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受難日(一):基督之死召喚我們度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60年4月15日苦難節題為《基督的死亡是基督徒的生命》的講道

在這個基督信徒傳統稱為聖週的一星期內,我們再次有機會默想並重溫,耶穌在世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幾天特有的善功敬禮,無不引人嚮往趨向復活。如聖保祿所說,復活乃是我們信仰的基礎 [1]。然而,我們不應倉促急進,以免錯過一件極易忽略的直截了當的事實,即我們不可能分享我主的復活,除非先同祂的苦難與死亡結成一體。 [2] 我們若要在聖週結束時,伴隨光榮的基督,就必須在祂死於加爾瓦略時,同祂結合,參與祂的全燔祭。

基督慷慨就義的自我祭獻,是對罪惡的挑戰。儘管罪惡的存在不容否認,我們仍不免難以接受這一現實。罪是邪惡的奧蹟(mysterium iniquitatis),是受造物荒誕難喻的邪惡,受造物驕傲自大,竟起來反對天主。這故事同人類歷史一樣古舊,始於原祖的墮落,接踵而來的是無休止地腐化墮落,充斥人類的生活,直到今天。最後,還有我們個人的背叛忤逆。要認識罪可惡到什麼程度,信德的真諦是什麼,似乎並不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即使在人的情況下,冒犯他人的嚴重性,往往取決於被冒犯的人有着怎樣的重要性,即他有着什麼社會地位與身份。然則,在人冒犯得罪天主的情況下,則是受造的人違抗僭犯造人的天主。

然而,「天主是愛。」[3] 罪惡所造成的惡意的深塹,已被天主無限之愛的橋樑溝通。天主沒有拋棄人類。祂的計劃預見到舊約律法的祭祀,不足以彌補我們的罪,不足以重圓破鏡。必須有一位身為真天主的真人,挺身而出,甘作自我犧牲,加以挽救彌合。為了幫助我們多少窺測一下這一深不可測的奧蹟,不妨設想天主聖三在無限相愛的交往中共同商議,結果在永恆中決定由天主聖父的獨生子,取我們的人性,肩負我們罪惡憂患的重擔,而最後被釘死於刑架之上。

基督的整個一生,從誕生於白冷郡起,充滿了熾烈的激情,志在實現天主聖父救世的聖旨。在三年傳教生活中,祂的門徒同祂朝夕相處,經常聽到祂說,祂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祂者的旨意。[4] 事實的確如此,貫徹始終,直到第一個苦難節下午,祂的血祭大功告成之時,便「低下頭,交付了靈魂。」[5] 宗徒聖若望便是這樣描述基督的死亡的。耶穌在人類全部罪惡的重壓下,被我們罪孽的暴力與邪惡壓得粉身碎骨,死於十字架上。

讓我們緬懷追念我主,祂為了愛我們,竟至於從頭到腳,遍體鱗傷,體無完膚。借用一句古代作者的話,雖不能表達全部現實,但比較接近真情,我們可以這樣說:「基督的軀體是一幅疼痛的肖像。」只見基督傷痕斑斑,肢體破碎,只剩一具毫無生氣的屍體,從十字架上卸下,交給了祂的母親。眼看基督被摧殘到這般地步,我們或許會以為祂是徹底慘敗了。那些曾追隨祂的人群在哪裡呢?祂曾宣佈過將來會來臨的王國呢?然而,這便是勝利,絕不是失敗。我們從未如此接近復活;我們即將目睹祂以服從贏得的凱旋。

基督之死召喚我們度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

我們剛剛重溫了加爾瓦略的一幕慘劇。我不揣冒眛,稱之為第一台原本的彌撒,由耶穌基督主祭。天主聖父把聖子交給死亡。耶穌,天主唯一聖子,擁抱被判釘死其上的十字架,祂的血祭蒙聖父悅納。藉此血祭之功,聖神得以灌注於人類。[6]

