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要我們去的地方:創新生活的合一(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信仰真理之間,要實現合一是很重要的。

—— 去天主希望我們去的地
—— 日常生活的一致性
—— 成為使徒
—— 全人的基督徒陶冶


聖保祿寫給斐理伯人的信中說:「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他的善意。」(斐2:13)是我主統一結合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從祂而來,也走向於祂,祂非常密切地在我們塵世的朝聖之旅中陪伴著我們,穿越田地,即廣闊的世界疆土。(參瑪13:38)我主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14:6)聖奧思定解釋說,祂是真理和生命,因為祂是神;祂是道路,因為祂是人。[1] 這個現實讓我們充滿了平安。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中,有時平坦、有時崎嶇、充滿了挑戰。然而,總不會離開目標很遠,因為在跨出的每一步裡,目標本身就已存在於希望之中。正如聖多瑪斯阿奎那所說:「耶穌本身,既是道路又是目標。在祂的人性中,祂是道路,在祂的神性中,祂則是目標。」[2]

藉著祂取得肉身,天主聖言「自己穿越了我們人類的沙漠、超越了死亡、從死者中復活,現今祂吸引了全人類與祂一起到天主台前。耶穌不再受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耶穌的神、聖神,從祂內流出而進入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與祂結合,同祂一起奔向天父 —— 三位一體的天主。」[3]

生活的合一將人性提升到超然的層次,致使已取得肉身的神性進入人性中。因此,「如果我們接受成為天主兒女的責任,我們就會意識到天主希望我們成為非常人性化的人。基督徒生活的代價不是停止做人,也不是放棄努力去獲得某些人即使不認識基督而擁有的美德。為每個基督徒付出的代價是我們主的救贖之血,我堅信祂希望我們既非常人性又非常神聖,每天都在努力模仿祂,perfectus Deus,perfectus homo完美的天主、完美的人 —— 真天主和真人。」[4]

「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若4:10)我主在向撒瑪黎雅婦人表明祂口渴想喝水時,顯示了祂的人性,然而在祂應許活水中,則顯示祂的神性。「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女人回答說,她開始意識到跟她說話的人不僅是另一個加里肋亞人而已。撒瑪黎雅婦人原本一直認為自己可抱著自給自足、隨心所欲的態度,現在卻轉變為熱切地渴求天主的恩賜。惟有天主才能解除我們心靈的乾渴。我們永遠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到達天主,唯有透過聖神,是祂讓基督生活在我們內裡。

去天主希望我們去的地方

「我們基督徒聖召的廣闊地平線,及我們奠基於天主慈父鑒臨的生活的合一性,能夠而且應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5] 在主業團最初的幾年,聖施禮華經常會給人建議:「當你在跟某個特殊身分或一般的人交談時,總不要忘記天主的臨在。」[6]在他1931 年寫的一封鼓勵年輕學生信中說:「那麼,在天主的臨在中,向前邁進。養成一個好習慣,把一切都歸於祂,並為一切感謝祂。」[7]

為履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職責,除了「天主總是在我們身邊」[8] 的信念之外,我們還需要謙遜才能待在天主安置我們的地方。是的,我們每人都得在自己的崗位上,也許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做我們分內的工作。惟有持續不斷、堅忍到底和以服從之心才能夠將我們塑造成堅強、成熟的人。

聖施禮華親身體驗到,天主「不顧自己的不足」而召叫了他而去創辦主業團。他堅信除了跟隨恩寵的提示外,自己需要足夠的謙卑,願意為他人服務,別無其他的捷徑。相較之下,他提及某些神職人員常四處活動,急欲闖出名堂的渴望,其實與教會生活所要求的、真正自我奉獻的修道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對任何有純人性野心的事情感到恐懼,無論是多麼的無可指責,如果天主的慈悲想要使用我,這個罪人,來創辦主業團,祂是不會顧到我的不足取。你們知道我一向很反對一些人費盡心思 —— 如果根據教會的判斷,不是基於超然的原因——想要創立新組織。依我的淺見,教會似乎已有太多的組織和創始人。我認為渴望創建任何新東西,都冒有『狂熱』的風險,這導致有些人出於荒謬的理由,而創造多餘的東西。我的想法是,在某些情況下,也許是正因為缺乏愛德,其所希冀的目的反而成為最大的累贅,這些人只是一心謀求創造一些新東西,並被稱為創始人。」[9]

