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的隱身之處

耶穌在聖事的靜默中,等待著我們自由的向祂敞開心門。

—— 謹慎低調的作為和姿態

—— 當天主似乎太「脆弱」時

—— 善用和好聖事

—— 耶穌的彌撒就是我們的彌撒


一大清早,在橄欖山上祈禱了一整夜後,耶穌去了耶路撒冷的聖殿。群眾趕忙聚集在祂周圍,於是乎祂便開始教導他們。突然間傳來一陣騷動。一位婦人被抓到和一個不是她丈夫的男人在一起,他們把她拖到耶穌面前。我們不難想像當祂目睹那個可憐女人的痛苦,和那些男人的盲目無知時,祂有多心痛。他們是多麼不認識他們的天主父啊!其實這些人的真正目的,是要為耶穌設下陷阱。「現在,在法律上,梅瑟命令我們該用石頭砸死這樣的婦人;可是,你說什麼呢?」(若8:5)

他們根本不在乎祂的答案。只是企圖利用天主的律法,作為自己的工具,好去證明他們所裁定的判決是正確無誤的。因此,他們無法理解吾主溢於言表的姿勢:「耶穌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畫字。」(若8:6)然後站起身來,「向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罷!』」(若8:7)然後祂再次彎下身去,開始在腳下的地上寫字。

謹慎低調的作為和姿態

就如同在我們自身的生活中所發生的一樣,天主子在這個場景中,以謹慎低調的姿態行事。祂在地上寫了些什麼,對我們來說是無從得知的。祂不想以他們質問祂的那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去闡明梅瑟的律法。耶穌「沒有透過強迫人或用大量的話語,而是透過祂自己生命的恩賜改變了歷史。祂沒有等到我們已經完美才愛我們,而是自由地將自己獻給了我們。聖德莫非就是保存這份無償的恩賜。」[1]

也許我們經常自問:為什麼天主不讓自己更加清晰地被認識,為什麼祂不更大聲的宣講?我們可能甚至感受到想反抗祂這種舉止的誘惑,並嘗試「糾正」這種行為。本篤十六世曾告誡我們要抗拒這種誘惑:「當上主在山上將律法交給梅瑟時,在山下的百姓卻在做違法的事。以色列人再也無法忍耐痴痴等候,也無法忍受他們中保的缺席,於是就轉向亞郎。『百姓見梅瑟遲遲不下山,就聚集到亞郎跟前,對他說:「起來,給我們製造一尊神像,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那領我們出埃及國的梅瑟,不知道遭遇了什麼事。」』(出32:1)與這位隱而不見的天主共行的長途跋涉,令他們疲憊不堪。如今,他們的中保梅瑟也不見人影,於是人們大聲疾呼要求一個有形象存在的天主,也因而他們在亞郎熔化了的金屬而鑄成的牛犢中,發現了一個可被人利用、操控、觸手可及的神。這是信仰旅程中持續不斷的誘惑:藉著建構一個易被領悟滲透的『神』,符合自己的打算和計畫,而去逃避神聖天主性的奧秘。」[2]

我們不想讓自己成為這種誘惑的犧牲品。我們希望在每天遭遇的情況中、在周遭的人群裡,在經常領受的聖事內-特別是和好聖事與聖體聖事,去崇拜、驚嘆那隱藏的天主。我們希望在我們這個由耶穌親手書寫了滿是情感和希望話語的世界中與祂相遇。因此,我們請求祂幫助我們能理解祂如此行事的原因,賜給我們智慧,去珍視祂極其尊重我們的自由的這個奧秘。

