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的心

「引导孩子的情感,就是帮助他们使自己喜欢的事物,能够和他们的益处互相吻合。」以下是一系列关於家庭的文章新的一份。

父母有权利和义务去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父母把他们带到世界上的一个当然的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是夫妻在天主内的爱情的主要目标。因此,好好地养育子女可以被视为夫妇这份爱情的延续。父母努力给子女提供他们赖以得到快乐的资源,又帮助他们在本性和超性生命中找到属於自己的位置。

基督化的父母,可以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看到天主对他们自己的信心的凭證。圣施礼华经常说,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就是他们「在世上最好的事业」。这项工作从孩子受孕那一刻就开始,并以引导孩子的情感和感受作为起步点。如果父母真的相爱,视孩子为他们互相付出的结晶的话,他们就会在爱内、和为了爱而养育他。就是说,引导孩子的情感这个责任,首要是属於父母的,令孩子的情感能够正常地发展,使他成为一个平静、安祥的人。

一个人的情感主要是在孩提时形成的。到了青春期後,他会不时经历到情感的风波。这时候,父母必须帮助他有效地处理这些风波。如果他自小就陶成为一个平静和稳重的人,他就会较容易地克服这些困难。再者,情感的稳固,有助各种好习惯在他的意志和理智内生长。情感如果缺乏和谐,神修的生长也会较难。

当然,若要给每一个孩子打造一个情感的好基础,不可或缺的就是父母本身也要努力改善自己情绪的稳定性。他们应该怎样做呢?就是藉著改善家庭内的和谐、留意双方的融洽、和慬慎地在孩子面前表达互相的爱情。可是有时候,我们会倾向於认为情感和感受是属於家庭教育之外的事,因为这些事都看似是「突发」的、不受控的、和不能改变的。情感甚至被视为是负面的,因为它被罪恶所破坏了,令人更难理智地行事。

一个人的性格的根源

这种对情感的消极、甚至是负面的看法存在於许多宗教和道德文化之中。可是,它和天主给厄则克耳先知所说的话有强烈的对比:「我必给他们换上一颗血肉的心,为使他们遵行我的法令,谨守我的法律」 。[1] 有著一颗血肉的、能够去爱的心,是我们跟随天主圣意所必需的。不羁的情感不是原於「太多」的爱心,而是出自「病坏」的、需要接受治疗的爱心。基督告诉我们:「善人从自己心中的善库发出善来,恶人从恶库中发出恶来,因为心裏充满什麽,口裏就说什麽」。[2] 使人污秽的东西是从人心出来的 。[3] 使人变好的东西也是一样。

我们需要强而有力的情感,因为它给我们的行动带来刺激动力。我们都倾向於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引导孩子的情感,就是帮助他们使自己喜欢的事物,能够和他们的益处互相吻合。高雅地作出充满感情的行为是人性的一件好事。有什麽爱情会比一个母亲对她孩子的爱更加自然的呢?她这份母爱会经常使她愉快地作牺牲!而当一个人遇上他厌恶的、或是令他不快的事时,避开它会是多麽容易!所以当一个人理解到一个坏的行为的「醜恶」时,他不做这个行为的动机,远比许多有道理的论据更加强烈。

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是要混淆道德和个人的感受。道德生活和我们与天主的关係是不能取决於个人的感觉的。我们的模範是基督。祂是一个成全的人。我们可以在祂身上看到人性的感情如何有助於行事正直。祂曾经见到有人死去而深受感动以至行了奇蹟。我们也见到祂在革责玛尼园莊内祈祷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情绪。我们甚至见到祂眼见圣殿的尊严受到破坏而大发义怒。[4] 如果我们真的喜爱一件事,我们自然会对它有强烈的感觉。乾脆为了完成一件事而做事是很令人不快的。感觉给理智带来激情,使好事成为令人愉快的事;而理智给感觉带来亮光、和谐和共融。

助长心田的净化

人的本性是,情慾会助长发自个人意志的行动,而不是使该行动变得模糊或困难。「人在道德上的完美,不仅在於人为意志所驱使而向善,也靠感性对善的慾望,一如圣咏所说:我的心灵以及我的肉身,向生活的天主踊跃欢欣(咏84:3)」。[5] 所以人不应试图禁止或限制情慾,犹如它是不良的、需要摒弃的东西。虽然人的原罪破坏了情慾,但是情慾并没有被完全地摧毁和无从补救。人心内的情感可以受到正确的引导而去寻找真正的美善:就是爱主和爱人。所以,所有有份参与教育孩子的人,特别是父母们,都必须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在做美善的事时得到欢乐。

引导孩子的情感,首要的是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好使他们就某一件事而牵起的感受是强弱适中的。这包括帮助他们去克服、去「超越」某一个感受,直至他们看清楚该件事。这种反思有时候可以使人能够尝试正面地修改那件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能修改的,例如一个亲人的逝去或重病。这时就要教导孩子去接受事件为出於慈爱的天父的手中。另外一个例子是,当孩子因为一件事而产生忿怒、畏惧、或是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悦之後,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可以和他谈一谈,帮助他尽己所能去明白那个反应的背後原因,好使他能克服它。这样,孩子就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育孩子的人也可以帮助孩子在自己和他人身上认出个别的感情或情绪。他们可以利用閲读或电影中的故事去教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时要有节制。故事常常会引导人的情感往某一个方向,使人习惯於以某一个角度来看一件事物。按著孩子的不同年龄(年龄越小,影响会越大),一个历险的、或是悬疑的、或是浪漫的故事,会帮助他们适当地强化某一种反应,诸如对不公义的厌恶、对残疾者的怜悯、对捨己为人的行为的钦羡、和对美好的事的爱慕。这样也会使孩子们更加喜爱这些情感,视它为美善和高贵的事的来源。

