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聖若瑟的第六個星期日

在聖若瑟的七個星期日默想中的第六個反思。建議的主題是:若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創意;解答普通家庭中的疑難;在平凡事務上接受天主的光照。

默想錄音(廣東話):


── 若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創意
── 解答普通家庭中的疑難
── 在平凡事務上接受天主的光照


若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創意

聖若瑟的生活並沒有欠缺大大小小的困難。事實上,我們有習俗在他的節日前用七個主日來特別敬禮他,正是為了默想他的七樂,但也是為了默想他的七苦而出現的。例如,當耶穌十二歲那年,在父母不知情下留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瑪利亞三天後找到祂時,說:「孩子,為甚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聖經很清楚表明:聖若瑟經歷了多個小時的痛苦,體會到失去了最珍貴的人的苦惱。我們從天使對他說的話中,看到了他另一痛苦:「起來,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衪殺掉。」(瑪2:13)特別在黑夜中,這些說話顯得格外強烈和恐怖。

為甚麼一個這樣正義的人,竟要經歷這些及其它的困境呢?為何努力以那麼多愛心和忠誠去行事的人,有時似乎比其他人會遭受更多的困苦呢?當默想聖若瑟所遇到的問題時,例如:為聖家尋找住處,或者要淪為難民,等等,我們不禁思量:「為何天主不以一個更直接和清晰的方式介入。但天主卻透過各種人和事參與其中。若瑟是那位讓天主透過他去看顧救贖歷史伊始的人。若瑟是那真正的「奧蹟」,靠著他,天主拯救了嬰孩和他的母親。在天之父信任若瑟那富有創意的勇氣所引發出來的行動。」[1]

聖若瑟知道天主的計劃是不會沒有困難的,而困難同時是親近天主的機會,並在多方面均有益於個人的成長。雖然我們一般不會自找麻煩,但困難總不能避免。那麼,聖若瑟同時是我們的榜樣和代禱者;他能教導我們要勇敢和有創意,好使我們能更完全地為天主去奉獻自己的生命和心靈。在困境中,我們的主為我們準備了特殊的使命,即使我們未能完全明白。

解答普通家庭中的疑難

耶穌、瑪利亞、若瑟的困難,與眾多普通家庭--正如我們自己家庭--的困難無異:穿州過省、搬遷、失業、威脅、疑問……等等。在眾多方面,聖若瑟的生活顯得如此平凡,這使他與我們非常接近:「福音沒有告訴我們瑪利亞、若瑟和嬰孩留在埃及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需要食糧以及尋找住所和工作。我們不用想像也可以填補福音所沒有交代的部分。像其他所有家庭一樣,聖家必須面對具體的問題。」[2]當然,天主可以直接地解決眾多--過往和現在--的困難,但天主以祂的上智沒有這樣做,而要我們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法。「智慧和能力同在天主內,智慧與見識是天主所有。」(約12:13)祂的奇蹟,就是祂賜予我們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又因聖神的恩賜更形豐富。

聖施禮華實踐其為追求聖德者的父親及導師的使命時,同樣面對困難和痛苦:三位妹妹接連的去世、他家族生意破產所帶來的羞辱、一些近親的誤解、父親於其晉鐸前不久而離世、等等。但天主同時賜給他人性和超性的適應力,使他能開展祂交托給他的任務。這是我們的主對屬於祂的人的行事方式。我們或多或少,也享有一些恩賜,為了「堅强在靈魂和社會中的平安與和諧:容忍、體諒、友誼和愛心。」[3]

聖若瑟給予我們極好的榜樣,他是勇敢、積極和專注的,並時常準備好去履行天主要求他的平凡妙事。而我們也可細看聖施禮華的生平:雖然他從不缺少困難,但他深厚的信德生活,使他能在一切事後面看到天主永不放棄我們的手。

在平凡事務上接受天主的光照

聖施禮華教導我們:日常生活可以是與天主相遇的機會,因為「即使在最平凡的境況裡,都隱藏著一些神聖的、來自天主的事物,只在乎你們每一個人去發現它。」[4] 因此,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著神聖的意義,我們藉平凡的妙事去親近天主。天主想在我們日常的事務中去隱藏自己--沒有强迫我們去接受--為使我們自由地去尋找祂。而每天的小困難是平凡生活的一部分:事情不如預期發生、一個關係的失敗、在我們工作上出現的復雜問題、等等。「當困難在前,我們其實可以放棄和一走了之,或以某種方式處理它。有時,困境會從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顯出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素質。」[5]

在這些情況下,也可是請求天主賜予更多光照的機會。它們給予我們機會去鞏固自己和天主的對話與親密,為了繼續在我們自己的環境中去實踐祂愛的計劃。正如聖若瑟經常得到他所需要的話去面對他的困難和照顧聖家,我們也可體驗天主的親近,聆聽到祂的聲音。祂激勵我們為有需要的人獻上體諒、平安、力量和鼓勵。「從聖若瑟那裡,我們必須學會同樣的關心和責任:愛那嬰孩和他的母親;愛聖事和愛德;愛教會和窮人。在這每一個現實裏,都是那嬰孩和他的母親。」[6]

[1] 方濟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第5點。

[2] 同上

[3] 聖施禮華,《書信》第3篇,第38點。

[4] 聖施禮華,《會談》,第114點。

[5] 方濟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第5點。

[6]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