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祂,認識自己(八):在適當的時候

「我們需要記住天主為我們每一個人所做的美好偉大的事,因為在祈禱中回憶過去,對一個基督徒的心靈大有益處。」

你的祈禱被俯聽了
追憶的時間
就像被磁鐵吸住一樣
天主是一切,那就足夠了


當瑪利亞進入依撒伯爾的家裡,她眼裡的瑪利亞不再是她記憶中的那個孩子了。依撒伯爾很可能當瑪利亞出生時就在場,認為她是個與眾不同的小女孩。但現在她們已經多年沒見了,再次看到瑪利亞,依撒伯爾感到非常的高興。福音作者告訴我們,她充滿了聖神,大聲說到:「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路1:43)

依撒伯爾的喜悅來自於她充滿祈禱的生活。她和匝加利亞都被認為是聖潔的 —— 在天主面前是正義的 —— 許多人都尊他們為義人。(參路1:6)但是只有他們兩個人明白這麼多年來切望親近天主所意味的一切;他們的經歷包含了很多無法傳達的事,就像我們所有的人都經歷過的那樣。依撒伯爾的喜悅來自於充滿悲傷和希望、困擾和對過去的發現,這一切都有助於加深她與天主的關係。只有她心知肚明,接受不能成為一個母親的事實是多麼的困難,而這正是一個猶太婦女最盼望得到的祝福。但是天主想讓她經歷這個試探,以增加她與天主更深的親密關係。

你的祈禱被俯聽了

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我們的祈禱,也總是有一些獨特和不可言喻的內涵,就像依撒伯爾的一樣。我們的生活有時就像《聖詠》中孤零的小鳥(參詠102:7),也正如聖施禮華所說,天主想要把一隻小鳥提升到像隻展翅高飛的老鷹一樣,牠似乎能碰觸到太陽。只有祂深知對每個人而言,什麼是正確的時間和那一刻。天主想要我們與祂達到一種我們無法置信的「天主性的親密」。

事實上,只有祂知道正確的時間 —— 就如祂知道洗者若翰出生的正確時間 —— 並不妨礙我們渴望時時刻刻與祂的交往更親密。也不阻止我們不斷地祈求天主,尋求更高的視線,踮起腳來想在人群中看到耶穌經過,甚至在不得已時會爬上樹,像匝凱一樣。我們不難想像依撒伯爾多麼頻繁的舉心向上祈求天主,並敦促她的丈夫也這麼做,直到匝加利亞終於聽見這句話:「你的妻子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若翰。」(路1:13)

依撒伯爾信賴的祈禱是在逆境和時間的淨煉熔爐中鍛鑄出來的。她的生命已近尾聲,天主的旨意對她來說仍然是個不解的謎。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祂沒有聽她的祈禱呢?祂為什麼不給她生個孩子呢?難道她丈夫的祭司身份不足以圓滿他們的要求嗎?在她明顯的需求中、在她的祈禱無效和天主安然的沉默中,她的信德、望德和愛德逐漸得以淨化。因為她不僅堅忍不懈;而且每天都讓自己受到改變,凡事都接受天主的旨意。也許這種與十字架的認同 —— 依撒伯爾似乎多多少少已經預料到 —— 是證明我們祈禱的真誠度的最好方法:「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罷!」(路22:42)就像舊約中那些接受上主旨意的義人,以及耶穌將自己的一生都引向天父的旨意一樣,我們基督徒也被召叫去做同樣的事。任何時間都是祈禱的良辰:「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若4:34)

追憶的時間

也許依撒伯爾自己一直在年邁的匝加利亞身上燃燒著祈禱的火焰,直到一位天使終於出現在她丈夫的面前。上主賜給素稱不生育的她一個兒子,「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6)因此,她接受了祂在那些允許祂的人身上所行的重要的淨化工作,依撒伯爾在祈禱中高聲歡呼,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後,我們每天仍都在重複這句話:「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路1:42)

明白我們通往天主的道路會帶給我們與十字架的深刻認同,這使我們意識到有時看似停滯不前,實際上是一種前進的事實,是攸關重要的。

因此,我們不要等待更好的時機,也不要等待更符合我們氣味的祈禱,而是滿懷感激地接受天主所要賜給我們的養料。「我們若環視四周,就曉得有許多食糧的提供,不是來自上主,反倒顯得更令人滿足。有些人以金錢、有些人以成功和虛榮、還有些人以權力和驕傲來滋養自己。但真正能滋養我們、使我們飽足的食物,唯有是上主所賜給我們的!上主提供給我們的食物與其他的不同,對我們來說,也許並不像世界所提供的其他食物那樣美味。所以,我們夢想其他的菜餚,就像沙漠中的希伯來人,他們渴望吃到在埃及食用的肉和蔥,不幸的是:他們忘記了自己是在奴隸的桌子上吃到的這些食物。在那些受到誘惑的時刻,他們回憶,可惜是種病態的回憶、選擇性的回憶。一個奴隸的回憶,而非一個自由人的回憶。」[1]

因此,我們應該問自己:我想從哪裡得到吃的東西?我記憶的是什麼?是對拯救我的上主的記憶,還是對奴隸食用的肉、蒜跟蔥的回憶?我用什麼回憶來滿足自己的靈魂?我是要吃固體的食物,還是要喝奶來補充營養?(參格前3:2)

就像發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一樣,生活中可能會出現類似的誘惑,回想、口饞埃及的蒜跟蔥。以色列人漸漸厭惡了滋養他們的瑪納,起初他們視之為祝福和保護的標誌。(參戶21:5)這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尤其是當我們逐漸冷淡了,因為我們忽視祈禱的基本要求:努力收心斂神、顧及虔敬的小細節、選擇最好的時間、把全心放在上面……,那麼,比以往更有理由,該是時候追憶,挑起我們的記憶力,在我們的祈禱和靈修閱讀裡尋求聖保祿所指的固體食物,擴大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視線。

