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洗者的聲音

將臨期第二個主日的福音(甲年)和釋義。

福音(瑪3:1-12)

那時候,洗者若翰在猶太曠野出現,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這人就是那藉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該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

這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間束著皮帶,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

那時,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若翰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並在約但河受他的洗。他見到許多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來受他的洗,就對他們說:

「毒蛇的種類!誰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憤怒?那麼,就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你們自己不要想:我們有亞巴郎為父。我給你們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斧刀已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

「我固然用水洗你們,為使你們悔改;但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他的簸箕已拿在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將他的麥粒收入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燒掉。」

釋義

將臨期第二個主日的福音向我們展示了在約旦河的聖若翰洗者的形象。古代歷史學家使用「將臨」一詞來表示在完成重要的軍事行動後,皇帝返回自己城市的行動。整個城市都在為他的凱旋進入做好準備。教會也為一個更為重要的「將臨」做好準備:天主聖子在聖誕節的來臨。但祂來臨的時候不是為了慶祝祂凱旋的力量,而是為了彰顯一個躺在馬槽裡的嬰孩的謙遜。在這個禮儀時節期間,洗者的聲音强烈地響起,連同要求個人的皈依,作為為默西亞來到做好準備的最佳方式。

瑪竇福音敘述的各個方面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首先,先驅者為他的職務選擇的地點。洗者不在擠擁的城市去傳道,而後者可使他的訊息傳達給更多的人。相反,他選擇在曠野裏去傳道,這是一個嚴酷且人煙稀少的地方,通過其鮮明的對比,使我們想起了因我們原祖的原罪而失去了的樂園(參創2-3)。曠野也許是人類所遭受的罪惡狀態及其後果的形象。正如出谷紀和户籍紀所記載的那樣,曠野也是以色列人受到考驗的地方。多得天主眷顧的幫助,色列人不斷地在曠野裏皈依,因為天主始終信守祂與祂的子民所立的盟約。而在曠野裏,天主的聖子在接受了若翰的洗禮之後,將克服魔鬼的試探。簡而言之,在曠野裏,人們會發現為了接受若翰的皈依洗禮,他所堅持的節制和刻苦的簡樸氣氛。

瑪竇說「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間束著皮帶;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第4節)。例如,匝加利亞書13:4描述假先知穿著華麗的外衣。而在若翰身上,人們可以認出一個拒絕穿得像假先知一樣的具有先知權威的人。無論如何,若翰外在的簡樸表明了他對人民要求的內在氣質。

聖史總結了聖若翰的訊息:「你們悔改罷!因為天國臨近了。」(第2節)。希臘原文中使用的動詞,metanoein,指向一個人內心態度的變化,即一個人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教會的傳統用「皈依」一詞來概括這一切,而這需要一個個人的淨化。

洗者的訊息是要求高的,正如耶穌所宣講的天國福音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冒著嘗試使這一訊息適應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當今情況的風險。當然,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在每個時間和地點用所需的口才去傳遞信仰。但洗者在將降臨期期間更新的訊息是:我們需要通過改變觀點和態度以及個人懺悔的精神去將自己適應福音。

正如教宗方濟各在將臨期中說過:「今時今日,洗者的聲音仍然在人類的荒野中呼喊,今時今日的荒野是什麼呢?這就是封閉的思想和變硬的心神。而[他的聲音]使我們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按照福音去生活呢?今天,和當時一樣,祂用厄里亞先知的話告誡我們:「預備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第3節)。這是一個迫切的邀請去敞開心扉,接受天主不斷地、幾乎是倔強地提供的救恩,因為祂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擺脫罪惡的奴役。」[1]

[1] 教宗方濟各,《三鐘經》,2015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