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2013年4月1日
我至爱的孩子们,愿耶稣为我看守我的儿女们!
我们见證了教会选举新罗马教宗,这重要时刻还历历在目。一如既往此类事件发生时,我们体验到圣神的行动,并领悟到本笃十六世就任伯多禄牧职时所说的:「教会是活的──这是这些日子令人讚歎的体验……。教会仍是年轻的。她给世界带来前途,亦给我们指示将来的路径。教会是活的,我们看到并体验到复活基督给祂的追随者所应许的喜乐。」[1]
联同整个教会,所有在主业团内的信众,以极大的喜乐欢迎教宗方济当选,他带来一阵鼓舞,欲求改进的精神和渴望。罗马教宗在圣若瑟的节日莊严地举行其就职弥撒,成为普世教会的最高司牧,使我们充分体会到天主吾主、圣母及圣若瑟时时刻刻地守护着教会──基督的净配,故在她面临的危险和起伏过程中,教会永不是孤独的。
若瑟如何回应他保护耶稣、玛利亚和教会的圣召呢?教宗问道,然後回答,他不停地注意天主,向天主亲临的标记开放,并时刻準备好接受天主的计划,而不是寻找他自己的计划。这正是天主向达味所要求的……天主所愿意的,不是一座由人手所造的住所,而是人对其言语和计划的忠诚。是天主自己要建造祂的住所,是用充满祂精神的活石来建造。若瑟之所以是「保护者」,是因为他懂得聆听天主,懂得让天主的旨意来带领他。正是为此,他才更敏锐於天主所委託给他照顾的人。他懂得在现实中解读事件的发生,关注他周边的事,懂得做最明智的决定。 [2] 正如在选举教宗前我曾告诉你们,之後又重申,一切跟从我们父亲的榜样,我们已经以无限的超性及人性的感情热爱了新教宗,同时亦以大量的祈祷和克己去支持他初期的职务,这些职务总是重要的。
复活期在昨天已开始了。「阿肋路亚」这欢呼之声由地上直达天庭,充满世界每一个角落,回应教会对主那坚定不移的信德。因着祂耻辱地死在十字架上,耶稣通过圣神从天父那儿领受了新生命──祂至圣人性的光荣生命──即如我们每星期日宣认信经时的其中一项信条:耶稣自己,perfectus homo,真人,祂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受难而被埋葬,同一耶稣「正如圣经所载,第叁日复活了。」[3] 永不再死,这是我们将来的复活和我们希望得到永生的保證。让我们与教会同声说:「我们时时处处歌颂祢,实在是理所当然的:并能使人救恩。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完成了牺牲,现在我们更当隆重地讚美祢。因为基督真是消除世罪的羔羊,祂以圣死,摧毁了我们的死亡,并以复活恢复了我们的生命。」[4]
让我们藉着圣神的助佑,尝试深入瞭解这伟大的奥蹟,如同建築物稳建於地基上,整个基督徒生活是以这奥蹟为基础。《天主教教理》指出:「基督复活的奥蹟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它有历史可寻的迹象,如同新约所證实的。」[5] 圣保禄给格林多的基督徒写道:「我当日把我所领受而又传给你们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经上记载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叁天复活了,并且显现给刻法,以後显现给那十二位。」[6]
基督复活的特徵全部表现於祂至圣的人性,因圣神的德能,再次与灵魂和身体的结合,完全转化在天父的光荣之中。这是一宗历史的事件,由许多完全可靠的證人作證,同时,最重要的是,这是基督徒信仰基础。吾主「在祂复活的身体上,祂从死亡的状态进入另一个超越时空的生命。耶稣的身体在复活时,充满了圣神的德能;在祂的光荣中分享天主的生命,以致圣保禄说到基督时,能称祂是『天上的人』(参阅格前15:35-50)。」[7]
让我们默想圣施礼华一篇讲道的话语: 基督活著。耶稣是厄马奴尔──天主与我们同在。祂的复活告诉我们,天主绝不遗弃属於祂的人……基督生活在祂的教会内。『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为你们有益,因为我若不去,护慰者便不会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了,就要派祂到你们这裏来』(若16:7)。天主的计划便是这样,死於十字架上的耶稣,赋给我们真理与生命的圣神。基督常在祂的教会内,常在教会的圣事、礼仪、讲道中和在教会所有的工作中。在每天奉献的感恩祭中,基督特别与我们同在。此即弥撒之所以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与根基的道理。在每一台弥撒中,整个基督,祂的头与肢体,都完全临在。藉着祂,偕同祂,在祂内Per Ipsum et cum Ipso et in Ipso。因为基督是道路,是中保。在祂内,万有皆备;在祂外,我们生命徒有虚无。在耶稣基督内,因祂的教导,「我们敢说:我们的父亲。」我们敢称呼天地之主为我们的父亲。生活的基督在圣体中的临在,是祂在世界上临在的保證,根基与顶峰。 [8]
复活的耶稣亦是世界的主宰、历史的主宰:除了天主的救恩计画祂所意愿或容许的事之外,什麽事情也不会发生。圣若望在启示录给我们这样描述祂在自己的光荣中:「在灯臺当中[我看见]有似人子的一位,身穿长衣,胸间佩有金带。他的头和头髮皓白,有如洁白的羊毛,又如同雪;他的眼睛有如火燄;他的脚相似在烈窑中烧炼的光铜;他的声音有如大水的响声;他的右手持有七颗星;从他的口中发出一把双刃的利剑;他的面容有如发光正烈的太阳。」[9]
