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與教宗方濟各度聖週

教宗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我們要傳揚復活主基督的馨香

「主真的復活了並顯現給西滿。阿肋路亞,阿肋路亞。」教宗方濟各2019年4月21日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時,一名執事隆重地詠唱了這段宣報詞。當天彌撒的祭台安置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石階上,面向聚集在大廣場的7萬名信友。教宗的祭台四周花團錦簇,擺滿了荷蘭進獻的花卉。

這台彌撒雖然沒有教宗講道,卻蘊含了許多意義深遠的禮儀動作,諸如:教宗佇立在至聖救主的三折聖像畫前致敬,為聖母與聖嬰木雕塑像獻香,呼求天父的降福,並以靜默祈禱取代彌撒講道。教宗的一舉一動從容而莊嚴,以傳達信仰情操。西斯汀聖堂歌詠團的歌聲也激發全體信眾的熱切情感。

彌撒結束後,教宗乘專車繞場問候信友。聖伯多祿廣場與和解大道萬頭攢動,教宗所到之處均傳出信友歡喜踴躍的呼聲。隨後,教宗回到聖伯多祿大殿,於正午時分在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

當天所有禮儀結束之際,教宗說:「在逾越之光的啟發下,我們將復活主基督的馨香帶給我們孤獨、不幸和痛苦的弟兄姊妹,挪開冷漠的石頭。在這廣場上,花卉象徵著復活的喜樂。今年廣場上的花卉也是來自荷蘭,而聖伯多祿大殿裡的花卉則是從斯洛文尼亞而來。我們格外感謝捐贈這些美麗花卉的恩人!」


復活前夕守夜:在活人中找天主,克勝“不信任”、“罪惡”和“恐懼”

教宗方濟各2019年4月20日晚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教宗首先在大殿前廊降福新火並點燃復活蠟燭,然後進行燭光遊行,聆聽復活宣報,主持隆重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引用福音中天使對婦女們的質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勉勵我們時刻認出那已經成為“活石”的上主,祈求祂挪開我們心頭的巨石,也就是“不信任”、“罪惡”和“恐懼”的墳墓之石。

當天晚上教宗為8位候洗者施行入門聖事,迎接他們加入教會。其中4位是意大利人,其他4位分別來自厄瓜多爾、阿爾巴尼亞、秘魯和印尼。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婦女們帶著香料來到墓穴,但她們擔心可能空跑一趟,因為一塊巨石堵住了墓穴入口。婦女們的這趟旅程也是我們的旅程;與我們今晚重溫的救恩之旅相似。在這旅途中,在石頭面前,似乎一切都走向破滅:受造界之美與罪惡之悲劇相對;從奴役中獲得自由與背叛盟約相對;先知的許諾與子民可悲的冷漠相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教會歷史及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中,似乎我們所走過的路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如此可能衍生出一個想法:希望落空乃是生命的黑暗法則。

今天,卻不然,我們發現自己不虛此行,我們的旅途並未在堵住墓穴的石頭前中斷。有一個聲音喚醒了婦女們,改變了歷史:“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廿四5);為什麼覺得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沒有人能挪開你們的石頭呢?為什麼你們打算放棄努力,甘於失敗呢?復活節是挪開石頭的節日。天主挪開那足以粉碎希望和視野的堅硬石頭,也就是死亡、罪惡、恐懼、世俗的石頭。人類歷史不會止步於一塊墳墓前的石頭,因為今天發現了那“活石”(伯前二4)——復活的耶穌。我們作為教會建立在祂的基礎上,即使我們灰心喪志,受誘惑以我們的失敗來評斷一切,祂依然前來更新一切,扭轉我們的失望。今晚每個人都蒙召認出那挪開心頭大石的“活人”。我們首先自問:我們需要挪開的石頭是什麼?叫什麼名字?

對希望構成阻礙的常常是“不信任的石頭”。當我們產生事事不如意,甚至糟糕透頂的想法時,我們就會認命地相信死亡比生命更強大,變得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帶著令人氣餒的負面情緒。漸漸地我們修築了一座不滿足的紀念碑,“埋葬希望的墓穴”。我们總是抱怨生活,把生活當作哀怨的附屬品,進入一種靈性的病態。這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墓穴心理”,凡事都會終結於墓穴,無望於活著走出去。且讓我們聽一聽關於復活的犀利質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上主並沒有屈從。祂復活了,已經不在墓穴裡了;不要在永遠找不到祂的地方去尋找祂,祂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參閱:瑪廿二32)。我們不可葬送希望!

