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二):默觀基督的生活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67年3月26日復活節主日題為《基督臨在於基督徒內》的講道

耶穌——基督徒生活的根基

我要簡略的提醒你們,基督今天以什麼方式生活。「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1]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即在於此。如果我們嘗試觀望四周,回顧一下人類歷史,不難看到進步與發展。科學促進人對自己能力的認識。今日技術比往昔更有效地控制大自然,助人實現推進文化,團結,物質福利達到更高水平的夢想。

但也有人並不持這種樂觀態度。他們告誡我們,人類仍然遭受着不公義與峰火戰亂之害,甚至比往昔有過之而無不及。倒也言之有理,不無灼見。然而,我寧願超越並擺脫這些不同的看法,著眼於宗教範疇內的一項真理:即人依然是人,天主依然是天主。在這一範疇內,進步已到頂峰。這頂峰即是基督:祂是開端(Alpha),也是終結(Omega);祂是祂是萬物的元始,也是萬物的終末。 [2]

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會再有新紀元出現。在基督內,一切皆已大功告成,功德圓滿。基督曾經死亡,並已復活,且永遠生活,與我們同在。但我們必須藉信德與祂結合為一,讓祂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呈現閃耀,使每一基督徒,不僅是另一基督Alter Christus,而且即是基督其人Ipse Christus

聖保祿贈與厄弗所的基督徒一句座右銘:Instaurare Omnia in Christo [3]: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4] 藉其降生成人,藉其在納匝肋的勞工,藉其在猶太及加里肋亞地區的講道和奇蹟,藉其死於十字架上,藉其復活,基督成為宇宙的中心,萬物的首生者與上主。

我們基督徒的使命,即在於藉自己的言行,宣揚基督的王國。我主要各行各業的善男信女,都成為祂的親屬。對有些人,祂召喚他們脫離社會,擺脫俗務,使之成為眾人的榜樣,提醒世界天主的臨在存在。對另一些人,祂則委以司鐸服務的重任。但祂要絕大多數的人,留在世俗社會中,在工廠、實驗室、農莊、商業、都市的大街小巷、山區的羊腸小道、在各自崗位上,各盡其責。

我常愛聯想基督與兩位厄瑪烏門徒回家途中的談話。當祂在路上走時,遇到他們兩人,垂頭喪氣,幾乎絕望,開始感到人生失去了意義。基督瞭解他們的悲傷,洞察他們的心事,遂把存在祂自己內的生命,傳給他們。

當他們走近村莊時,祂佯裝繼續趕路,但那兩位門徒攔住祂,硬是挽留祂一起歇下。當祂在席上擘開麵餅的一瞬間,他們恍然認出祂來,喊道:原來是我主與我們同在!「當衪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5] 每一個基督徒都應使基督臨在人間,一言一行都應使人藉以覺察「基督的馨香」,[6] 使人能從門徒身上認出「師傅」的臉容。

基督徒深知藉聖洗聖事,他已插植於基督奧體;藉堅振聖事,他已領受神力,為基督而戰,分享基督的君王,先知與司祭之職,回應在世界工作的召叫;藉聖體聖事——這愛與合一的聖事——他同基督徒結合成一體。因此,一如基督,他應當為他人而生活,博愛周圍的每一個人,實則博愛全人類。

信德幫助我們認識基督即是天主,告訢我們祂即是救世主,引導我們向祂看齊,按照祂的行動而行動。當復活的基督出示傷口給多默宗徒,把他從疑惑中解放出來時,耶穌感歎地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7] 聖大額我略對此評論道:「祂所指的特別是我們,因為我們在精神上擁有的,在肉體上並沒有看到。祂所指的是我們,只要我們的行為符合信德,只有把信仰的道理付諸實踐,才算真有信德。因此,聖保祿就那些信仰止於空談的人評論道:『這樣的人自稱認識天主,但在行為上卻否認天主』(鐸1:16)。」 [8]

基督即天主這一事實,不能與其贖世者的身份割裂。聖言成人,降臨世上,「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 。」 [9] 儘管我們有着個人的缺點和局限,我們是另一基督,是基督其人,同樣被召拯救人類。我們必須再三聆聽祂的萬古常新的命令。聖若望這樣寫道:「可愛的諸位,我給你們寫的,不是一條新命令,而是你們從起初領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的道理。另一方面說,我給你們寫的也是一條新命令——就是在他和你們身上成為事實的——因為黑暗正在消逝,真光已在照耀,誰說自己在光中,而惱恨自己弟兄,他至今仍是在黑暗中。凡愛自己弟兄的,就是存留在光中,對於他就沒有任何絆腳石。」[10]

我主來臨,是把和平,福音和生命帶給人類,帶給弟兄們:不論貧富智愚,一概感受其澤,恩及萬眾,無一或遺。的確,我們是弟兄,是同一天主聖父的子女。職是之故,天下唯一族,即天主子女之族。四海唯一語,即發自心智,啟迪我們認識天主,相互友愛的無言之語。

默觀基督的生活

這就是基督之愛。我們人人應當力求加以貫澈於自己的生活。但要成為基督其人,則必須在祂內端正自我。對耶穌生活的精神,只有一個籠統的觀念並不夠,必須學習祂生活的具體細節,從而學習祂的態度。特別要默觀祂的生活,從中吸取力量、光明、安寧、平安。

