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面前人人都是透明的,讓我們為窮人祈禱

耶穌不喜歡虛偽,在《天主經》中始終沒有“我”這個字。教宗方濟各2019年2月13日在繼續講解以《天主經》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

關於對“我們眾人的天父”的呼求,教宗反思了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方式。事實上,祂的門徒不會在“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瑪六5)。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不會把世界“關在門外”,而是把人、情況、問題和“萬事”放在“心裡”,“帶到祈禱中”。教宗進而解釋了在《天主經》中缺乏“我”這個字的表述。在我們的時代,“我”也許是每個人最關心的事。

“耶穌教導我們在祈禱時首先把‘祢’放在嘴邊,因為基督徒的祈禱是對話:‘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不是我的名、我的國、我的旨意。然後轉到‘我們’。《天主經》的整個第二部分都在使用第一人稱複數:“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甚至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例如為消除饑餓而祈求日用糧的表述都是複數的形式。在基督徒的祈禱中,沒有人為自己求食糧,這祈求針對世界上的所有窮人。”

因此,在與天主對話中沒有“個人主義”,也不會“只呈現自己的問題,好像世界上我們是唯一的受苦者”。

因此,“基督徒把他周遭人的所有困難”都帶到祈禱中,把痛苦,把許多人的面容,如“朋友,甚至是敵對者”的面容,都帶到祈禱中。“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周圍有這麼多人受苦,如果他不憐惜窮人的眼淚,如果他對一切習以為常,那意味著他的心是用石頭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要懇求上主以祂的聖神觸動我們,軟化我們的心。”

此外,教宗表明,世界的苦難面前,基督並非“安然無恙”。“每一次祂都感到身體和心靈的孤獨、疼痛,祂有強烈的憐憫之心,猶如母親的牽腸掛肚”。教宗引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指出,這種“動了憐憫的心”是福音的“關鍵動詞”之一。

教宗最後補充道,耶穌也叫我們為那些“在表面上不尋求天主”的人祈禱。教宗說:“耶穌不是為健康的人,而是為病人和罪人而來的。也就是說,祂的目標是每個人,因為那些自認為健康的人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為正義而努力,我們就不會感覺比他人優越:天父使祂的太陽光照義人,也光照惡人。天父愛所有人!”

(©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