當天主似乎太「脆弱」時

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對這種神聖天主性的行事之道不大滿意。我們可能會認為,這種沉默讓天主的「權利」輕易被踐踏,實在是太冒險了,也顯得祂太脆弱了。但是,在祂恩寵的助佑之下,天主確實賦予了我們所需的自由,去選擇各自不同的道路。如果我們冒犯了天主,那不是因為祂太脆弱。相反的,在與我們建立的關係中,祂非常信任、極為自由。我們沒能給予祂堪當的愛情、似乎是「易如反掌」之舉,但事實上這是因為祂想「把祂自己的心放在地上」,好讓我們踩踏時感到輕柔。我們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比我們冒犯吾主,更令祂傷神。耶穌告訴那些在祂去加爾瓦略山途中遇到的婦女說:「耶路撒冷女子!你們不要哭我,但應哭你們自己及你們的子女。.」(路23:28)

在福音犯姦淫時被捉住的婦人場景中,我們看到耶穌既不對犯罪的婦人,也不為那些對祂設下圈套的指控者們發怒。就算我們在心中,不留半點空間給祂,祂也不會離開我們、背棄我們。天主總是悄聲地在我們身邊,隱藏在聖事中,滿懷希望我們能夠盡快的讓祂再次圓滿地寓居在我們的靈魂中。

的確,由於耶穌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示愛,我們很可能經常令祂失望。祂甚至心甘情願地承受我們在祂心中造成的巨大傷痕,只要是那傷口能成為讓我們進入、安歇在祂聖愛中的門。耶穌向我們保證:「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30)但是,我們仍可能無法欣賞如此無限的美善,甚至可能會不經意地以不信任的態度回應祂。聖施禮華說,人們經常「砸碎了柔和的軛,拋棄了負擔;拋棄了聖德、正義、聖寵、仁愛、和平,琳瑯滿目的負擔。他們憎恨仁愛;嘲笑天主的善良,善良到不願召喚祂的天使大軍來支援祂。」[3]

善用和好聖事

回到聖殿的場景,儘管我們看到這名婦女未能珍惜自己的尊嚴,她的指控人也無法認可她是天主的女兒。但是基督以另一種眼光望著她。耶穌的視野與我們的視野真是天壤之別!「祂今天對我、對你,對我們每個人說:『我愛你,而且我將永遠愛你。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4] 聖女大德蘭吐露她的心聲:「我的基督,我常常想著,祢的雙眼是多麼和悅、幸福地注視著那些愛祢的人,當祢,我的至善,愉悅地以愛凝視著他們時。我認為,即使只有一次這麼溫柔的眼神,投注在屬於祢自己的靈魂上,那麼為祢多年的服務就值得了。」[5] 基督的凝視不是膚淺的,而是充滿希望、深邃、善解人心的神情。「在你內心有任何東西值得你愛上之前,聽著你在不討人喜歡的時候,怎樣被愛;聽著你在笨拙醜陋的時候,怎樣被愛。你是先被愛的,為了讓你值得被愛上。」[6]

在和好聖事中,我們意識到,對耶穌來說,悔改足以讓祂相信我們愛祂。就伯多祿和我們而言,這已足夠:「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若21:17)當我們以聖事所賦予的有形言語和姿勢接近告解亭時,我們便是在對耶穌說:「我再次冒犯了祢,因我再次尋求除祢之外的幸福;我拒絕了祢的愛。但是,主啊!祢曉得我愛祢。」然後,像那位婦人一般,我們聽到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若8:11)我們充滿了平靜。

如果我們有時認為天主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來防止我們冒犯祂,我們應該要了解,是祂讓我們更輕易的被祂寬恕。教會的一位教父把這些話放在耶穌的唇上:「這個十字架不是我的刺傷,而是死亡之刺。這些鐵釘沒有讓我遭受痛苦,它們增加了我對你們的愛。這些傷口並沒有致使我哭泣;相反的,它們讓你們更深入我的心裡。我被撕裂在十字架的肉身,以全然伸展的心擁抱你們所有人;然而我的苦難並沒有增多。我淌盡的血對我來說也非損失,反而是為你們無價的付出。」[7]