當你愛某人時,你要瞭解他的生活和性格各方面的情況,以便效法肖似他。因此,我們應默想耶穌的生活。從祂誕生於馬槽起,直到祂的死亡與復活。在我司鐸生活的早期,我慣常贈送給人福音和耶穌生活之類的書籍。因為我們確實應該加以融會貫通,心領神會,潛移默化。任何時候,不需書籍,只要閉目凝神,便像影劇一般,歷歷在目,如見其人。這樣,我主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便會在我們生活各種境遇中,念茲在茲,親切鑒臨。

這樣做,我們便捲入祂的生活,不再只是想到耶穌,追憶其生活的片斷,而是完全捲入參與祂的生活,像祂母親那般,親密地伴隨祂;像當初十‍二位宗徒、聖婦和信眾那般,緊緊圍繞在祂身畔。

我們若這樣做而不退縮,基督的聖言便會深入我們靈魂,真正改變我們。因為「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和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11]

我們若要引導其他士男淑女到我主那裡,自己首先必須拜讀福音,默觀基督的聖愛。可以從祂苦難的中心事件著手,因為正如祂自己所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12] 然而也可看祂一生的其餘事跡,看祂日常同接觸的人們,是怎樣酬酢往來的。

為了給人以救恩的訊息,示人以天主的聖愛,真天主亦真人的基督,兼以人性及天主性的方式行事。天主屈尊紆貴,俯就人的水平,甘取人性,唯獨無罪。

看到基督甘願做人,有血有肉,不打折扣,使我無限幸福。想到天主竟胸懷一顆人心進行愛戀,使我歎為觀止,感動萬分。且讓我們從福音中選一些事跡來看一下,先從耶穌同十二位宗徒的關係開始。聖若望宗徒在祂的記述中,投入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告訴我們他同基督首次談話的光景:「『辣彼!你住在那裏?』祂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罷!』他們於是去了,看了祂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祂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13]

這一席天人之間的對話,徹底改變了若望與安德肋,伯多祿與雅各伯,以及無數人的生活,使他們的心靈作好了準備,聽從耶穌在加里肋亞海濱,向他們所作的權威性的訓導。「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裏撒網,他們原是漁夫。祂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立刻捨下網,跟從了祂。」[14]

此後三年之中,耶穌與祂的門徒們朝夕相處,共同生活:對他們有了瞭解,答覆他們的問題,解決他們的疑難。祂真不愧為辣比,不愧為教會權威的師傅,不愧為天主派遣的救世主。一天耶穌出去祈禱,門徒們在祂近旁,或許睜大着眼睛看着祂,竭力想弄明白祂在禱告些甚麼。耶穌回來後,他們中有一人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你的名被尊為聖,…』。」[15]

同樣,當宗徒們對首次使命取得的成果大感驚愕,急於向祂彙報工作成績時,祂以天主的權威和人的愛心迎接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16]

在耶穌世上生活接近結束,即將升天的時候,還發生過類似的一幕:「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祂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

天主在岸邊等候他們。「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着一堆炭火,上面放着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纔所打得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罷!』門徒中沒有一人敢問祂:『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17]

耶穌不僅對門徒的小圈子,並且對人人都表現體貼愛護,無微不至,對聖婦們;對猶太公議會議員如尼苛德摩;對稅吏如匝凱;對病人和健康的人;對法律講師和異教徒,對個人或群眾,無不一視同仁,關懷備至。

四部福音告訴我們,耶穌無枕首之地,但也告訴我們,祂有許多善良的摯友,只要祂在附近地區,總是熱情接祂到家中來住宿。四部福音告訢我們,祂對病人充滿同情之心;對無知與犯錯的人憂心忡忡;對碰到的偽君子深惡痛絕;對納匝祿之死,痛哭流涕;對褻瀆聖殿的兌幣商,義憤填膺;對納因寡婦喪子之哀,為之心痛。

這一切人情行為,正是天主的行為。「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18] 基督是天主化成的人,是完完全全的真人。通過祂的人性,祂向我們顯示了祂的天主性。

緬懷基督人性的溫文爾雅,良善仁愛,終生勤勞,為人服務,我們所景仰的不僅是人格品行的典範,而是恍然悟見了天主。基督的一言一行無不具有超越的價值,能揭示天主本性,召喚我們信仰天主的聖愛,祂創造了我們,並要我們親密分享祂的生命。耶穌在聖史若望為我們記錄的長篇禱詞中呼籲道:「我將你的名,已顯示給那些你由世界中所賜給我的人。他們原屬於你,你把他們託給了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話。現在,他們已知道:凡你賜給我的,都是由你而來的。」[19]

耶穌的待人接物,遠超乎言辭或表面儀態。耶穌待人認真摯誠,一心要向人揭示他們生命的神聖意義。耶穌善於從嚴要求,善於引導我們負起自己的職責。我們若聽從祂,祂便會把我們從苟且偷安之中提拔出來,指引我們認識至聖的天主。耶穌深為人的飢餓憂患所感動,但最使祂感動的,莫過於人的懵懂無知。所以「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20]

© Fundacion Studium


[1] 希13:8

[2] 默21:6

[3] 弗1:10

[4] 若12:32

[5] 路24:32

[6] 參閱格後2:15

[7] 若20:29

[8] In Evangelia homiliae, 26, 9 (PL 76, 1202)

[9] 17參閱弟前2:4

[10] 若一2:7-10

[11] 希4:12

[12] 若15:13

[13] 若1:38-39

[14] 瑪4:18-20

[15] 路11:1-2

[16] 谷6:31

[17] 若21:4-13

[18] 哥2:9

[19] 若17:6-7

[20] 谷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