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友谊去教育

「强硬地,专制地灌输,并不是恰当的教授方法。父母理想的态度,是要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要好好地养育子女,并非单指传授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为个人,帮助他或她启发所有的,源自天父所赐的潜能。

当然,父母也需要教授,传送事物,但却不能忽略,要达到的目标,是远远超於教授一些技能或智能。它需要考虑到被教授的人的自由,及他个人的责任感。

因此,在养育子女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能定下一些目标。嘱咐子女做的工作,是一些他因应其个别年龄而能够掌握,能够明白,能带给他意义和价值的目标的工作。

通过友谊去教育

与此同时,父母需要紧记的是,教育孩子有著很强烈的感情成份,尤其是在幼儿发展初期。他的意志和理智的发展,不能与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脱节。此外,情感的平衡发展,对理智和意志的正确成长是必须的。否则孩子的学习步伐会很容易地被倒乱,日後甚至会导至人格障碍的情况。

但是,父母又如何去给小孩,及日後的少年、青年塑造情感的平衡呢?在这里,我们面临著或许是最难的教学问题之一。原因之一,它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取决於每个家庭的情况。无论如何,初步的回覆是:重要的,是要建立互信。

保禄宗徒建议:「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免得他们灰心」。[1]父母若过於严厉地斥责孩子们,他们很容易会变成恐惧,缺乏勇毅胆量,害怕承担责任。

要创建互信,关键在於友谊。友谊让教育的使命真正有效。家长必须努力成为孩子的真正朋友。这就是圣施礼华所不断坚持的。「强硬地,专制地灌输,并不是恰当的教授方法。父母理想的态度,是要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愿意分享他们面对的焦虑,聆听他们的问题,以有效和他们会接受的方法去帮助他们。」[2]

骤眼看来,要父母「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的意义不易明白。友情只可建基於两个平辈,两个同等地位的人之间。而这种平等的关係,有别於父母和子女之间自然的尊卑关係。

孩子们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远超於他们能够供给父母的。孩子们永远无法偿还父母给他们所付出的。父母一般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为孩子们而「自我牺牲」,纵使他们实在确是这样。父母不会视送给孩子的任何恩物为牺牲,也甚少关注自己的需要 ——相反,他们会把孩子们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他们实在正是在不经不觉中如此做。在现今人际社会中,难以找出更大的自我牺牲了。

可是,孩子们真的也能给父母增添意义。父母从孩子中获得一些奇宝:首先是,那份独有自己孩子才能给他们的亲情,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者,就他们带给父母机会去衝出自我,「脱离」自我去献给另一个人——丈夫给妻子、妻子给丈夫、二人一起给孩子们——因而带来个人的成长。

正如梵二教导的:「在受造物中,唯有人是天主为他而造成的。但是除非人真诚地自我奉献,否则人将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存有意义」。[3]圣奥施定教导:去爱和被爱,相对的「重量」:meus,pondus meum。[4]当人能够为心爱的人而经历艰难险阻时,他的爱远远超过一个只能和爱人共渡欢乐的人。

爱,往往需要牺牲。与子女建立互信和友谊的气氛也是如此。家庭应有的气氛,是必需自行努力建造出来的,它不会是自有的。这并不表示它是一件艰钜的任务,或是需要特殊的能力。它需要的是:体察入微,把心中的爱付诸行动。

营造家庭的气氛,首要的是夫妇彼此表现相亲相爱。可以说,子女们所获得的爱,正是夫妇之间互相表达的真爱的满溢。子女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虽然他们可能只会感受到,但却不能完全地体会到。

所以,这种父母之间的和谐融洽, 在会直接与孩子成长扣上密切关係的事上更为关键。有关子女成长的事情,父母必需有一致的看法 。举例来说, 当夫妇其中一人对某件事情作出了决定时, 另一人必需支持该决定 。 假若父母互相产生矛盾, 养育孩子便会有负面影响。

父母也需要彼此互相教授,学习如何好好地抚养孩子成材。如果父或母亲本身未曾接受过德育的培训,要他们担当提供德育培训 给下一代, 将会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必须通过他们在婚姻关係内小心地活出细节,同时提昇自己的德行,去作个人自我的成长。他们要爲养育好儿女,共同付出努力。

为友谊而教育

信任会促进友谊。 友谊又会营造出温情和信任的,使人感觉安全和宁静的环境。友谊不但会提供使配偶可以良好地沟通,而且使他们更好地和儿女们互动,及儿女们之间互动的氛围。