這苦難的悲劇,使我們自己的生命與整個人類歷史,詣於成全。我們不能視聖週只是一種悼念。聖週意味着默觀耶穌基督的奧蹟,把它作為繼續在我們靈魂中工作不息的現實。基督徒有義務成為另一基督,成為基督其人(alter Christus, ipse Christus)。藉聖洗聖事,我們都被召成為我們生命的司鐸,「通過耶穌基督,奉獻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獻。」[7] 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成為服從天主聖意的表現,從而使真天主亦真人的大司祭的使命,綿延不絕,常存於世。

我們一旦認識這一點,便馬上會想到自己的卑劣和過失。但我們不應為此而氣餒,不應悲觀失望,放棄理想。我主號召我們在我們的現有境況中,分享祂的生命,努力修德成聖。我知道,修德成聖聽起來有些空泛。人們大多以為是高不可攀,是靈修神學的一套東西,脫離生活現實,不敢問津。然而初期的基督徒並不這樣想。他們常常很自然地彼此以「聖徒」相稱,例如:「問候……眾聖徒。」[8]「我在基督耶穌內問候各位聖徒。」[9]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加爾瓦略,耶穌已死了,但還不見祂光榮凱旋的跡象。正是大好時機,讓我們來省察一下自己:我們究竟是否真正要像基督徒般地生活,是否要成聖。此正其時,讓我們利用這機會,發信德克服自己的軟弱;信賴天主的大能,決心每天所做的一切,無不浸之於愛。犯罪應使我們痛心疾首。我們要樹雄心,立壯志,忠心耿耿,力求真正肖似基督;不惜任何代價,堅持祂授予每一門徒的司鐸使命。這使命應鞭策我們勇往直前,成為世界之鹽,世界之光。[10]

因此,在緬懷基督之死的同時,我們自然會以誠懇之心檢討自己的日常生活,並認真對待我們宣誓的信德。聖週不應只是一種「宗教的幕間休息」,不應是從俗務瑣事糾纏紛擾的生活中抽出來的片暇。聖週應是加深認識天主聖愛的時機,好使我們能通過自己的言行,把天主的愛顯示給他人。

不過我主對此定下了一些條件。我們不能忽略祂的一個宣言,聖路加為我們作下了紀錄:「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生命,不能做我的門徒。」[11] 這可是嚴厲的話。固然,「惱恨」在漢語中的涵義,並不恰當表達耶穌說的意義,但祂確實用了很強烈的措辭,因為祂的意思並不只是「愛得少些」,就如有些人想沖淡原語的涵義而這般詮釋的。這強烈措辭所包含的份量,並不在於暗示一種消極的態度,或者毫無惻隱之心的態度,因為作此嚴峻措辭的耶穌,正是那命令我們愛人如己的耶穌,正是那為人類而捐軀殞命的耶穌。祂的話無非是表示,在對待愛天主的問題上,絕不能半心半意。基督的話可以譯作:「愛得更多,愛得更好。」祂的意思是說自私的或部份的愛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以天主之愛愛人。

這便是關鍵。耶穌還說,我們必須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這是祂所要求於我們的。我們若是淺薄自私,只顧自己個人的享受,只求他人甚或整個世界圍繞着我們的小我旋轉,就沒有權利自命為基督徒,或以基督的門徒自詡。我們必須真實地交出自我,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12] 對天主的愛,號召我們背起十字架來,肩負起人性的重擔。它導引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境遇中,執行聖父旨意,執行祂的清晰的仁愛的計劃。在我們方才讀到的那段福音中,耶穌繼續說道:「不論誰,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13]

讓我們接受天主的聖意,不須畏懼,立定志向按照信德的教導和要求,建立自己的生活。可以斷言這樣做必會有鬥爭,困難和痛苦,但是我們若能真正堅持信德,就絕不會有喪失天主寵愛之感。在悲痛憂苦,甚至詆毀中傷之中,我們會有一種喜樂,敦促我們博愛眾人,幫助他人分享我們的超性喜樂。

© Fundacion Studium


[1] 參閱格前15:14

[2] 參閱羅8:17

[3]4:8

[4] 參閱若4:34

[5] 若19:30

[6] 參閱羅3:24;希10:5;若7:39

[7] 伯前2:5

[8] 羅16:15

[9] 斐4:21

[10] 參閱瑪5:13-14

[11] 路14:26

[12] 參閱若前(?)3:18

[13] 路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