還有另一塊經常封鎖心門的石頭——“罪惡的石頭”。罪誘惑人,許諾給人容易獲得和現成的事物,許諾幸福和成就,但最終把人丟棄在孤獨與死亡之中。罪惡就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在曇花一現的事上尋求生命的意義。“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罪惡猶如堵在心口的石頭,不讓天主的光進入,你為什麼不下決心棄絕罪惡呢?你為何不把耶穌即真光,放在金錢、事業、傲慢和喜好的光芒之前呢?(參閱:若一9)你為何不對世俗的虛榮說,你活著不是為了它們,而是為了生命的上主?

讓我們回過來再看前往耶穌墓穴的婦女們。面對被挪開的石頭,她們感到震驚;福音記述,她們一看到停留在那裡的天使,就“害怕起來”,“把臉垂向地上”(路廿四5)。她們沒有勇氣舉目注視。我們也常常這樣,傾向於蜷縮在自己的限度中,躲藏在自己的恐懼中。這真奇怪,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常常是在封閉和悲傷中我們是主角,在心靈的暗室獨處比起向天主開放更容易。然而,唯有祂使我們重新振作。有一位女詩人寫道:“我們從不知道自己有多高,直到被召喚挺身而立”(艾米莉狄金森,We never know how high we are)。上主召喚我們站起來,在祂的聖言的扶持下站起來,舉目注視,相信我們被造是為了天國,而非塵世;是為了生命的崇高,而非死亡的卑賤。“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天主要求我們像祂那樣看待生命,祂總是把我們每個人視為一個美不勝收的個體。在罪惡中,祂看到了有待悔改的孩子;在死亡中,祂看到了有待復活的弟兄姐妹;在失望中,祂看到了有待安慰的心靈。因此,別害怕,上主愛你的整個生命,即使你害怕注視和親手觸摸生命。在復活節祂將向你展示祂多麼愛生命,愛到甚至完整地活出了生命,體驗悲痛、被遺棄、死亡並進入陰府,最終從陰府中勝利地走出來,並告訴你:“你並不孤獨,信賴我吧!”耶穌是把我們的死亡變為生命、把哀怨變為舞蹈的專家(參閱:詠三十12);藉著祂,我們也能完成逾越之舉,即從封閉轉向共融,從神枯轉向神慰,從恐懼轉向信賴。我們不要害怕地低著頭看地面,卻要注視復活的耶穌,祂的目光賦予我們希望,因為這目光告訴我們,我們永遠被愛,即使我們有可能搞砸一切,祂的愛永不改變。這是對生命絕不退讓的確信:祂的愛永遠不變。讓我們自問:在生活中我的目光落在哪裡?四下環顧墓穴,還是尋找那位活人?

“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天使們質問婦女們後,又補充道:“妳們應當記得祂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妳們的”(路廿四6)。這些婦女忘卻了希望,因為她們忘記了耶穌的話,以及祂在加里肋亞時的召喚。失去了對耶穌的鮮活記憶,她們只看到墓穴。信仰需要重回加里肋亞,重溫與耶穌的初愛、祂的召喚。“記得祂”確切地說,就是“全心歸向祂”。重新燃起與耶穌相愛的熱火至關重要,否則我們的信仰就會成為老古董,沒有復活的信德。但耶穌不是一個過去的人物,而是在今天活著的人;我們並非在歷史書中認識祂,而是在生活中與祂相遇。今天我們要牢記耶穌曾召叫了我們,記得祂曾戰勝了我們的黑暗、抗拒、罪惡,記得祂以聖言觸動了我們的心。