日常生活的一致性

聖召一方面開放我們的視野,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一條穩當的道路,在我們的生命中日復一日地建造起來。在開始時,我們不知道我主會要求我們什麼,但我們總想回答一聲「是」,並跨越第一天的自我付出,因為當我們為了愛而願意全然地豁出一切時,「天主的恩賜和召選是決不會撤回的。」(羅11:29)聖召,即天主放在我們心中的種子,需要成長而成為一棵茂盛的大樹,把庇蔭和溫暖帶給許多靈魂。這種差遣包含了我們的存在、我們生活的一切,並能將其合一:賦予它意義、必然性與和諧。

無論天主把我們放置在任何地方,我們必須在那些周圍的人群中生活出合一,而不該去臆測是否可能減損自己的名位身分。聖保祿邀請得撒洛尼人要為謀生而工作,並幫助其他人也這樣做。(參得後3:6-15)這種一致性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祈禱和研習教會教義,確保我們每個人都能善盡我們的義務:即使有更好的選擇出現,也要堅持赴約;在無人監視時,照樣支付我們的巴士費用;申報繳付稅金……。

像這樣的過日子,就是按照我主的吩咐生活:「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 5:37)當我們生活在天主的臨在時,我們就會實踐基督教導我們言行的方式,「對天主的臨在必恭必敬。我們每一句話或肯定或藐視天主的臨在。」[10] 這種對天主臨在的覺察,意味著永不撒謊,即使在某些時刻,可以讓我們擺脫困境;我們表現良好,即使在沒有人注意我們時;在開車或運動時,不要讓自己的脾氣失去控制,好像在這種情況時,有些人認為發發脾氣是正常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告誡受洗者:「要努力依照福音的精神,盡職盡責地履行他們在世上的職責……,每個人都根據適合自己的召喚,憑著他的信仰,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履行這些職責的義務。」[11]

成為使徒

教會在數年前(2015-16)和聖父親近的度過了一個慈悲禧年。慈悲不僅顯示天主的全能,也顯示我們對祂的信賴。只有在悲憐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信德與生活的和諧」。[12] 正如聖雅各在他的書信中所教導的:「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15-17)

「我摯愛的孩子,每一天我們都該見證自己渴望去履行我主以祂的慈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我主的心是慈悲的,祂憐憫人類並親近我們。我們為靈魂服務時的自我奉獻,是我主慈悲的體現,不僅是針對我們,也是針對全人類。因為祂召喚我們在每天平凡的日子中尋求聖潔;並明智的教導他人通往聖德的道路,『不是出於不得已,而是出於甘心,隨天主的聖意。』(伯前5:2) 每個人在世界中間,都各有其位。」[13]

慈悲令我們期望把最好的提供給別人,從而加強我們人性和基督性之間關係的進展,使他們盡可能地避免可能毀滅他們人生的陷阱:毒癮、離婚、墮胎、安樂死……。尤有甚之,超性的樂觀主義幫助我們重視每個靈魂的優點,而不致掉入他們的缺失中糾纏不已。「我不喜歡談論壞人和好人。也不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14] 這種觀點源於聖神置於我們靈魂深處的愛。聖施禮華在評論Mandatum Novum「新的誡命」時,告訴我們:「我的孩子們,你們應該永遠遵守它,喜悅地忍受跟你們一起生活的人的缺點。千萬不要像蜣蜋那樣,常把人畜的糞便推轉成一個丸球,然後帶著它四處走動、慢慢食用。你們要像蜜蜂一樣,從一朵花飛到另一朵花,汲取隱藏在其中的甘飴,然後把它變成最甜美的蜂蜜,美味的食物,以聖德的馨香體現在我們的兄弟姐妹身上。簡言之,相親相愛,真正的相親相愛!」[15]

我們基督徒意識到自己有個使命:為榮耀天主而轉化世界。「現在是釋放慈悲的創造力、帶來新的事業,結恩寵果實的時候。今日的教會需要講述耶穌所行的,但是『沒有記在這部書上』(若20:30)的『許多其他神蹟』,讓它們能有力的表達出基督和其追隨團體的愛,這份愛將帶來何等豐盛的碩果。」[16] 這份團結我們使徒服事的熱情,為我們而言,並非是外加的;聖施禮華通常不說「做使徒工作,」而是說「成為使徒。」[17] 他曾經這麼說:「使徒工作是一個人靈魂的恆常心態……即為一個人的精神特質,往往會滲透到他生活的各個層面。」[18] 而真實的成為使徒不能被簡化為一系列特定的任務,也千萬不是僅僅視人為目的而已;是充滿了我們生活的天主之愛,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必須遵循自己的召喚;並透過自由喜樂的自我付出,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全人的基督徒陶冶

