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復活期第二週星期三

一些能指導我們在復活期做祈禱的反思。

基督是世界的光
宗徒們為信仰作見證
我們不是做使徒工作,我們就是使徒


基督是世界的光

「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的確,凡作惡的,都憎惡光明,也不來就光明,怕自己的行為彰顯出來;然而履行真理的,卻來就光明,為顯示出他的行為是在天主內完成的(若3:19-21)。」今天彌撒的福音繼續敘述耶穌和尼苛德摩之間的對話。這是一個若望福音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基督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基督帶給世界的光並不是強加於人身的。歡迎它與否,走近它還是遠離它,全憑每個人內心的自由選擇。事實上,許多人都拒絕了它,其他人甚至試圖撲滅它。然而天主的救贖計劃勝過任何人為的詭計。

復活了的基督的光繼續是愛的光。它不強加於我們身上,而是以一種謙遜和謹慎的方式照耀著,等待我們自由地回應它。它不會試圖迫使我們順從,或剝奪我們自由選擇的可能性。然而,儘管它看起來很微弱,如果我們歡迎這道光時,便會發現它能驅散最濃密的黑暗。「從死者中復活的基督在這個世界上照耀著,在人們認為一切都晦暗無望的地方,祂的光芒卻最為耀眼。祂戰勝了死亡 —— 祂是活著的 —— 在祂內,信仰就像一道能穿透一切黑暗和威嚇的微光。肯定的是,那些相信耶穌的人並不會過著永遠陽光明媚的生活,免受痛苦和艱辛。然而總會有一道光照亮前路,照亮那條通往豐富的生命的道路(參閱若10:10)。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那些相信基督的人的眼睛也能看見光明,他們已經看見新的一天的黎明。」[1]

宗徒們為信仰作見證

揭示了自己是世界的光的我主,也告訴祂的門徒們:「你們是世界的光(瑪5:14)。」我們都受召去成為光,並與其他基督徒一起,建立一團不斷增強的光:「這道光並不形單影隻。在其四周有正在被點燃的光。在它們的光芒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並非形單影隻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必須依賴他人,尤其是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特別是在我們的信仰中,我們不是形單影隻的,而是一條偌大的信徒鍊裡面的一個個環節。如果沒有其他人的信仰提供支持,便沒有人能夠相信。反之,通過我的信仰,我也幫助他人加強他們的信仰。我們互相幫助去成為彼此的榜樣,互相分享我們所有的: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情感。我們互相幫助去尋找自己的定位,尋找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2]

初期的基督徒就是這樣,他們「一心一意」(宗4:32)。「這個重生的團體具有團結與和諧的恩寵。而唯一能夠供給我們這種和諧的就是聖神,祂是聖父與聖子之間的和諧。祂是帶來和諧的主恩。」[3] 護慰者聖神團結了初期的基督徒並激勵他們去傳福音;並正如聖經所記述的那樣,教會迅速地成長。當然,雖然有信仰的光照,但是黑暗和困難仍舊存在。在今天的彌撒中,我們讀到當權者如何在看到這麼多人信奉基督後,逮捕了兩個宗徒並將他們押在公共拘留所內(宗5:18)。當我們努力在自己周圍傳播基督的光時,我們的生活也總會遇上不同的困難。當我們不禁想到,自己勞碌的成果很少,而且自己的個人素質並不能勝任時,我們可以和聖詠作者一起禱告:「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34:7)。」當兩個宗徒被關在監獄裡時,這很可能也是他們的態度。而天主的安慰亦很快就到來了。

我們不是做使徒工作,我們就是使徒

然而「夜間,有上主的天使打開了監獄的門,領他們出來說:『你們去,站在聖殿裡,把一切有關生命的話,講給百姓聽。』他們領了命,天一亮就進入聖殿施教(宗5:19-21)。」雖然聖經並沒有很詳細地描述天使的這個顯現,但是它一定已經給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天一亮,宗徒們明知自己會再次被捕,但仍照樣執行了那個指示。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要完成一個與自己無切身關係的任務,而是為了履行一個屬於自己的、已經成為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一部分的使命。他們不僅是「做」使徒工作:他們就是使徒,而內心亦堅信自己是使徒,是一件發生了、且改變了他們一生的事蹟的見證人。

正如聖施禮華所寫的,我們也「必須讓世界充滿光明。沒有什麼相比帶領如此多的人靈前往基督的光明和溫暖能夠產生更大的滿足感了。那些沒有人教導要珍惜平凡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平凡便是空洞和毫無意義的,他們無法理解並讚嘆這個偉大的真理:就是基督關心我們所有人,即使是最渺小的和看似最微不足道的人。我們必須告訴每一個人:基督也在尋找你,就像祂找出了最初的十二個,就像祂找出了那個撒瑪黎雅婦人,就像祂找出了匝凱一樣。又正如祂告訴那個癱子:surge et ambula(谷2:9)起來吧!主在等著你。又正如祂在納因城告訴那個寡婦的兒子:tibi dico,surge!(路7:14)我對你說,起來罷;擺脫你的安於逸樂,擺脫你的惰性,從死裡復活起來吧。」[4]

讓我們祈求在天之母加深我們身為宗徒的意識,使我們能夠隨時迅速地回應聖神的感召,和幫助許多人靈更加接近天主。

[1]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9月24日的演說

[2] 同上

[3] 教宗方濟各,2015年4月14日的講道

[4] 聖施禮華,1945年3月24日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