吾主统治世界和历史的至高权能要求我们,祂的门徒,努力在世上建立祂的神国。这事工不但要求我们全心全灵爱天主,也要我们以感情和实际的爱德去爱世人,「要用行动和事实」,[10] 特别是爱那些在穷困中的人。为此,圣施礼华写道: 不难理解人们的焦躁、忧虑和不安,他们天然的基督徒灵魂(参阅戴都良《护教文(Apology)》17)激励他们,向人心内的个人与社会不义的祸害作鬥争。多少世纪以来,人们肩靠肩地生活在一起,还是仍旧充满仇恨,毁灭和狂热主义,遮蔽眼睛,拒不相视;闭塞心灵,拒不相爱! [12]
你们应该知道,这正是新教宗在就职时指出他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着我们父亲的榜样和教导,让我们继续努力把基督的爱,把精神和物质的关怀,在我们各自的工作环境中,带给他人,不但自己这样做,还要寻找及鼓励其他关注穷困者的人的协助。让我们永不忘记主业团是诞生於马德里被人忽略的地区,从贫病者身上取得力量,我们的创办人於主业团初期,曾慷慨英勇地以大量时间服务他们。於1941年他写道: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因为你们是这麽做的,主业团诞生於马德里的贫困地区,在医院和最恶劣的地区:但我们要继续照顾那些贫穷的人、儿童及病人。这是主业团永不间断的传统。 [13]
数年後,圣施礼华再以清晰的字句详述这教导,随着时间的逝去,即使到现在这教导仍非常实用: 在这混乱的时刻,很难分辨出什麽是政治和社会事务上的右派,或中间派,或左派。如果「左派」意味著为穷困者谋取福祉,可使所有人能享有最起码的安逸的生存权利,能找到工作,患病时得到关怀和照料,有休息和娱乐,可生育儿女并教育他们,年老时得到照顾,那麽,我比任人都更偏向「左派」。当然,这要在教会的社会教导範围内,并且不可与马克斯主义或唯物论妥协,或与反基督教派的阶级鬥争,因为在这些事上我们绝不能让步。 [14]
特别使我们的创办人伤感的事,是偶尔发现基督徒对贫乏者亦缺乏爱德。 世上的好东西,被一小撮人垄断;世界的文化,宗派门禁森严。局外人食不果腹,目不识字,无从问津。天主赋予人的神圣生命,被当作东西来处理,犹如统计数字。人们对此所发的难以容忍的焦燥之感,我完全可以理解,且有同感。它激励我注视基督,祂不断号召我们身体力行,认真实践祂「爱的新诫命」。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境遇,无不带给我们一项天主的讯息,要求我们以爱和服务他人,作出响应。 [15]
我的儿女们,让我们默想这些话语,好使它们在许多人的耳中迴响,使这「爱的新诫命」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闪耀,如同耶稣的意愿,这是识别祂的门徒的标记。[16] 希望我们牢记福音记载耶稣复活後的这句话:gavisi sunt discipuli viso Domino,「门徒见了主,便欢喜起来。」[17]让我们记得师傅时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特别的或普通的情况发现祂、注视祂,确信圣施礼华所说的:我们要就在那而找到祂,要不就永远找不到祂。因此,随着基督得胜的保證,确实依靠我们的保證,是否给我们gaudium cum pace喜乐与平安一个新方向?我们的喜乐是否充满平安?是否具有超性和人性的内涵?
这个月,除了教会复活期的喜乐,我们再次因为有了一位伯多禄在世的继承人的喜乐,对我们而言,有更多喜乐的理由:特别在23日,圣施礼华初领圣体和领坚振的周年纪念。在未来几个星期是通过他的代祷,恳求天主把充沛的光明和力量赐予教宗方济、圣教会、整个人类的好机会!我不想隐瞒你们,我很喜爱重温主业团的历史,「天主慈悲的历史」,我祈求至圣圣叁,让你们也与我一样:我们并非活在记忆里,而是喜悦地看到天主的手在主业团的旅程中,和圣施礼华的一生中。
我以深情祝福你们,
你们的父亲,
+ 浩伟
[1] 本笃十六世,就职弥撒讲道,2005年4月24日。
[2 ] 教宗方济,就职弥撒讲道,2013年3月19日。
[3] 《罗马弥撒经书》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 4] 《罗马弥撒经书》复活期颂谢词(一)。
[ 5] 《天主教教理》639。
[ 6] 格前15:3-5。
[ 7] 《天主教教理》646。
[ 8]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02。
[ 9] 默1:13-16。
[ 10] 若一3:18。
[ 11]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11。
[ 12] 圣施礼华《Instruction》1941年12月8日。
[ 13] 圣施礼华《Instruction》1935年5月∕1950年9月14日,146。
[ 14]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11。
[ 15] 参阅若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