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复活期第二周星期三

一些能指导我们在复活期做祈祷的反思。

基督是世界的光
宗徒们为信仰作见证
我们不是做使徒工作,我们就是使徒


基督是世界的光

「光明来到了世界,世人却爱黑暗甚于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的确,凡作恶的,都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然而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为显示出他的行为是在天主内完成的(若3:19-21)。」今天弥撒的福音继续叙述耶稣和尼苛德摩之间的对话。这是一个若望福音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基督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基督带给世界的光并不是强加于人身的。欢迎它与否,走近它还是远离它,全凭每个人内心的自由选择。事实上,许多人都拒绝了它,其他人甚至试图扑灭它。然而天主的救赎计划胜过任何人为的诡计。

复活了的基督的光继续是爱的光。它不强加于我们身上,而是以一种谦逊和谨慎的方式照耀着,等待我们自由地回应它。它不会试图迫使我们顺从,或剥夺我们自由选择的可能性。然而,尽管它看起来很微弱,如果我们欢迎这道光时,便会发现它能驱散最浓密的黑暗。「从死者中复活的基督在这个世界上照耀着,在人们认为一切都晦暗无望的地方,祂的光芒却最为耀眼。祂战胜了死亡 —— 祂是活着的 —— 在祂内,信仰就像一道能穿透一切黑暗和威吓的微光。肯定的是,那些相信耶稣的人并不会过着永远阳光明媚的生活,免受痛苦和艰辛。然而总会有一道光照亮前路,照亮那条通往丰富的生命的道路(参阅若10:10)。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那些相信基督的人的眼睛也能看见光明,他们已经看见新的一天的黎明。」[1]

宗徒们为信仰作见证

揭示了自己是世界的光的我主,也告诉祂的门徒们:「你们是世界的光(玛5:14)。」我们都受召去成为光,并与其他基督徒一起,建立一团不断增强的光:「这道光并不形单影只。在其四周有正在被点燃的光。在它们的光芒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并非形单影只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依赖他人,尤其是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特别是在我们的信仰中,我们不是形单影只的,而是一条偌大的信徒炼里面的一个个环节。如果没有其他人的信仰提供支持,便没有人能够相信。反之,通过我的信仰,我也帮助他人加强他们的信仰。我们互相帮助去成为彼此的榜样,互相分享我们所有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情感。我们互相帮助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寻找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2]

初期的基督徒就是这样,他们「一心一意」(宗4:32)。「这个重生的团体具有团结与和谐的恩宠。而唯一能够供给我们这种和谐的就是圣神,祂是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和谐。祂是带来和谐的主恩。」[3] 护慰者圣神团结了初期的基督徒并激励他们去传福音;并正如圣经所记述的那样,教会迅速地成长。当然,虽然有信仰的光照,但是黑暗和困难仍旧存在。在今天的弥撒中,我们读到当权者如何在看到这么多人信奉基督后,逮捕了两个宗徒并将他们押在公共拘留所内(宗5:18)。当我们努力在自己周围传播基督的光时,我们的生活也总会遇上不同的困难。当我们不禁想到,自己劳碌的成果很少,而且自己的个人素质并不能胜任时,我们可以和圣咏作者一起祷告:「卑微人一呼号,上主立即俯允(咏34:7)。」当两个宗徒被关在监狱里时,这很可能也是他们的态度。而天主的安慰亦很快就到来了。

我们不是做使徒工作,我们就是使徒

然而「夜间,有上主的天使打开了监狱的门,领他们出来说:『你们去,站在圣殿里,把一切有关生命的话,讲给百姓听。』他们领了命,天一亮就进入圣殿施教(宗5:19-21)。」虽然圣经并没有很详细地描述天使的这个显现,但是它一定已经给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天一亮,宗徒们明知自己会再次被捕,但仍照样执行了那个指示。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要完成一个与自己无切身关系的任务,而是为了履行一个属于自己的、已经成为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一部分的使命。他们不仅是「做」使徒工作:他们就是使徒,而内心亦坚信自己是使徒,是一件发生了、且改变了他们一生的事迹的见证人。

正如圣施礼华所写的,我们也「必须让世界充满光明。没有什么相比带领如此多的人灵前往基督的光明和温暖能够产生更大的满足感了。那些没有人教导要珍惜平凡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平凡便是空洞和毫无意义的,他们无法理解并赞叹这个伟大的真理:就是基督关心我们所有人,即使是最渺小的和看似最微不足道的人。我们必须告诉每一个人:基督也在寻找你,就像祂找出了最初的十二个,就像祂找出了那个撒玛黎雅妇人,就像祂找出了匝凯一样。又正如祂告诉那个瘫子:surge et ambula(谷2:9)起来吧!主在等着你。又正如祂在纳因城告诉那个寡妇的儿子:tibi dico,surge!(路7:14)我对你说,起来罢;摆脱你的安于逸乐,摆脱你的惰性,从死里复活起来吧。」[4]

让我们祈求在天之母加深我们身为宗徒的意识,使我们能够随时迅速地回应圣神的感召,和帮助许多人灵更加接近天主。

[1]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9月24日的演说

[2] 同上

[3] 教宗方济各,2015年4月14日的讲道

[4] 圣施礼华,1945年3月24日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