主業團的培育與整體的基督信仰教義是密不可分的,因而能幫助我們在基督內獲得真正的生活合一,喜樂的歡迎天主的恩寵。《天主教教理》對這合一的視野是本極佳的參考書。「教理的四卷是互相連貫的:基督的奧跡是信仰的對象(卷一);我們在禮儀行動中慶祝奧跡,而奧跡又藉此而恩臨人間(卷二);奧跡的臨現是為開導並扶持天主子女如何行事(卷三);奧跡成為我們祈禱的基礎,祈禱最獨特的表現是『我們的天父』,此外,奧跡又成為我們祈求、讚頌和轉求的對象(卷四)。」[19] 教義、禮儀、靈修和道德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14:6)因此,真理不僅給我們亮光,而且激勵、引導我們,是滋養(參詠23)和救恩的教義。

天主選擇了聖施禮華,在教會的核心創立了主業團,[20] 他以生命將其體現、具體化。屬於天主的主業團的精神,現今已透過聖施禮華的子女在天主的子民中成長。因此,我們的陶成是在聖經、宗徒傳統(教會的教父們)、教會訓導(特別是《天主教教理》和教宗的教導)、禮儀(聖事)、祈禱、和聖人生活這些統一的框架裡傳授的。此外,還藉著了解和默想聖施禮華的生平和教導。可以說我們所接受的培育在於幫助我們將信仰和聖召的各方面聯繫在一起,並能根據聖經、聖傳和教會訓導去理解和解釋主業團的精神。因此,凡以清晰、和諧的方式傳遞它的信息,都來自同一個humus「腐殖質」,(譯註:土壤中的有機成分,經土壤的微生物分解樹葉和其他植物部分而形成。)聖施禮華「看到了」並理解它就是主業團的肥沃土壤。

我們的培訓是很開放的,因為它來自於祈禱和日常生活裡的奮鬥,有著天主恩寵的伴隨,並在非常多元化的事件和情況下進行。「十誡把人的敬神生活與其社會生活結合為一。」[21] 就以第六誡「不可姦淫」為例,「貞潔的人保存那在他內的生命與愛之力量的完整。這種完整確保人位格的一體性,反對任何傷害它的行為,因此不容雙重的生活及語言。」[22] 這貞潔的聖召同樣適用於構成基督徒生活的其他美德。聖母整個的存在都以這種生活的合一為標誌;在十字架腳前,瑪利亞重複了同樣的fiat,「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就像天使在向她報喜時一樣。

主業團是為了服務教會、並助其建樹繁榮而誕生。我們渴望要讓基督親臨在世上所有的男女之中。在我們的福傳工作中萬有都導向耶穌,「我們應當宣講的是基督,而不是自己。」[23] 因此,我們要釐定自己生活的規劃,和仰賴三位一體的天主慈愛的臨在的支撐,將世人帶到基督面前。「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若15:5)

紀雅姆德維爾Guillaume Derville


[1] 參聖奧思定,講道341,1,1: PL 39,p. 1493

[2] 聖多瑪斯阿奎那,聖若望福音評論 (ch.14,lec. 21) 日課,常年期第九週星期六

[3] 教宗本篤十六世,演講,2009年3月21日

[4]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75

[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1

[6] 聖施禮華,個人筆記,1160,寫於1934年3月16日,引自González Gullón,op. cit.,p. 478

[7] 聖施禮華,致Luis de Azua信函,1931年8月5日,引自González Gullón,DYA: la Academia y Residencia en la historia del Opus Dei (1933-1939),2016, p. 242

[8] 聖施禮華《道路》267

[9] 聖施禮華《書信》1932年1月9日,84

[10]《天主教教理》2153

[11] 梵蒂岡第二次會議文獻《教義憲章》43

[12] 聖若望保祿二世通諭《真理的光輝》26

[13] 聖施禮華《書信》1930年3月24日,1

[14] 聖施禮華《指示》1941年12月8日,35

[15] 聖施禮華《當祂在路上跟我們說話時》291

[16] 教宗方濟各《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2016年11月20日,18

[17] 聖施禮華字典(西文),「聖化工作」,2013年,第1206頁

[18] 同上,第1202頁

[19] 聖若望保祿二世,宗座憲令《信仰的寶庫》旨在頒布《天主教教理》1992年12月11日

[20] 參聖施禮華彌撒,集禱經

[21]《天主教教理》2069

[22]《天主教教理》2338

[23]《基督剛經過》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