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孩子们:愿耶稣为我看守我的儿女们!
在进入此信的主题前,我想说几句话来鼓励我们感谢天主,使我们能够将omnes cum Petro「完全与伯多禄」这座右铭实在地实践出来:令他在Kenthurst犹如在家中,我们为教宗,伯多禄的继承者的工作及休息有些贡献。让我们继续帮助教宗并为那些与他共事者祈祷。
本笃十六世经常提及保禄宗徒,而我们希望完全与他和谐无间。现在我们可以想一下,自从扫禄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归化后,他知道得很清楚自己的圣召、使命与十字架的奥秘的联系有多么紧密。当阿纳尼雅勉强去见扫禄给他授洗时,耶稣自己对他解释:这人是我拣选的器皿,为把我的名字带到外邦人、国王和以色列子民前,因为我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字他该受多么大的苦。i
保禄的生命经常肯定吾主的这些话语。他无条件地回应恩宠,他最关注的莫过於去认识耶稣基督,并使别人也认识他,将天主子为我们的救恩降生成人、死亡而复活的形象展现於新基督徒眼前。在写给迦拉达人的书信中,从他归化那时刻起就热切的谈及活於基督,圣保禄说:Christo confixus sum cruci,我已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了。ii 这就是他每天以完全自我交付与基督神秘的认同紧密共融的结果: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iii
那与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结合,并非只是宗徒生命中理论性的理想。在他书信中一些自传的部分中,具体地细说需要与基督共死对他的意义:被犹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杖击三次;被石击一次;遭翻船三次;在深海里度过了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由同族来的危险、由外邦人来的危险、城中的危险、旷野里的危险、海洋上的危险、假弟兄中的危险;劳碌辛苦,屡不得眠;忍饥受渴,屡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体;除了其余的事以外,还有我每日的繁务,对众教会的挂虑。谁软弱,我不软弱呢?谁跌倒,我不心焦呢?iv
阅读格林多后书的这些字句而毫无触动和感激是不可能的,因为保禄在追忆他的苦痛,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时,其实他满怀著喜乐: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v
本笃十六世在注释宗徒一些类似的言语时说:因此保禄不再为自己和自我的正义而生活,他为基督及与基督生活:在交付自己时,他不再寻求及树立自己。这是主以信德所赋予我们的新正义、新方向。在基督的十字架前,他表现出极度的自我交付,没有人能够夸耀自己。vi
在圣保禄的时代 (现在也是如此), 许多人寻求秘传的知识和煽情主义者的教导,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救恩,但宗徒警告他们天主的计划无法在那找到。圣保禄宣讲verbum cruces vii 十字架的真言。好使我們沒有疑慮,他對所有人解釋:犹太人要求的是神迹,希腊人寻求的是智慧,而我们所宣讲的,却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但为那些蒙召的,不拘是犹太人或希腊人,基督却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因为天主的愚妄总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总比人坚强。viii
这些言语总都是合适的,在这些日子我们该好好默想它们,特别当我们在准备庆祝9月14日光荣十字圣架庆节,这庆节在古代已深深植根於教会,同样也植根在教会中的主业会这部份。生活在这保禄年,他写了许多关於十字架的奥秘,他邀请我们更好地准备自己和更喜乐地庆祝这庆节。我们每天如何寻求否认自己的机会?我们如何钦崇的瞻望那么有意义的十字架?我们是否热爱牺牲?
在圣施礼华的生命中,他与十字架上的基督认同的欲望,从1928年10月2日以后已经呈现出来。但更早以前,当他很年轻时,天主已透过他允许他孩童及青少年期所经历过的大小困难来准备他。之后,在主业会创立时,他向他清楚地表明主业会应该植根於十字架。天主在好几个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也透露给他,虽然我们创办人有时不能明白那些痛苦的原因,但是他总是勇往直前,深信它们是神圣的「爱抚」。在1948年的一个默想中,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回忆起那些岁月。他以自传式的言语,给了我们许多亮光了解他在重复地遇到耶稣的十字架时的反应。
我主允许无数的困难发生在他身上,透过它们净炼他的灵魂。他说:「我记得一个人独在马德里最潦倒的贫民区徘徊,以他的痛苦做补赎。他渴望承行天主的旨意,却发现自己要去实行所领受的使命而需的资源被剥夺。他没有解决的方法,也不知道其他的补救法,除了十字架外;他痛饮苦爵,直到不剩一滴。他一旦决定拥抱痛苦,尝了一口,犹如被那又甜又苦伤痛的陶醉而醉倒了,圣咏作者那些词句的喜乐:et calix tuus inebrians quam praeclarus est!(参阅 咏22:5 [Vulgate]);祢的杯爵陶醉了我,它使我何等快慰!」ix