因此,當我們看到天主是多麼悉心周到,懷著何等的愛情對待我們時,我們希望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祂。只要想到自己有濫用這份信任的可能,就使我們感到痛苦不堪。我們不想讓這份神聖「貶值」,成為不過是在某時刻實踐的慣例而已。耶穌以祂的寶血贏取了和好聖事,我們也要藉著我們的行動表達感恩之情。我們希望始終專注於天主的寬恕,藉以移除任何的障礙,阻止我們意識到天主慈愛的注視,及祂對我們未來所懷抱的希望。

耶穌的彌撒就是我們的彌撒

聖多瑪斯阿奎那以此方式表達基督在哥耳哥達所贏回的贖價:「基督藉基於愛和聽命的受苦受難所呈獻於天主的,大於為補償全人類的侵犯或得罪所需要的。第一,基於祂受苦受難所本的偉大的愛。第二,基於祂為補贖所犧牲的尊貴生命,因為這生命是天主的和人的生命。第三,基於祂所受苦難的普遍和所受痛苦的劇大。」[8] 我們之所以能奉獻如同是我們自己一樣的救贖祭獻,是因為基督每天在彌撒聖祭中,都再次成為我們的祭獻。聖施禮華喜歡說:這是「我們的彌撒」,我們每個人和耶穌的彌撒。[9] 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是多麼容易成為共同救贖者!與祂一起,改變歷史的途徑是多麼輕而易舉!

聖奧思定在評論我們前述的福音場景時,說道:「獨自剩下他們兩人:可憐的女人和慈悲救主本身……當其他人都走開後,留下那個女人獨自一人時,祂抬起頭來注視著那個女人。我們聽到了正義之聲,也讓我們聽聽仁慈之音。」[10] 那個女人在她的掙扎奮鬥中,不再孤獨。她將永遠感受到耶穌伴隨著她的目光。

當我們感受到耶穌慈悲和愛的目光時,我們永遠不願再讓自己與祂分離:「我已嚐到祢的滋味,我渴望死於飢渴。」[11] 於是,當祂親臨於聖體聖事中時,我們願以悉心、尊敬的態度款待祂,是多麼的自然!這不僅僅是舉止得宜或禮貌上的問題,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透過我們如何在聖體聖事中領受祂、我們在聖體櫃前的靜默、和在我們行跪半膝禮的虔敬中展現出來。這些都是回應我主傾注給我們每個人如此豐厚的大愛的良機。也是我們經常在誦念神領聖體時,向聖母祈求的內在純潔的標記。

在彌撒聖祭中,我們特別深刻的體驗到:「當祂彷彿在向我們要求些什麼時,其實上是祂在賜予我們恩惠。不是我們在幫忙祂,反倒是天主照亮了我們的生活、使它充滿意義。」[12] 我們要多麼感謝天主,如此明確地將聖德注入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很容易認清自己,就像那位婦人一樣,耶穌以嶄新的希望派遣我們:「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8:11)這是那位婦女所能獲得的最大喜訊。耶穌告訴她,罪惡不是不可避免的;這並非是她的命運,也並非下了定論。現在沒有人判她的罪,為什麼她要判自己的罪呢?如今她恍然大悟,在耶穌的鼓勵支持下,她能返家,讓她的丈夫和自己都幸福快樂。

迪戈扎比迪亞(Diego Zalbidea)


[1]方濟各,聖誕夜彌撒講道,2019年12月24日

[2]本篤十六世,接見,2011年6月1日

[3]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85

[4]方濟各,聖誕夜彌撒講道,2019年12月24日

[5]聖女大德蘭《依依吾主前》14

[6]聖奧思定,講道142

[7]聖伯多祿金言,講道108

[8]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q. 48,a. 2

[9]聖施禮華《道路》533

[10]聖奧思定《論聖若望福音》33,5-6

[11]聖奧思定《懺悔錄》第十章,38節

[12]范康仁蒙席,Light To See,Strength To Want to,published in Aleteia,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