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祂,也認識自己(六):更豐富的語言

天主的語言比我們的語言豐富得多。祂能以多種不同的方式、言語和行動與我們交談。

發自內心……

不斷的「雜音」

天主已經對我們說話


天主不斷地對我們說話。祂用言語和行動說話。祂的語言比我們的豐富得多。能夠透過利用我們周圍的人和事來釋放我們內心的秘密資源。天主藉由教會的聖經、禮儀和教會訓導當局對我們說話……,由於祂總是以愛的眼光注視著我們,因此祂在凡事中都尋求與我們對話,並始終召喚我們要成聖。因此,為了聽見這種神秘的聖言,我們始終嘗試發真誠的信德來開始我們的祈禱。

發自內心……

天主透過在我們心靈的官能上的行動對我們說話,祂可以觸動我們的內心:透過靈感,在我們智力上行動;透過情緒,在我們的情感上行動;藉著讓我們做決策,在我們的意志上行動。正如聖施禮華教導我們的,在結束祈禱時,我們可以說:「我主,我感謝祢在這默想中傳示給我的好定志、溫情和默啟。」

但是,這可能會引起一些疑問:「我如何能確定真是祂在跟我說話呢?我怎麼能確知這些定志、溫情和默啟不只是我自己的欲望和感覺呢?」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簡單。祈禱是一門藝術,我們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並在神修指導的幫助下學到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任何引導我們更愛祂以及更愛我們的同胞、實現祂的意願、甚至需要我們去犧牲和慷慨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祂。許多經常祈禱的人能說:「在祈禱中,我所思考的都是我整天在思考的事情,但是卻有這不同之處:最後我總是在心裡面說:『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你所願意的。』在其他思考的時間,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天主說話時,經常直入人心,祂比任何人都懂我們內心的言語。祂這樣做是因祂自己在人心裡播下強烈渴望的種子。因此,聆聽天主通常意味著檢視我們自己的內心,並懷著勇氣將我們的憧憬擺在祂面前,目的是試著辨別是什麼引導我們去實現祂的旨意,是什麼不引導我們。我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這些衝動從哪而來?它們帶領我去哪?我是在自欺欺人,假裝它們不存在,拒絕面對它們嗎?教宗方濟各建議,一個尋求過祈禱生活的人自然會問這些問題:「為了不走錯路,有必要切換角度並問自己:除了我的外表和情感,我了解自己嗎?我知道什麼讓我感到高興和悲傷嗎?」[1]

天主除了對我們的內心和理智說話外,也通過我們的內在感官。藉著激起一個場景或圖像,祂向我們的想像力說話;以及藉著回憶或某些話語(可能是回應我們祈禱的或祂的願望的記號),向我們的記憶力說話。例如,這就是1931年9月8日在聖施禮華身上發生的事情。他試圖在病患基金會教堂的聖體櫃前祈禱,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想像力。「我注意到,不是刻意的,自己一直重複著一些拉丁詞,這些詞我從未留意過,也沒有理由去想它。即使是現在,要記住它,我也得拿出總是放在我口袋裡的紙(以便隨時記下任何天主想要求的),讀出來。(就在聖所裡,出於習慣,我本能地將那句話隨手記在紙上,沒有重視這件事。)我在嘴唇上「發現」的聖經經文是:Et fui tecum in omnibus ubicumque ambulasti,firmans regnum tuum in aeternum「你不論到那裡去,我總是偕同你,你的王位也永遠堅定不移。」(撒下7:9,16)慢慢地重複地念著,我全神貫注在字義上。後來,昨天晚上,今天再次閱讀時(因為,我再說一遍,好像天主在竭盡全力向我證明那些字句是祂的,我一時想不起來了)我恍然大悟,耶穌基督為安慰我而告訴我,「天主的事業將與祂同在天涯海角,斷言耶穌基督永遠的統治。」[2]

要跟我們說話,天主也可以利用我們在避靜或在參與培訓活動時記下的筆記,特別是當我們在祈禱中再度閱讀它們,並試著解讀全部的含義時。也許在那裡我們會發現指引我們的光亮或模式,顯示天主要對我們說些什麼話。

不斷的「雜音」

誠然,天主可以選擇以超然的方式清晰的講話,但在一般情況並非如此。通常,天主會輕聲細語,因此我們有時無法欣賞祂在我們單純的祈禱中,為我們提供的小恩典 —— 好定志、溫情和默啟。發生在敘利亞軍長納阿曼所身上的事,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當先知厄里叟為了治好他的痲瘋病,而勸他在河裡洗七次澡時,納阿曼生了氣,且走且說:「看,我原想他會出來見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列下5:11)納阿曼為了治癒,去找以色列的天主,但他希望看到一些惹人注目的壯觀奇事。幸運的是,他的僕人敦促他重新考慮:「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列下5:13)他按照先知的要求做了,這看起來很普通,可是他卻觸碰到了天主的拯救能力。在祈禱中,我們需要欣賞這些關於「我們已經熟知的東西」的小亮光;聖神關於「在眼前我們一直擁有的東西」的動靜;寧靜的情感和「輕鬆」的決策,千萬不要由於它們如此平凡而輕視它們,因為這一切也可能是天主說話的途徑。