我们个人可以提出其他的问题,帮助我们特别的用行动衡量自己对十字架的爱。我们如何接受不如自己意的事:疾病、职业上的挫败、不平的冒犯、社交或家庭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对生活中不期而遇的不愉快的事情,反应如何?我们是否尝试以超性眼光去看它?也许在起初的不理解或甚至反抗的态度之后,我们是否在每件事上看到天主的旨意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而让它发生,我是否即时改正?当下是个多么好的时刻去重复、回味道路所思考的:「主,祢要这个吗?……那么,我也要!」x
这不是对肉体或精神的痛苦无动於衷,而是靠著天主永不缺乏的帮助,使我们的眼光超越偶发的事件。不惜一切的尝试逃避痛苦是错误的,尤其甚者,如果基本的起因是为忠於真理。
正如本笃十六世为保禄年启幕时,提到圣保禄的使命时说:「被召成为外邦人的教师的同时和实质上是被召去受苦的,与藉著苦难救赎我们的基督共融。在一个虚假占上风的世界中,真理是痛苦的代价。渴望逃避痛苦,与它保持距离的人,便与生命本身和它的伟大保持距离;他不能够成为真理的仆人,因此也不能成为信仰的仆人。没有痛苦――没有弃绝自我、为真正的自由而转化和净化自己的痛苦――就没有爱。没有值得受苦之缘由,甚至生命也失去价值。圣体圣事,我们基督徒存有的中心,它建基於基督为我们的牺牲;它生於达到十字架的顶峰的爱的痛苦。我们依靠这付出自我的爱而生活,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在这世上与基督一同受苦,并为他受苦,知道这样一来我们的生命则变得伟大、成熟和真实。从圣保禄所有书信的光照下,我们看到在保禄被召叫时,给阿纳尼雅的预言如何在教导外邦人的过程中成为事实:我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字他该受多么大的苦。他的痛苦使他成为一个可信赖的真理的导师,他没有寻求自己的益处、光荣或个人的满足,但却为了爱我们并为我们所有人交付自己的那位的缘故而耗尽自己。」xi
在未来的数星期中,礼仪给我们几个玛利亚的纪念庆典:圣母的诞辰、玛利亚甘饴之名、她在十字架旁的受苦、补赎圣母。让我们视这些庆节如邀请我们求助於我们的母亲,向她学习如何亲密地跟随基督,以使我们与他认同。
在母后万福颂中我们祈祷:使我们得见你的圣子耶稣!圣母不仅叫我们看见耶稣,并以母亲的温柔及甜蜜带我们到耶稣处。特别在两段福音中我们看见玛利亚「使我们得见」耶稣,其一发生在吾主诞生时,当玛利亚让牧羊人和贤士朝拜他;其二是9月15日我们纪念髑髅地的神圣情景。
我们的母亲静黙临近於十字架旁,邀请我们注视她的圣子。我们的双眼注视著十字架上的基督,再次驱使我们「天主不是用剑救赎世界,而是用十字架,」教宗在一次讲道中说:「在死亡时,耶稣伸出双臂。首先,这是受难的姿势,他为我们让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了要给我们他的生命。然而,张开双臂也是一个祈祷的姿势,司铎也采取这姿势在祈祷时伸出双臂:耶稣将他的受难、痛苦及死亡转为祈祷,如此他将其转化为爱天主和人类的一个行动。最后,被钉者张开双臂亦是个拥抱的姿态的原因,是他要吸引我们到他身边,希望把我们紧抱在他仁爱的手中。他以这方式显示出他是生活的天主,他是天主自己,而我们可以将自己托付给他。」xii
我们经常听到圣施礼华说,同时以一个满有意义的姿势张开他的双臂:基督,大司祭,伸开他的双臂欢迎我们所有人、每个人,因此他强调分享基督的十字架,是一个神圣偏爱的标记,虽然我们可能难以明白。「但不要拖著十字架……要实实在在地将它背在你的肩上,因为假如你是这样做,你的十字架将不再是个普通的十字架:而是个圣十字架。不要无可奈何地背著你的十字架,因为无可奈何不是慷慨豪迈的态度。热爱十字架,当你真正爱它时,你的十字架将是……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十字架。更肯定的是,你会和他一样,在途中遇到玛利亚。」xiii
本笃十六世在9月12日到15日将去法国为庆祝圣母在露德显现150周年纪念。让我们在精神上陪伴他的法国之旅,并善用它为那些所有受肉体或灵魂之苦的人持续祈祷,但愿吾主舒解他们。让我们祈求圣母的转祷,Salus infirmorum, Consolatrix afflictorum,病人之痊,忧苦之慰。也请求她帮助他们明白这些痛苦,如能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结合,为教会的益处和人灵的救恩是非常有效益的。
9月15日!我们自动地会连想到我们钟爱的欧华路神父,他以一贯的平和及镇静肩负起主业会的神圣重担。愿你与我学习以同样的慷慨来回应。
我没有空间再多写我们刚在远东结束的旅程。我很怀念我们的父亲、亲爱的欧华路神父,以及你们每个人。一个何等丰富的麦田在等著我们!在印度、香港、澳门、澳洲、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丰收已可看见;如果我们全都勤奋的工作,我们可以达到多遥远的地方!
我以深情祝福你们,
你们的父亲,
+浩伟
苏凌根(Solingen),德国,2008年9月1日
i 宗9:15-16
ii 迦2:20
iii 同上
iv 格後11:24-29
v 格後12:9-10
vi 本篤十六世,2006年11月8日的公眾聚會
vii 格前1:18
viii 格前1:22-25
ix 聖施禮華,1948年12月15日,一個默想的筆記
x 聖施禮華,道路,762
xi 本篤十六世,2008年6月28日,保祿年開幕的講道
xii 本篤十六世,2007年9月8日,在Mariazell的講道
xiii 聖施禮華,玫瑰經,痛苦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