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將臨期12月22日

12月22日的默想反思。以下是建議的主題:瑪利亞的感恩之心;我們對天主的渴望是被祂所激發的;從感恩到慷慨。

瑪利亞的感恩之心
我們對天主的渴望是被祂所激發的
從感恩到慷慨


瑪利亞的感恩之心

瑪利亞急忙前往依撒伯爾和匝加利亞的家。到達後,她確認天使對她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她深信這一切,但當她看見她的表姐期待著她懷中的孩子時,她就充滿了喜樂。此時此刻,瑪利亞又體會到在她腹中默西亞的臨在,因此,她的喜樂豐盈到滿溢,以至感染到了若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洗者若翰,雖尚在母腹中,已經焦急地等待著傳佈福音的時刻:若翰片刻也沒有浪費,他已經將此福音向他的母親宣告了,因為此時,只有他的母親是唯一的一個人能聆聽到他的。

為瑪利亞而言,能夠與他人分享充滿她心中的東西很可能是一份巨大的喜悅。在對依撒伯爾的問候中,瑪利亞明白到她的表姐已經知曉了一切。直至現在,她一直把這消息默存在心中。耶穌的母親引聲高唱一首讚美歌,一首與以色列的救恩史相輝映的謝主曲,那些字是她從聖經裏多次讀過的。這份來自上主對聖母的眷愛是如此的巨大,以至她不知如何將之向他人表達出來;她不得不借用天主自己的話,就像我們在教會的禮儀中幾乎總是這樣做的一樣。依撒伯爾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奇事告知聖母,而聖母則立刻將其指向這些偉大奇事的主人。其實,聖母的整個生命就是如此:將人類帶去天主。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路1:46-47)。瑪利亞也被天主的行事所感動和祂使用她的原因:「因為祂垂顧了她婢女的卑微」(路1:48)。瑪利亞感到她被天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所垂顧,這信念引領她去感恩。


我們對天主的渴望是被祂所激發的

當然,瑪利亞從未想到在造物主前,她獲得了如此多的恩寵。她深深體會到天主無限美善的傾注只能來自於祂的神性自由本身。我們對此不能不感到驚訝。確實,我們作為卑微的受造物,似乎很難想像和相信有一位對我們如此親切的天主。

同時,由於罪惡所帶來的經驗,我們會對這份感恩之情感到些許陌生,因為我們不能忘記,「對天主的感知力機乎好像是一種恩賜,而並非每個人都具備的。其實,我們自身的思維與行動模式、以及當今社會的心態模式、我們多樣化的經歷,也能屏蔽了我們對天主的感知力,讓我們聆聽不到天主的聲音。」[1] 不過,我們無需擔憂對這份聆聽能力的缺乏,因為聖多瑪斯-阿奎納向我們再保證:「天主的恩賜和祂對我們的愛是多麼的奇妙,祂對我們所做了的,遠遠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2]即是說,雖然我們對天主的感知力可能減弱了,但天主的恩寵遠遠超越這個界限,而不停地幫助我們。

天主對祂的每一位兒女,都願意以一種深切的方式去付出一切。「祂並不要求我們變得完美的之後,才愛我們,而是祂無償地把自己奉獻給了我們(……)。而聖德無非就是保存這份無償的愛。」[3] 成為聖人就是讓自己被天主這樣愛著,因為他想要被愛,而沒有別的原因。聖施禮華對此曾說過一些或許會令我們驚奇的話:「憑藉信德與愛德,我們可使天主深深地愛上我們,並為我們再一次瘋狂地完全獻出了自己。事實上,在十字架上祂已瘋狂地為我們付出了一切,而在聖體中,祂也是瘋狂地完全獻出了自己。祂溺愛我們如同一位父親溺愛他的首生子。」[4] 我們也是天主這種無償凝視的對象。瑪利亞意識到她的喜樂將在世世代代被宣揚,而從這感激中流露出她的自我奉獻。


從感恩到慷慨

從感恩之心,很容易萌發出回應與慷慨的願望。只有當我們讓我們的心以感激之情作出反應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和完全的承諾去以愛還愛。不過,我們所出的努力並不足以給天主一件合乎比例的東西去償還祂所賜予我們的東西。這種「無能」在某個程度上也釋放我們。我們自身的奉獻是「在我身上行了大事」(路1:49)的那位所做的工作,因為是全能者才能從我們身上取出一些本應是超越我們的東西。「祂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路1:50),由亞巴郎開始,直到今天,並伸延到我的、具體的、日常的和被許多人所忽略的生活中。

天主喜歡展現祂手臂的大能,如此,祂挫敗那些以為單靠已力就可完成一切的人,而他們也認為僅靠自己的意志就足以為他們帶來快樂。天主將那些謙卑的人舉起到祂天國的高位上,將那些卑微的人變成為偉大的人。同時,亦搖動那些由人手所打造的王權寶座。對於那些自覺渴求天主的人,上主將使他們獲得豐裕的美善,其中首要的便是祂那無條件及無限量的愛:祂下定決心去征服我們的想像力和超越我們最樂觀的期望。

可惜,為那些自覺富有的人,天主並不能將自己的寶藏賜予他們。為天主而言,這是祂的一個大遺憾,因為祂很想將祂的大愛傾注在祂每一個子女身上。但這就是上主慈悲的故事,是祂對我們每個人温柔的鍾愛。這也是一個天主自由的故事,祂將祂所有的喜悅傳遞到萬世萬代,祂持續地去尋找方法去使每一個人去讓每一個人自己被愛。瑪利亞藉著她的「成就於我罷(fiat mihi)」,無與倫比地達到這個目標,而她也很樂意地教導我們並陪伴我們去走這條路。

[1] 本篤十六世,講道,2009年12月24日。

[2] 聖多瑪斯阿奎納,論《信德》,1.c.,61。

[3] 方濟各,講道,2019年12月24日。

[4] 聖施禮華,《指示(Instruction)1934年3月19日》,第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