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中海(三):「從右手的傷口」

聖施禮華神修生活中的「新發現」。默觀我主神聖的人性,祂因我們的罪過而受了傷,現在祂已復活,對我們而言,該是希望的字號。

新地中海(三):「從右手的傷口」(收聽普通話錄音)

新地中海(三):「從右手的傷口」(收聽廣東話錄音)


聖若望說,在耶穌復活的那天晚上,門徒們聚集在一間屋子裡,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若20:19)。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若20:19-20)。瞬間,他們的沮喪變成了深深的喜悅。他們充滿我主帶來的平安,然後領受了聖神的恩賜。(參若20:22)

許多福音場景中的細節,引起我們的注意。宗徒還在等什麼呢?耶穌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他們中間,祂的臨在使他們充滿喜樂與平安。我們雖熟知祂的一些言語和示意動作,但是祂現在會是怎樣的望著他們呢?他們拋棄了祂,丟下祂獨自一人。他們因為膽怯而逃跑了。然而,我主並沒有責備他們。祂本人早已預言會發生什麼事。祂明白他們的弱點也可能是深深轉變的根源。在遭受苦難之前,耶穌告訴伯多祿:但是我已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路22:31-32)既然他們心裡已經痛改前非了,他們就能更加充分地接受天主所賜給他們的愛情;否則,以伯多祿為首的他們也許會繼續過分的依賴自己的力量。

但是,耶穌為什麼要向他們顯示這些仍然留著被釘在十字架上、遭受折磨的手和肋旁呢?然而,看到祂的傷口,並沒有使他們充滿悲傷,反而充滿了和平。並沒有導致沮喪,反而是喜悅。正確地看來,這些釘子和長矛遺留下的痕跡,正是天主之愛的印記。耶穌希望自己死而復活之後,仍能將受難受苦的傷口保留在祂的身上,以作為消除任何人們不相信的證明。儘管我們經常處事的回應是平庸甚至冷淡的,祂也不希望我們認為:祂可能反悔自己過去曾做過的事。基督的愛情是屹立不搖的。

此外,對於多疑的多默而言,傷口是復活的確證。耶穌是天主之子,祂確實為我們的罪死亡並復活。教宗說:「耶穌的傷口是醜事,是信仰的絆腳石,但也是信仰的考驗。這就是為什麼在復活的基督身上的傷口永不消失:它們仍然存在,因為那些傷口是天主對我們的聖愛的持久標誌。它們對於信仰天主攸關重要。不僅是相信天主的存在,更是為相信『天主就是愛,仁慈和忠誠』。聖伯多祿引用依撒意亞書給基督徒說:『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伯前2:24,參照依53:5)[1]

神修作者們在我主的傷痕中發現一種快樂的字號。例如,聖伯爾納德寫道:「透過這些開放的傷口,使我享受巖穴間的蜜,堅石中的油。參申32:13)也就是說,我可以品嚐並看到上主有多美善。」[2] 在這些傷口中,我們了解天主無限的愛情。聖神的恩賜從祂刺透的心中流出來。(參若7:36-39)我主的傷口是絕對的避難所。發現了這些敞開傷口的深度,可將我們帶入內心生活的「新地中海」。

我主右手的聖傷」

「把自己放在基督的傷口中,」阿維拉的聖若望建議。「在那,祂告訴我們,是祂的鴿子─在尋找祂純真的靈魂─棲息之處。」[3]「主啊,把我隱藏在祢的傷口裡,」這是個為人熟知的誠懇祈求。為接近師父,聖施禮華也採用這條根深蒂固的基督宗教傳統途徑。正如他在1933年寫道:「我每天把自己放在我的耶穌的傷口中。」[4]

這是他一生奉行的奉獻精神之一,他也推薦給親近他的年輕人。[5] 但使此奉獻有了特殊意義,要歸功於他在西班牙內戰時,在布苟斯居住期間,體驗的一次經歷,為他開展了全新、無邊際的全貌。那時期,他深深經歷著千辛萬苦。他的主業團的孩子分散在西班牙各地:有些在戰場前線,有些在遭受宗教迫害的地區躲藏在各個角落裡生活,包括他的母親,姊姊和小弟。至於他的屬靈女兒,幾乎沒有傳給他任何消息。一些在戰爭之前跟隨他的年輕人則已喪生。

面對這些情況,聖施禮華知道自己必須要加倍努力、祈禱,尤其是操練苦修。但是在1938年6月上旬,當他在吳爾卡修道院做論文研究時,一天在走去那裡的路上,他從天主那裡得到了特殊的光照。在當天寫給Juan Jiménez Vargas的一封信中,他談到這一點:

「親愛的璜尼斗:今天早上,在去吳爾卡修道院做祈禱的路上,我發現了一個新地中海:我主右手的聖傷。我整天停留在傷口內,親吻和崇拜。我們天主的神聖人性真是多麼的可愛!祈求祂賜給我祂真實的愛情,以徹底淨化我所有的情感。僅僅用嘴說『心在十字架上!』是不夠的。如果基督的一個傷口能清洗、癒合、撫慰、強化、點燃和令人心醉神迷,那麼,在十字架上五個敞開的傷口有什麼不能做到呢?心在十字架上!哦!我的耶穌,我還能要求什麼呢?我意識到,如果我持續這樣默觀下去(聖若瑟,我父我主,在我請求他光照我之後,是他帶領我去那裡)我將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加瘋狂。你自己也嘗試一下!」[6]

聖施禮華對我主的神聖人性和基督的傷口,早已有深切的虔敬之心。但是現在,出人意料的是,他把這一切都看作是「新地中海」。他更加深刻地緊握那些傷口表露無遺的救贖聖愛,並意識到回應如此巨大的愛情的最佳方法,不是他自己能「做什麼」,而是將自己置身於基督受傷的手中,默觀,並讓自己徹底的被這聖愛完全征服。

他繼續在信中說:「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嫉妒在戰場上的每個人。這種想法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假如我自己的路,不是那麼清楚地標示出來的話,那麼能『超越』道爾神父會是很棒的。[7] 但是……也許那對我非常的合適,因為苦修對我向來就不是很難。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被引到另一條路的原因:聖愛。」他的道路就是去愛,並讓自己被愛。他結語說:「保重,我的兒子。願天主在你心中!Dominus sit in corde tuo!在這我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你的父親從右手的聖傷裡祝福你。」[8]

那項事件,那出乎意料之外的光照,是他神職工作的希望和激勵的標誌。感恩於這神聖的啟發,一個眾所周知、而且經常讓人沉思的現實─他本人曾走過,並推薦給他人的道路─突然之間成為「新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的字號,但是,他從來沒有想讓自己與眾不同過。

以愛來捍衛

耶穌的傷口是祂的聖愛恆常的提醒,使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臻至極致。天主永不後悔祂對我們的愛。因此,默觀祂的愛,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希望的字號。看到帶有苦難痕跡復活的主,我們開始意識到「正是在祂受屈辱的最低點─也是祂聖愛的最高點─希望因而蓬勃呈現。如果你們其中一個問說:『希望是如何誕生的?』『從十字架上誕生的。仰望十字架;仰望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從那裡你將獲得永不消失的希望,一直持續到永生。』」[9] 在十字架上,我們的希望於焉誕生,並且一直的重新誕生。「這是為什麼跟耶穌在一塊時,我們所有的黑暗都能轉變成光明,每次的失敗都會變成勝利,每次的失望都會變成希望。每一次:是的,每一次。」[10] 那麼,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饑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羅8:35,37)。

在看到我們的軟弱和罪過之後,各種形式的誘惑就會出現,並讓人失去希望。過去,我們以虛浮或粗心的態度而認同的某些事,現在我們看來,突然變成荒謬的「不可行」,那曾經是個對愛我們的天主的打擊。我們冷淡而微弱的反應也可能導致失去希望。然而,這些不過是令我們初次跌倒了之後,所導致的一連串誘惑罷了。默觀我主的傷口,可能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因為我們被提醒,祂的愛與死亡一樣堅強(歌8:16?)。尤有甚者,祂的愛情已經征服了死亡。正如當代詩人流暢地寫到:「從祂肋旁流出的水洗淨我們/傷口的內裡仍頑強的捍衛著/來自許多無謂的『不願』/也來自許多微弱的『我願』,與無盡的臣服。」[11]

當默觀我主神聖人性時,深知祂因我們的罪過而受了傷,現在復活了,對我們來說應該也是一種希望的字號。耶穌看著我們就像祂看著宗徒那樣,沒有絲毫怨恨。祂不會因為我們的罪過、弱點、背叛而斥罵我們。相反的,祂「肯定」了我們,因為祂的愛確實是無條件的。祂沒有告訴我們:「如果你表現良好,我就會愛你的,」反而說「我愛你,你是我的寶貝;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你仍是我的寶貝。」

這個源自於默觀我主體內敞開傷口的體悟,讓我們充滿喜悅與和平。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可以躲在那裡避難,再次迎接天主的寬恕。「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經常看到天主的仁慈容貌,祂的忍耐;我還看到很多人找到勇氣進入耶穌的傷口,對耶穌說:主啊,我在這裡,接受我的貧窮,將我的罪隱藏在聖傷中,用血洗滌。我一直看到天主就是這樣做─接受了他們、安慰了他們、清洗了他們,愛了他們。」[12]