欣赏良好的故事,配以优良的引导,可以渐渐地培育一个人的美感和选择优质故事的能力。它会增强人的洞悉和批判力,有效地避免风气的惰落。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在被称为「第一世界」的国家,正漓漫著一种「顺其自然」的风气。它经常都会引致礼崩乐坏。任何一个惯性地处於这种环境的人,不论年龄大小,最後都会导致自己的敏鋭度被降低,和对事物的情感反应受损。父母们必须教导孩子去抗拒这些不雅的风气,虽然有时候它不是直接与情慾有关的。

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引导人的情感并不等如引导他的性慾。後者只是情感的一部分。当信任的气氛在家庭内形成後,父母就会较容易地和子女谈及人性的爱的伟大和意义。从他们还小时开始,一步一步地给他们提供在这一方面正确的培育所需要的资料。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的情感,和培养他们的各种德行。

一个和基督的心相似的心

归根究柢,引导孩子的情感,不外乎是试图给他培育一个宽敞的、能够真正爱主爱人的心。年轻人需要一个「可容天下一切忧患之士;必须仁恕谅解;必须同耶稣一起为人灵作出自我祭献」[6] 的心。一个平静但同时也是要求高的家庭氛围,可以给複杂的人性情感不自觉地注入信心和稳定。如果孩子察觉到他被无条件地爱著,如果他知道做个好孩子会令父母开心,父母不会因为他偶尔犯错而失去对他的信任,如果父母帮助他在言行上诚恳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就会在一个惯性地安静和有序的内心氛围中长大。正面的感受,例如明达、喜乐和信任会主导他,而任何可以夺去他的平安的事,诸如忿怒、脾气和嫉妒,都会变成向他人求恕、或宽恕他人和向他们表达友爱的机遇。

年轻人需要有一颗热爱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尤其是热爱天主的心。 [7] 除了爱主和实行祂的圣意之外,就再没有能够更好地培育情感的东西了。圣施礼华教导我们,为了获得这种培育,我们要用「配合七罪宗的、七重的锁把心锁好」 。[8] 每一个人的心都有一些必须是唯一属於天主的情感。如果我们把它交付给其他的人或事,我们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人灵若要获得真正的纯洁,就必须抗拒一切会把唯一属於基督的情感保留给自己或是交付给其他受造物的事。人只有确保自己的爱与慾得到良好的管理才能达成这种纯洁。因此,七重锁的意义不但是在於节制情慾和物慾,也儆醒我们必须抗拒虚荣心、控制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记忆去芜存菁、节制食慾、和努力与令我们烦恼的人交友。虽然它看来矛盾,但是当我们「锁上」自己的心时,我们去爱的自由度会更加大;爱的力度亦不会因此而减弱。

主耶稣神圣的人性,就是我们可以用来炼净内心的感情的坩锅。孩子们必须从年幼时就受到教导,去用向父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来接近耶稣和圣母。这样,孩子们就会按照他们的实际年龄而发现自己的情感有几伟大,和让我主进入自己的灵魂。一个完全地保留给天主的心会是一个完整的心,可以整个地交付出来。

由此可见,人的心是一个富有人类学意义的徵象。它是一个人的中心点,人各种亲密的、崇高的能力都聚於其中,也是各种行为的力量的来源。它是一个原动力,需要得到教育、照顾、节制、和炼净,好使它的力量能够方向正确。为了如此地教育它,为了用它的力量去爱和教导他人该怎样去爱,「就必须在自己生活中根除一切妨碍基督生活在我们之内的障碍。例如:贪图个人的安逸享受,自私自利的诱惑倾向,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作风等等。只有在我们自己身上複製出基督圣训的活样板,我们才能把祂的圣训传输给别人」 。[9] 当一个人赖著恩宠去作出个人的奋鬥时,他的灵魂就会蒙上天主性。渐渐地,他的心会变得大量,能够为了崇高和伟大的理想而作出努力,去实践天主的圣意。

有时候,墯落了的人性会试图反击。但是情感的成熟(它不全是取决於人的年龄大小的)会领导一个人的目光去超越他的情感,去发现这情感的因由和应该怎样处理它。我们一定可以依靠上主和祂母亲的庇荫。「养成把你可怜的心,交託给甘饴的玛利亚无玷之心的习惯。这样,她会濯浄你心中的许多渣滓,并把你的心引向耶稣的至圣至仁之心」。[10]

J.M. Martin, J. Verdia

  1. 则11:19-20
  2. 路6:45
  3. 参閲谷7:20-23
  4. 参閲谷5:40-43; 14:32; 11:15-17
  5. 《天主教教理》,1770
  6.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58节
  7. 参閲圣施礼华,《犁痕》,795节
  8. 圣施礼华,1975年1月7日在华伦西亚的聚会。参閲《道路》,188节
  9.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58节
  10. 圣施礼华,《犂痕》,83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