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受難日(二):基督徒與人類歷史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60年4月15日主受難日題為《基督的死亡是基督徒的生命》的講道

作為一個基督徒,並不是一條只追求個人滿足的途徑,而是包含着一項使命。我早已提醒過,天主號召所有基督徒成為世界之鹽,世界之光。聖伯多祿回應這條誡命,並援引舊約經文,用直截了當的語言,指出其涵義說:「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天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祂奇妙之光者的榮耀。」[1]

作為一個基督徒,不是一樁偶然的巧遇,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生命的神聖的現實。它給我們清澈的目光,加強我們的意志,以遵照天主的要求行事。我們由此懂得基督徒現世的征途,應當表現為一貫持續的,因各人境遇而異的多種形式的服務,但動機則唯一,即愛主愛人。作為一個基督徒,意味着忘卻個人特權與野心的狹小目標,甚至一些外表看來較高尚的目的,例如賑濟貧困的慈善事業等;而是應當一心一意,力爭達到耶穌基督的圓滿之愛,祂為了愛我們,竟犧牲自己的生命。

讓我給你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若不弄懂深入瞭解耶穌這一奧蹟,會產生怎樣一種態度。有一些人把基督教義視作虔誠善功的集錦,卻看不到這與日常生活境遇之間,有着什麼關係;看不到滿足他人需要和糾正非正義的迫切性。我認為誰若持有這種態度,是由於還不明白降生成人的義蘊。天主聖子取了人的肉體、靈魂和呼聲,分享我們的厄運,其至到了身受死亡慘苦的地步。然而。有些人儘管並非有心,卻誤把基督當作人間的陌路客。

還有一些人認為,為了保持人情味,應當把基督教信理的核心部份,加以沖淡稀釋。他們的行為似乎表明,祈禱生活,同天主保持持續的契合往來,似乎是逃避職責,放棄現實。但他們卻忘記,正是耶穌本人教誨我們,應當怎樣去愛人服務,至於極限。只有力求弄懂天主聖愛的奧蹟,我們才能為他人徹底獻身,才不至於被艱難困苦嚇倒,才不至於流於漠不關心。因為天主的聖愛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絕不罷休。

燭照我們良知的,是對基督的信德。基督曾死,且已復活,並時刻生活着。在瞬息萬變的境遇中,在人類歷史的問題上,信德敦促我們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盡好自己的全部本份。在這部歷史中,從創世起,直到末日,基督徒絕非局外人。他是人間塵環的良民,但心靈則屬於天主。在他客旅塵世之際,仰瞻天主聖愛,明察天主聖愛,方才是普世萬民歸宿的終向。

如果我個人的經驗能有所幫助的話,我可以說,我始終藉我的司鐸牧靈工作,幫助他人正視生活對他的要求,發現天主對他有何具體的期望,同時又絕不限制他基督徒良知所具有的聖善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這種做法和精神,是奠基於尊重啟示性真理的超越性,以及對個人自由的愛護。不妨再加一條,這種做法和精神,也是植根於對這一現實的認識,即天主沒有阻止歷史的發展時常因人的抉擇而轉移。

追隨基督,並不意味着躲到聖殿裡去,推卸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否認人民或國家的成就或過失。恰恰相反,基督徒的信德,使我們看到世界乃是天主的造化,使我們欣賞它的莊嚴華麗,使我們明悟按天主肖像而造成的每一個人天賦的尊嚴,更使我們欽羡天主恩賜的自由,藉此自由的力量,我們得以支配自己的行動,並在天主聖寵幫助下,建樹自己永生的目標。誰若把信德眨為人的意識觀念,誰若用政治宗教標準,用天曉得的所謂神聖標準,在可用不同方式加以解決的問題上,對持有不同於自己意見的人,妄加指謫譴責,便是在眨抑信德。

© Fundacion Studium


[1]伯前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