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的使徒

「天主希望我們能享受身為使徒的使命,多多品嚐,品嚐出基督對靈魂的摯愛。」

—— 首先,祈禱
—— 使他們能喜樂
—— 有夢想的使徒
—— 勇氣十足者


一位絕望的父親,因為愛子被一個啞巴魔鬼附身,所以急於想親近耶穌。我們很容易理解他的沮喪:「我曾請你的門徒把魔鬼逐出,他們卻不能。」(谷9:18)當使徒們聽到這番話時,可能覺察到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過去他們有能力驅魔,可是那天他們卻失手了。同樣的,在我們身為使徒的生活經驗裡,似乎也經常缺乏我們渴望的果實。耶穌屢次重複祂嚴厲的責備:「哎!無信的世代!」(谷9:19)但祂總是不忘加上深情的鼓勵言語:「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瑪17:20)

為了獲得這樣的信賴,渺小但充實的信賴,我們的生活必須奠基於基督的力量之上。「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谷9:29)從天主給我們的這個強烈聲明中,顯示出祂是多麼盼望我們協助祂來拯救世上的男男女女。耶穌並非簡單明瞭地給我們一個有效的「秘方」,而是展示一個新方法,奠基於信仰和祈禱的努力,讓我們全心專注所付出的努力。一旦使徒掌握了祂的新法子,他們就能面對任何挑戰。使徒們知道使命的完成並不僅僅取決於他們。他們了解自己會成為天主之愛的承載者,而天主渴望自己每個孩子的幸福。

首先,祈禱

那些曾參加聖施禮華封聖的幸運兒可能還記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講道。在那個關鍵的時刻,教宗用他低沉的聲音朗讀了《道路》中他們經常默想的一點:「首先是祈禱;然後是補贖;在第三位,佔『第三位』的,才是行動。」[1] 想像在我們這樣的世界裡,充斥著無窮盡的令人焦慮的行動,因此,聖施禮華將行動放在最後一位,可能叫人驚異不已。然而,它具有偉大的超性內涵。祈禱和克己—感官的祈禱—讓我們向天主的行動敞開大門,並吸引我們進入基督的使命。聖施禮華提出的這種秩序的「邏輯」是基於聖神的力量,也扶助我們的軟弱,「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羅8:26)

當我們祈禱時,將我們的目的和防備心放在一邊,而將自己的信任放在基督身上。我們不但渴求做祂的工作,而且僅僅希冀藉由祂、偕同祂並在祂內工作。我們不擔心自己的疲憊、困難或明顯的成功或失敗。然而,如果我們把行動放在首位,我們就可能以為,是我們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了我們的朋友。之後我們的缺乏安全感導致我們在結果中尋求安全感,我們想要確保自己「在做正確的事」,但這通常是膚淺的、短暫的觀點,也可能缺乏耶穌對門徒所說的,對「芥子」的認識。

將自己放在首位的誘惑,也許以更微妙的形式,甚至可能現身在我們的祈禱中。每當我們認為自己需要「說服」天主,表現自己配得上祂的禮物、或「勝任這任務」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有時在無意中,我們將祈禱誤視為完全是自己在做的事。我們將自己放在基督前頭,而不是與祂並肩作戰;或者說,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祂內。因此,不難將我們的祈禱和行動視為購買使徒工作成果的「銅板」。聖奧思定說,天主的意願是「藉著祈禱,能增加我們渴求的程度,這樣我們就能更妥善地接受祂為我們準備的恩賜。祂的恩典極其偉大,但我們的能力卻微乎其微、深感受之有愧。」[2]最終,我們的祈禱才讓我們準備好與基督的計畫合而為一,無論它是什麼。

聖施禮華講述的一個經歷可以幫助我們在祈禱中克服這種「以物易物」的心態:「1940年,在瓦倫西亞的海灘上,我記得看到一些壯得像花崗石的男子漢,渾身濕透,赤著古銅色的上身,開始拖拉在船後的網。突然出現一個曬得黝黑的小男孩,用他的小手握著繩索,笨拙地拉扯著。那些粗豪的男子漢一定心軟了,否則如何會讓這小孩加入,而不攆他走?因為他礙手礙腳算不上幫忙。可是他們讓他繼續幫助而感到高興。我經常講這個故事,因為使我連想到我主天主也同樣的允許我們在祂的工作中伸出援手。看到我們努力與祂合作,祂就大動慈悲之心。」[3]