就像被磁鐵吸住一樣

在祈禱中回想天主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絕不是個單純的回憶。這與以色列宗教中的「紀念」概念相關;也就是說,這是個拯救的事件,使救贖的工程呈現。教宗方濟各所講的「回憶的祈禱」,是對已知事物的一種嶄新的對話,是對過去事件的一種重新意會的記憶。我們回想起自己與天主關係中的某些關鍵事件,並理解它們,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活出來。這可能就是發生在依撒伯爾身上,當她意識到自己最近的為母之愛時,她以新的方式意會到天主對她的計畫。

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我們的奉獻和我們的抗拒的步調中,我主以新的深度向我們表明祂的奧秘。祂想提升我們的高度,彷彿像個慢慢上升螺旋體。的確,我們可能無力被提升,而只能不斷在水平的圈子裡打轉;或甚至快速的下降到脫離了正軌,放棄與造物主的對話。但祂為了要我們實現祂的旨意,祂從未放棄祂的決心;祂的計畫是預選和成義、聖化和榮耀。(參羅8:28-30)

像許多其他神修作家一樣,聖施禮華以生動、鏗鏘有力的方式描述了這一過程。靈魂「奔向天主猶如鐵塊被磁石所吸引,我們開始更積極地愛耶穌,出奇不意地和主相遇是多麼甜蜜。」[2] 當我們默想神聖父子關係的奧秘、與基督的認同、熱愛天父的旨意、渴望共同救贖……,並且我們直覺這一切都是聖神的恩賜時,我們就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虧欠了祂的債。感激之情就在我們內心激動地增長。我們變得更加覺察到祂的行動,這些行動遠比我們想像的頻繁:「我不是在說異常的情形,而是指普遍在靈魂發生的情景:瘋狂的愛教我們如何去受苦及去生活,不誇張不炫耀。」[3]

然而我們驚訝地發現天主對我們的大愛貫穿我們的一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我們還在母胎裡開始!「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一4:10)我們驚愕地發現,自己的生活一直被一種迷人且不可抗拒的愛情所引導。依撒伯爾的遭遇就是這般:「上主這樣待了我,除去了我在人間的恥辱。」(路1:25)在經歷了許多年的黑暗之後,她意識到自己被那位愛的源泉無限地愛著,那份愛是完全無功而受祿的,她永遠也無法完全領會或回報的。「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路1:43)怎麼可能天主會這麼愛我呢?同時,懷著某種羞愧和憂傷:怎麼可能自己全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

任何真誠的祈禱都準備著我們的心知道如何去祈求(參羅8:26),以及如何得到我們所祈求的。把對天主的愛注入虔敬的各方面,無論是大或是小的,都有助於這條路:直呼耶穌的聖名、毫無保留地表達我們的情感……,我們必須堅持,並迅速的回應輕微的愛的觸動。我們需要「記住天主為我們每個人所做的美好偉大的事,」因為一個懷著追憶之心的祈禱「對一個基督徒的心大有助益。」[4] 正如聖施禮華經常建議的:「讓我們各自默想天主曾為我們做了些什麼。」[5]

天主是一切,那就足夠了

依撒伯爾時常回憶天主為她所做的一切。祂完全地改變了她的生活!她自己也變得多麼英勇!從那時起,她所有的行為都帶有獨特的恩寵。她在遵循天主的計畫中,獲得了更清晰的認識:「不,要叫他若翰。」(路1:60)並且她清楚地看見天主在她表妹身上的作為:「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1:45)依撒伯爾現在的一言一行,就像一個全心全意與天主傾訴的人。

同樣,在我們的祈禱中,也必須有愛情與掙扎、讚美與補贖、朝拜與祈求、情感與智慧。我們要勇敢大膽,因為我們現在明白,問題不在於僅僅去實踐,而是在於要全心全意的去熱愛。儘管身邊的人,或是每天的職責仍舊一樣,但是我們不再以同樣的方式操練虔敬的規範。我們精神的自由在成長,「真正的精神自由即是這種以愛行動的能力和習慣性的態度,特別是在每一種情況下,都要遵循天主所要求的。」[6] 過去曾經看似沉重的義務,現在轉變成遇見聖愛的機會。戰勝自己仍然要不斷的努力,但現在這種努力充滿了喜悅。

面對天主無限的愛和我們人性可悲的回應,我們的心傾瀉出深深的懺悔和補贖的祈禱。眼見自己的罪過而悲從中來,激勵我們發出個人的痛悔。「天主是一切,我什麼都不是,那就足夠了。」[7] 這樣我們就能擺脫許多阻礙我們接觸天主的「盾牌」。

一種真誠、深深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即轉變成崇拜。「所謂朝拜天主,就是承認祂是天主、是造物主和救主、是一切存在之物的上主和主人、是無限的愛和仁慈。」[8] 我們要運用心中所有的鑰匙。這樣,我們的祈禱就會多樣而豐富,而非千篇一律。無論我們的感受是有反應,還是沒有,終究我們嘗到的是天主的良善,而非天主自己。祂總是無比的偉大。

魯本賀瑟(Rubén Herce)


[1] 方濟各,基督聖體慶節講道,2014年6月19日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96

[3] 同上,307

[4] 方濟各,在聖瑪爾大講道,2016年4月21日

[5] 《天主之友》312

[6] 范康仁《牧函》2018年1月9日,5

[7]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自傳,Journal of a Soul

[8] 《天主教教理》2096

照片來源:Anne Nygard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