为「天主的事业,主业」opus Dei。这便是圣施礼华所说的终极意义:工作应成为「枢纽」,围绕着那些在教会中所建立的新基石信友的圣德和使徒工作而运转(参见《书信31》10-11)。

工作的核心角色并非仅仅取决于环境,因为每个人的美德和使徒工作通常都是在与其工作生活相关的关系和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努力透过自己在工作中规划和实践,将尘世诸多的现实艰困交托给天主。

我们身处一个仍在建造中的世界,身处一部「开放的历史」。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认真聆听圣神,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境遇中,理解如何赋予人类工作基督的形象。「我的孩子们,当你们从事自己的工作时,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在天主面前审视自己,看看激励自己工作的动力是否具有真正基督徒的精神。你们要牢记,历史环境的变化—亦能改变社会的形态—会使在某一特定时刻曾是公正和美好的事物,变得不再公正和美好。”(《书信29》18)基督徒仍在通往天主之城的路上,他们蒙受领洗的召唤,去建造人类之城(参阅《天主之友》210)。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所有有助于人类进步的领域:知识、技术、艺术、科学(参阅《犁痕》293)。

对人类进步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愿景(将工作视为参与天主对世界计划的结果),并不忽视对科学和技术进步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的合理关注。但基督徒精神导致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工作者德行的增长上,以便他们能够在寻求真理和善良中负责任地行动。这意味着在信仰和理性、伦理和技术、科学进步和真正的人类进步之间达到成熟的平衡。这项努力受到基督徒乐观主义和对世界的热爱所启发,这个由天主创造的世界是美好的,并已托付给世人,通过他们的工作使之完善(参见《会谈》23、116-117)。

「上主愿意祂的子女,即我们这些已领受信德恩赐的人,宣讲创世的原始乐观—对世界的爱,这就是基督徒的中心讯息。因此,你应时常在你的职业工作中保持热忱,并热衷于努力建设现世的城市。」(《炼炉》703)

作为教会中一条特殊的道路和新基石的开创者,圣施礼华对人类工作在天主计划中的角色的看法,不仅体现在他关于工作的神圣性和神学意义的丰富教诲中,也体现在他所启发、由他的儿女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众多使徒事业中。

传达工作尊严的积极看法,正如主业团创办人的著作和讲道传承给我们的,对今天的男男女女都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工作仍然是一个充满紧张和挑战的领域:它引发了人们在试图平衡职业与家庭生活时产生的冲突,以及在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与个人所需的休息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这些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外,在一个常常充斥着自私、自以为是和过度追求利益的关系环境中,基于正义的道德生活总是变得困难重重。

这一切使我们理解,在人类罪恶的历史中,参与将「在过程中」受造的世界带入圆满完美的进程,也意味着重新排列无序的,治愈罪恶所造成的创伤。简言之,这意味着参与基督的救赎工作(参见《基督刚经过》65、183)。这种参与本身就是来自天主的恩赐,只有当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罪恶、并活在恩宠中,作为受圣神引导的天主子女时,才有可能实现。

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将探讨人类活动的历史维度,提供一些反思,将工作置于创造和救赎的交会点。

本系列由宗座圣十字大学教授撰写,协调人为Giuseppe Tanzella-Nitti。

参考文献:

Jose Luis Illanes, La sanctificación del trabajo (1980); “Trabajo” (2013), in Diccionario de san Josemaría Escrivá de Balaguer; Ante Dios y en el mundo. Apuntes para una teología del trabajo (1997); Pedro Rodríguez, Vocación, trabajo, contemplación (1986); Ernst Burkhart - Javier López, Ordinary Life and Holiness in the Teaching of St. Josemaria, vol. III, ch. 7 (2013); G. Faro, Il lavoro nell’insegnamento del Beato Josemaría Escrivá (2000); Antonio Aranda, “Identidad cristiana y configuración del mundo” (2002), in La grandezza della vita quotidiana, v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