祈禱幫助我們覺悟到自己能參與基督的使命是何其榮幸。我們的主希望我們意識到,我們仍可以自我的微不足道而真正地協助祂。在我們使盡力量拉扯基督的漁網時,「有許多大事都取決於此。」[4] 之後,是祂完成一切,甚至,祂還經常獎賞我們:「我們連戰役都沒看到,卻成為凱旋者;是上主在戰鬥,而我們卻被戴上榮冠。」[5] 基督賜給我們參與祂的任務的可能性,甚至讓我們「居功」,儘管有時我們未能看見顯而易見的果實。天主已應許祂所揀選的人「不再徒然勤勞」,(依65:23)對我們來說祂的應許就已綽綽有餘了。

使他們能喜樂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天當聖施禮華結束了他給同伴們的默想,正打算要離開他的藏身之處時,他告訴他們,如果有機會的話,他非常想寫一本名為《論幸福》的小書。他說書的第一句話會是:「耶穌和我都希望你們在今世和來世都喜樂幸福。」[6] 儘管這本書從未問世,但這句開場白就喚起我​​們的深思默想。這不就是我們作為使徒該有的使命嗎?與耶穌一起,盡力讓別人快樂。

基督想使我們成為祂恩寵和神蹟的渠道。透過把我們召叫到祂的船上,祂將自己聖心的饑渴全然傾注給我們。感謝洗禮之恩,我們都賦予了司鐸的靈魂,也就是有做為中保的能力。祂差遣我們去結果實,結得以常存的果實(參若15:16)。有時候,當我們可能只看到困難。那麼是祈禱的時刻了,去重新發現聖神才是主角。那麼是祈禱和犧牲的時刻了,即使似乎沒有什麼效果,但實際上,確是治癒世上重症的良方。然而,其他時候,當我們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心中充滿感激之情。在這兩種情況之下,天主都希望我們享受到身為使徒的使命,細細品嚐它,品嚐到基督對靈魂的深愛。

我們祈禱時,耶穌讓我們感染到祂聖心的癡情,這份癡情使祂降尊低卑自己,直到成為如同我們一樣的人,祂的人性引領祂從白冷到十字架,讓祂至今仍在聖體櫃裡癡癡等待著我們。「使徒的熱忱是一種我希望你們都能擁有的神聖的瘋狂,它有這些特徵:如飢似渴地想認識基督導師;持之以恆地關懷人靈;不可動搖的恆心。」[7] 若充滿這份熱情,使徒開始一段與他人分享這種喜悅的探險、分享天主的幸福,於是造物主的幸福被祂受造物的脆弱情感所征服。我們陪伴祂、與祂肩並肩堅忍至終,是多麼的容易做到。唯一需要的不過是祈禱和犧牲,這是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辦到的。

有夢想的使徒

教宗要求我們「夢想偉大的事、尋找廣闊的視野、敢於追求更遠大的目標、想投入世界、能夠接受挑戰。」[8] 夢想不難,但如果要獲得豐收,我們必須要優先考慮到付之祈禱。因此我們必須要優先考慮到彌撒,因為彌撒能夠賜給我們潛入基督本人的祈禱和自我奉獻的厚禮。

真福歐華路提醒我們,「在彌撒中,我們找到了彌補我們軟弱的良藥,以及克服我們使徒工作中一切困難所需的能量。要堅信,為在世上打開天主之愛的溝壑,我們需要好好地參與彌撒。為在社會裡實踐新福傳,教會更要求我們在彌撒中格外留意細節。為了從我主那裡獲得神聖豐碩的聖召,並使他們得到完善的培育,必得求助於感恩聖祭。日復一日地祈求莊稼的主人、與聖母親密結合、並以請求填滿你的彌撒。」[9] 當我們參加感恩聖祭時,是我們夢想、孜孜不倦的請願的理想時刻。我們與基督一起祈禱—這就是我們在彌撒中所做的—我們能勇敢地在以前獨自工作時「失手」的地方,再次撒網。