婦女們想起耶穌的話後,就離開了墓穴。復活節教導我們,信徒不要在墓穴那裡久留,因為他蒙召與那位活人相遇。讓我們自問:在生活中,我們走向何處?有時候,我們總是且僅僅關注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問題不斷;我們尋求上主,只是為了求祂幫助。因此,引導我們的是我們的需求,而非耶穌。我們總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多少次,我們與上主相遇後又回到死人當中,內心不斷地翻起那些遺憾、悔恨、創傷和不滿,不允許復活的主改變我們。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把生命的中心留給生活的耶穌。讓我們祈求恩寵,以免被潮流所裹挾,被問題的海洋所淹沒;以免在罪惡的石頭、在不信任和恐懼的礁石上撞得粉碎。我們無論做什麼、在做任何事前,都要尋求祂。與祂一起,我們終將復活。


聖週五:在耶穌的十字架上,我們看見世間所有的十字架

世界的邊緣地帶、人類和教會的創傷都交織著苦路。教宗方濟各2019年4月19日聖週五晚上在公拜苦路活動結束之際如此表示。成千上萬的信友手持蠟燭參加了當晚的禮儀;在熠熠燭光中,教宗祈禱說:「主耶穌,求祢幫助我們在祢的十字架上看到世間所有的十字架。」這是貝爾格里奧教宗第7次在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活動,今年的默想禱詞由博內蒂(Eugenia Bonetti)修女撰寫,主題為「與基督和婦女一同走在苦路上」。

教宗指出,揹負十字架的人包括「忍飢受餓和渴望真愛的人、甚至遭到自己兒女和親人遺棄的孤獨者、渴慕正義與和平的人、缺乏信仰慰藉者,以及因年邁和寂寞而步履蹣跚的老人」。

十字架是丟棄文化的產物,誕生在一個壓迫最弱小無助者的世界。教宗指出,「揹負十字架的有移民,他們發現大門緊閉,因為人們害怕和滿心政治盤算;揹負十字架的有孩子,他們的天真和純潔遭到傷害;揹負十字架的有世人,他們漂泊在不確定性和暫時文化的昏暗中」。

此外,在世間揹負十字架的還有「因背叛、邪惡誘惑、草菅人命或自私自利而破碎的家庭;孜孜不倦將上主之光帶給世人,卻覺得受到拒絕、嘲笑和羞辱的奉獻生活者;以及在旅途中忘記初愛的修道人」。有些天主的兒女身體力行上主的教導,卻甚至遭到自己家人和同齡人的排斥和丟棄,他們也揹負著十字架。再者是「我們軟弱的十字架、虛偽的十字架、背叛的十字架、罪過的十字架,以及無數許諾落空的十字架」。

即使是基督的新娘教會也揹負著十字架。教宗說:「祢的教會揹負著十字架,她忠於祢的福音,卻連在受洗者之間都難以傳揚祢的聖愛。祢的新娘教會揹負著十字架,不斷感到遭受內外攻擊。」

最後是我們共同家園的十字架,「自私、貪婪和權勢使我們矇蔽雙眼,導致大地嚴重枯竭」。為了世間的所有這些十字架,教宗呼求那拯救人類的唯一盼望,說:「主耶穌,求祢在我們內提振復活的希望,以及祢終將擊敗一切罪過與死亡的盼望,阿們!」


聖週三:學習耶穌在考驗時刻將自己交付於天父

在這聖週誦念《天主經》時,我們也要祈求“光榮天主”的恩寵,“曉得仰賴天父”,在與祂相遇時好能“得到寬恕和和予以寬恕的勇氣”。教宗方濟各2019年4月17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作出上述邀請。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藉著省思《天主經》的主題,論述了耶穌在受難時刻向天父的祈禱。

依照《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後向天父祈禱說:“求祢光榮祢的子,在祢面前光榮我罷!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祢前所有的光榮罷!”(十七1,5)。教宗問道,苦難已臨到門前,耶穌祈求什麽樣的光榮呢?他解釋說,“在《聖經》中,光榮表明天主的自我啓示,是祂的救恩臨在於萬民當中的特殊標記”。

耶穌在十字架上被舉揚,受到了光榮。“天主最終在十字架上顯示出祂的光榮”,這光榮“是全部的愛”。教宗邀請衆人也像耶穌那樣祈禱,“祈求天父除去我們眼中的屏障,使我們在這幾天能夠瞻仰十字苦像,領悟天主是愛”。“天主在逾越奧跡中消除了與我們的距離,藉著謙卑顯示了祂的愛,同時也要求我們以愛還愛。因此,若我們以愛活出我們所做的一切,為祂用心做每件事,我們就是在光榮祂”。