承認我們自己的渺小不是失敗或屈辱。如果天主是個尋求控制我們的主宰,是可能的。但天主不是這樣。愛是祂的動力:祂給了我們祂無條件的愛,希望我們迎接祂。

同情之路

有很多可以接近我主傷口的方法。聖施禮華建議說:「讓聖神帶領你,在聖傷內解除你人性及神性的愛的負擔。」[13] 我們知道他多麼喜歡用想像力將自己置身於福音的場景裡。例如,在《聖玫瑰經》中,當他默想光榮一端的奧蹟時,他寫道:「在這端結束前,你吻了祂腳上的傷痕……而我比較大膽些,因為我比較幼小,我將雙唇放在祂肋旁的傷口上。」[14]

蔡浩偉主教在他寫的一本追憶自己在聖施禮華身旁的歲月的書中,回憶起聖人在彌撒後,如何謝聖體的經歷,他每天都更新自己與永生之愛的親密接觸。「他會跪在地板或跪凳上幾分鐘。注視手裡拿著的袖珍耶穌苦像,誦念『至甘飴美善的耶穌…』En ego,O bone et dulcissime Iesu垂憐我,善良溫柔的耶穌。他一面念『向耶穌苦像誦』的經文,一面虔誠地親吻每一個聖傷。」[15]

聖施禮華在那個六月的早晨,深刻地發現了我主的傷口,不僅表明了基督對我們的愛。就像聖母一樣,也邀請我們與祂共同救贖;成為祂基勒乃人西滿,安慰令祂傷心的冒犯,尤其是因為它們也傷了我們的心。最後,這是一個呼喚,要照顧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祂如此親密的與他們認同,祂一直渴望在他們中,跟我們留下來。(參瑪25:40)

因此,聖施禮華發現這個「新地中海」-肯定是天主的特殊光照-的背後,也應該看到他在馬德里貧困地區,用了無數的時間,照顧病人和窮人。在這裡,我們可看到一種發現天主之愛的奇方妙法:擺脫自己,在受苦的人中與耶穌親近。對於聖施禮華來說,這是一條穩當的道路。

在受苦之人中觸摸基督,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接近祂的傷口,用愛回應祂聖愛的途徑。因此,當天主看到我們個人的軟弱時,我們也學會了向他人伸展同樣的溫柔。跟隨著這條路走,我們自己的生活會煥發出更新的使命感,促使我們擺脫自我,不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反倒是依靠來自天主的召喚,天主改變了我們,並靠我們在世上散播祂的平安與喜樂。。教宗在這一點上堅持不懈:「有些基督徒與主的創傷保持距離,有時候我們會受到誘惑而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然而,耶穌要求我們去接觸人類的悲傷,去接觸他人受苦的肉軀。…每當我們這樣做時,生活雖倍添麻煩,卻顯得多彩多姿,因而強烈經驗到甚麼是百姓,甚麼是成為百姓中的一分子。」[16]

透過憐憫和默觀的道路,「將自己」放進基督的傷口中,能為我們打開一個真實的新地中海。我們學會全心全意地關愛我們周圍的人,從最需要幫助的人開始,他們通常就在我們身邊,在自己的家裡。

Lucas Buch


[1] 教宗方濟各,若望二十三世和若望保祿二世列聖大典,20144月27日。

[2] 聖伯爾納德,講道61(雅歌評論),4

[3] 阿維拉的聖若望《書信》47,參雅歌2:16。

[4] 聖施禮華,親密筆記,1799b1933年《聖玫瑰經》光榮五端的第一端

[5] 「每天,為履行舊的決策,我將留在我主肋旁的傷口內。」聖施禮華,親密筆記,1763年,1934年;《道路》(Critical-Historical Edition, Scepter Press, commentary on point no. 288).

[6] 參聖施禮華,19386月6日寫給Juan Jimenez Vargas的信。(Andres Vazquez de Prada 《主業團創辦人vol. 2, Scepter, New York)

[7] 大概是指一位愛爾蘭神父,威廉道爾S. J.),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隨軍司鐸,行為英勇,在大戰中喪生。他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活出喜樂、要求高的靈修主義(cf. The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4, p. 1031)

[8] 參聖施禮華,19386月6日寫給Juan Jimenez Vargas的信。(Andres Vazquez de Prada 《主業團創辦人vol. 2, Scepter, New York, pp. 213-214)

[9] 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20174月12日

[10] 同上

[11] Julio Martínez Mesanza, “Defendido,” Gloria, Rialp, Madrid 2016.

[12] 教宗方濟各,講道20134月7日

[1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03

[14] 聖施禮華《聖玫瑰經》光榮五端的第一端

[15] 蔡浩偉《真福施禮華回憶錄》Rialp, Madrid 2000, p. 235.

[16]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11月24日,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