在这方面,配偶之间的衝突,跟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的磨擦是大不相同的。孩子间吵架是很经常,很正常的。我们都会不同地在争取物质,特别当物质不足时。每个小孩都想母亲握住他的手,或是想坐在车的前排座,或想成为父亲最得宠的一个,又或是成为第一个拆开新玩具的包装的人。但是这些争执 也可以成为一个培育的好机会,能够帮助父母如何教导孩子与人沟通和共处。它也是个教导孩子如何去使别人受益,懂得宽容、 让步,和在必要时据理力争。兄弟姐妹之间的关係如果能够好好地聚焦,会促进各人品德的培育,和使大家的友谊长存一生。

但是,夫妻之间的友谊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夫妻之间出现争论往往是由於缺乏沟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对事情的不同观感,让生活流於黑板,不控制自己的坏脾气等等。 不管是 甚麽原因, 对话肯定已经没有了 。这时就需要认错,道歉和原谅 对方 。 「 假若要我给父母忠告, 我首先会告诉他们,让你的孩子 看到,你们正在努力,去按信德来生活。不要欺骗自己:他们从幼小时就已经看到了一切,同时也在判断一切。你们要让他们明白到,天主不仅留在你的嘴唇上,而且也在你的行为中;而你俩夫妇正在努力去活出忠贞与真诚,你俩相爱,也真的很疼爱他们。」[5]

孩子们想要的,不是他们的父母是特别聪明或能幹,或经常能给他们最优良的指导及建议。孩子们更不会最期待父母送赠给他们很多的玩具,或让他们享受美好的假期。

他们真正想看到的,是父母互相爱慕和尊重,亦同样疼爱和尊重他们。孩子们仰赖父母能够给他们「一个有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见证,这个父母藉著自己的一生所遇到的顺逆而营造出来的见证。」[6]

正如圣施礼华说,对父母而言,家庭肯定是一桩最重要的事业,而且如果他们全心全力投入所需的关怀和爱心的话,也是一份回报最丰盛的项目。这需要不断的警醒,和德行的恒常培育。然而,困难在於能否把这一目标实现出来。我怎样才可以为生命的意义作见证?我怎样才可以经常言行一致?总而言之,就是我怎样才能为友爱,为爱心和欢乐而养育子女?

正如上面提及到的,配偶彼此的、和对子女的爱,或多或少地,是上述的问题的答案。此外,有关孩子个人的培育,与他人的关係,归根究底,是他们自己的快乐,有两点是要特别关注的。

第一点是有时未必能够充份感知到的,就是玩耍。教育孩子怎样玩耍,往往需要牺牲和付出稀罕的,想留给自己休息用的时间。

然而,孩子能从父母获得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就是他们的时间。它标誌著互相在一起,一种很具体 的爱的方法 。因此,玩耍可以营造一个互信,启发子女和父母展开友谊的环境。此外,玩耍可以灌输基本的生活态度,是孩子日後面对处理生活上的挑战时,所需要的基本美德。

第二点涉及子女个性的成长。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脾性和品格。如果父母在教养子女时采用积极的方式:如面带微笑,关怀地询问,需要纠正时不会使他们气馁等,通过渗透,他们的作为会 成为 一个人该怎样作为,怎样处事,和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境况。

如果父母自己努力去成长,去聆听,去开朗和友善,他们正是给子女们一个如何在今生的不同限制中仍能幸福地生活的活的回应。

这种影响,直入孩子的幸福最深深处,其重要性和意义只有随著时间的略过而渐渐显现。藉著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在一个真正的家庭中, 孩子们学会男女的角色。他们会发现,幸福和快乐都归功於互爱,那份真实的互爱,配合自愿的牺牲,成了很崇高的互爱。

因而,自然而然地,家庭的氛围带给子女们一生受用的,坚稳正确的好基础,儘管社会行径可带少偏差, 亦难阻不倒。家庭是一个让人体会 到那份人的崇高位格的特别地方。

这一切都突出了父母那自我牺牲的爱。一方面,他们体验到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另一方面,他们见證著另一个个体续渐地成型增长,他不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成为了一个他或她自己的个别位格。

父母作为父母的成长情度,也繁於他们如何乐於见到子女们渐渐地成长,渐渐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的情度。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自然的关係是永远长存的,但是孩子的个人传记亦渐渐地成形,它在不同的方面,可能与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甚或在孩子尚在母胎时,所期待的有所不同。

在养育子女, 直到他们独立成才的过程中,如果夫妇俩人能够谛造和天主之间的友情,则会更加容易。当家人都把自己视为一个家庭教会[7],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吸收一些虔敬的行动,并且 「学会如何以敬拜天主为首位, 领悟天主为自己的父亲,圣母为自己的母亲,也学会如何像父母一样虔诚祈祷。」[8]

J.M. Barrio and J.M. Martin

[1] 哥3:21

[2]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27

[3]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4

[4] 奥思定,忏悔录,第13,10

[5]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28

[6] 同上

[7] 参阅格前 16:19

[8]《与施礼华蒙席对话》, 第10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