一位真使徒是以師傅為核心的,僅僅只在祂的葡萄園與祂一塊裡工作,這樁事實已經是最好的報酬了(參瑪20:1-16)。因此,在邀請其他人參與這項使命時,使徒務必要堅持,「不論在順境或逆境,」(弟後4:2)總要懷有創意之愛—這份愛開啟了更寬闊的視野。正是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使我們的朋友快樂,我們從不試著逼迫朋友。萬一有時不得不堅持,我們也不會感到厭倦,因為我們僅僅企圖盡力遵循基督溫柔的命令。一位使徒試著跟隨我主向我們展示的「風格」—祂迷戀、尊重我們;無微不至的天主,也反對任何強逼良心的行為。這種風格最易吸引他人,激勵他們做出回應。

聖施禮華還邀請他周圍的人勇敢去夢想,因為他深知,如果我們這樣回應的話,我們的心就被烈火點燃,同時激勵自己把所有的才能付諸於行動。所以,我們如反對祈禱和行動,我們就錯了。正如我們認為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行動是錯誤的看法,也就好像在祈禱中不但沒有敦促自我竭盡己力去帶領靈魂接近耶穌,反而感到心安理得,同樣是錯誤的。我們很清楚自己可能必須克服的困難,尤其是內心的阻力和尋求安逸的心理。但我們身為使徒的工作,即便我們認為自己是「無用的僕人」,也總是會開花結果的(參路17:10)。

因此,使徒工作的成果是永遠無法「買到」的。不僅因為它的價值遠超過我們所能籌集到的;而且它是永不出售的。天主會在祂希求的時間和方式賜予我們這些無償的果實。「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我們祈禱和克己的主要收穫,其實是自己先獲得的。我們與耶穌的關係,因我們棄絕自己的一切,並把自己全然交付在祂手裡,而得以加強,同時使我們從認為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誘惑中釋放出來。

勇氣十足者

在我們意識中,可能常常忽略一點,就是在執行使命時,我們沒有考慮到天主的時間和方式。例如,我們會因明顯的缺乏成果,而失去平靜或感到難過;或是,缺乏要採取新舉措時的充分勇氣;或是,為了不失去安全感,而執著於固有的行事方式。因此,去責備他人缺乏承諾,或嚴厲的評判他們,這些都是輕易就會犯的。但這些態度是不適合使徒的,因為不是基督的態度。阿味拉的聖女大德蘭說:「永遠不要減低你的渴望,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至尊陛下是勇氣十足者的朋友。」[10]

真正的使徒永遠不會停止夢想將至的果實。他或她對他們的使命及其成效性的泉源,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知道天主依賴他們的自由,同時,也知道一切都取決於恩寵,這似非而是的奧秘,真是難以理解。他們夢想天主的愛能在世上成就,並不遺餘力地讓親近自己的人深感天主的愛。

聖施禮華在提到自己有一天想寫的那本小書的書名之後,概略的敘述它的內容:「沒有傲慢的格調,也沒有試著闡述格言者自命不凡的語氣,我只想用溫馨、通俗的語言,解釋三、四個『基本的觀點』。」[11] 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幫助基督打動和點燃人心。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需要一種熱情、親密的氛圍,簡言之,就是深厚的友誼。

* * *

透過祈禱和克己,我們擺脫了自己只履行「我們的」使命,而是將其與基督的使命合而為一。我們終於恍然大悟,明白了祂期望拯救世人的路徑:祂對我們的自由,表現崇高的敬意;祂對人們發出邀請,並耐心的等待我們的回應。耶穌將我們從自我中心解放出來,使我們有成效和快樂,這樣我們就能享受到是在參與祂的使命。讓我們轉向宗徒之后,祈禱的導師,助佑我們體驗這種無比的狂喜:「瑪利亞,祈禱的導師。看!她在加納時,如何請求她的聖子。她如何充滿信心的堅持、不屈不撓。結果她如願以償。要向聖母學習。」[12]

迭戈·扎爾比迪亞(Diego Zalbidea)

[1] 聖施禮華《道路》82

[2] 聖奧思定《書信》130號

[3] 聖施禮華《書信》1957年9月29日,65

[4] 聖施禮華《道路》755

[5] 金口聖若望《在墓地和十字架上》2:PG 49,396

[6] 聖施禮華《在內心成長》「聖召」,1937年8月30日

[7] 聖施禮華《道路》934

[8] 教宗方濟各,宗徒勸諭《生活的基督》15

[9] 真福歐華路《書信》1986年4月1日

[10] 聖女大德蘭《自傳》13,2-3

[11] 聖施禮華《在內心成長》「聖召」,1937年8月30日

[12] 聖施禮華《道路》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