在回答有關祈禱的問題時,拉辛格樞機主教說,天主通常不會大聲地對我們說話:「正如我所說的,祂雖不會大聲說話,但祂不停地在說話。當然,收聽者必須調整到與廣播器同樣的波長。而且我們生活和思維的習慣方式會產生過多的干擾,使聲音無法通過。此外,我們對祂的聲音感到非常疏遠陌生,簡直無法立即辨認出祂的聲音。但是我還是要說,任何人,只要稍微留心一點經驗,親自聽出來:現在是祂向我說話。這為我是一個認識祂的機會。至於在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如果我注意聽,且有人幫助我解讀訊息,那正是天主介入。祂當然不大聲說話,而是藉著記號,透過我們生活的境況和我們的同儕說話。某種警覺一定是需要的,也不該讓自己被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所控制。」[3] 這種保持警惕的能力與內心的收斂(有時也要顧到外在的)緊密相關,這是我們需要成長的。要掌握天主的聲音,我們需要從日常熙熙攘攘的忙碌中抽出幾分鐘,集中精神與祂獨處。我們需要寂靜。

當然,天主以千百種不同的管道跟我們說話。但是也可能發生的是,我們對祂的恩賜變得如此習以為常,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們也未能認出祂來,就像我們在耶穌的鄉親的反應中所看到的:「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他的母親不是叫瑪利亞,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那麼他的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瑪13:55-56)我們需要請求聖神打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淨化我們的心、照亮我們的良知,來辨識到祂在我們內心不斷的「雜音」。

天主已經對我們說話

當耶穌列舉了適用於自己的跡象來回應洗者若翰的門徒時:「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瑪11:5)祂宣告了聖經中有關默西亞的古老預言的實現。因為天主藉著聖經的經文以特殊的方式對我們說話,並與我們每個人說話:「在天之父藉着聖經慈愛地與自己的子女們相會,並同他們交談。」[4] 因此,「祈禱應伴隨著閱讀《聖經》,以便在神與人之間展開對話,因為『當我們祈禱時,我們向祂說話;當我們閱讀天主聖言時,我們聽祂講話。』(聖安博《論公職》I,20,88)」[5] 聖經的話不僅受到天主的啟示;它們也給我們「關於」天主的啟示。

我們在福音中以特殊的方式聽到天主的聲音,這些聲音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言行傳遞給我們。正如寫給希伯來人書信的作者所說:「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這末期內,他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天主立了他為萬有的承繼者,並藉著他造成了宇宙。」(希1:1-2)聖奧思定說,福音是「基督的口。祂高坐在天上,但繼續在地上說話。」[6] 因此,福音首先滋養了我們的祈禱:閱讀、默想、重新再讀、並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咀嚼祂的話語。在那兒天主說話直入我們的心坎。

遵循教會的傳統,聖施禮華經常建議我們通過默想福音來聆聽天主的聲音:「我建議在祈禱中,你真正參與福音中各個不同的景象,如同人群中的一個。首先,想像你所選擇的景象或奧蹟,以便收斂思潮、做好默想,然後,專注心神於你選的耶穌生活中特別的一面 —— 祂的仁慈之心、祂的謙遜、祂的聖潔以及祂承行天父旨意的方式。然後告訴祂,在這些事件中,你的遭遇如何,對你有什麼影響,你的靈魂又有什麼變化,但要集中精神,因為祂可能想要藉此機會指點你;在你的靈魂深處,你會體驗到祂的建議;領悟到一些事體;感受到祂輕聲溫柔的責備。」[7] 我們在祈禱中的努力,體現在特定的行動上:「想像」場景、「參與」其中、「思考」師傅生活的特殊的一面、向祂「傾訴」我們怎樣了……天主可能會選擇向我們「指出」某事,「暗示」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事,「使我們意識」到某事,而做出回應。這樣一來就與祂開始了對話。

聖施禮華鼓勵我們這樣默觀和模仿基督:「每天拿起福音。在那個神聖的故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人,見機行事。默觀基督的奇蹟,細聽祂周圍眾人的聲音,與最初的十二位(宗徒)做友誼的交流。凝視著我主的雙眼,愛上祂,你也成為另一位基督。」[8] 默觀、細聽、交換友誼的言語、凝視……。這些行動需要運用我們的官能和感官、我們的想像力和理智。在福音的每一頁中,我們每個人都在那裡。每個場景、耶穌的每個舉動都為我的生活提供了意義和光明。祂的話是針對我而說,維護我的生命。

Jose Brage(荷塞布萊奇)


[1] 方濟各勸諭《生活的基督》2019年3月25日,285

[2] 聖施禮華,親密筆記,273《主業團創辦人》第一集,Andrés Vazquez de Prada,291-292頁

[3] 若瑟拉辛格樞機《地上的鹽》Ignatius Press 1997

[4]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義憲章《天主的啟示》21節。參《天主教教理》2700

[5]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義憲章《天主的啟示》25節。參《天主教教理》2653

[6] 聖奧思定,講道85,1

[7]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53

[8] 聖施禮華,默想筆記,1947年10月12日《在途中向我們講話》第25-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