教宗表明,真正的光榮是“愛的光榮,因為唯有愛賜予世界生命”。的確,“這光榮與世俗的光榮截然相反”。世俗的光榮將“自我”置於關注的中心,天主的光榮則相反,“沒有掌聲,沒有觀衆。在這光榮的中心沒有‘我’,而是‘另一位’:在逾越奧跡中我們看到,父光榮子和子光榮父。祂們沒有一個在光榮自己”。

因此,我們要捫心自問:“我要為自己的光榮還是天主的光榮而活?我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還是也給予他人?”教宗接著提到,耶穌在革責瑪尼山上“為所要發生的事開始感到驚懼恐怖,因為祂要受到背棄、鄙視、苦難和失敗”。在這巨大的痛苦中,祂轉向天父,溫柔親切地稱呼祂“阿爸,父啊!”耶穌就這樣“教導我們擁抱天父,因為在向天父的祈禱中我們能面對痛苦,得到前行的力量”。這是因為,在被衆人遺棄的情況下,“耶穌並不孤獨,祂與天父同在”。

“相反地,我們在自己的革責瑪尼山上經常選擇獨處而不是呼求‘天父’,不像耶穌那樣將自己交付給祂,承行祂的旨意。我們在經受考驗時卻總是封閉自己,在内心挖一條隧道,一段只朝單一方向伸展的痛苦行程,且在我們内心越陷越深。最大的問題不是痛苦,而是如何面對痛苦。孤獨不提供出路,祈禱則不然,因為祈禱建立關係,予以信賴。”

此外,耶穌在天父面前也為我們祈禱。祂在十字架上向天父說:“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廿三34)。耶穌在被釘十字架的極度痛苦中為殺害祂的人祈禱。“此處,痛苦的頂點也是愛的最高峰:這寬恕的舉動是具有強大威力的恩典,打破了惡的循環”。

教宗最後勉勵道:“在這幾天誦念《天主經》時,我們也能祈求這份恩寵,即為光榮天主生活出我們的每一天,就是以愛來善度我們每日的生活。”


教宗方濟各主持聖枝主日彌撒: 基督苦難戰勝凱旋主義

教宗方濟各2019年4月14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聖枝主日禮儀,先在廣場的埃及方尖碑下祝聖了橄欖枝,然後隨著遊行的隊伍走到大殿前的石階上主持彌撒聖祭。4萬名信友參加了禮儀,而且許多在當天慶祝世青節“教區級”活動的青年也在場,使節日氣氛錦上添花。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指出,每年伴隨我們進入聖週的“雙重奧跡”是:為耶穌榮進耶路撒冷而“歡呼”,以及祂受到的“屈辱”和“窮兇極惡的呼喊”。因此,在聖枝禮儀中有兩個具有特徵的時刻:先是手持棕櫚枝和橄欖枝遊行,然後聆聽《路加福音》記述的耶穌基督受難史。因此,我們應在“聖神的啓迪”下參與禮儀,“以信德來陪伴我們的救主走祂的苦路,始終謹記祂的苦難的偉大教導乃是生命戰勝惡神的楷模”。

“耶穌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困難時刻和最陰險的誘惑,祂内心的安寧不是超脫,也不是無動於衷或超自然主義,而是信賴地將自己交付於天父和祂施予救恩、生命和慈悲的旨意;在所有的使命中,祂都經歷了‘做自己的事業’、選擇自己而不服從天父的誘惑。耶穌一開始就在荒野中戰鬥了40天,直到最後的苦難時刻,祂都是懷著信賴服從天父,擊退了誘惑。”

在進入耶路撒冷時,耶穌讓我們看到“謙卑的道路”,與魔鬼指示的“凱旋主義”道路截然相反。教宗解釋道,這凱旋主義是“有害的”,是“世界的首領”。

“凱旋主義設法透過走捷徑和虛假讓步來達到目的,並指望乘上勝利者的戰車。凱旋主義依靠行為和言語來謀生,但這些言行卻不經歷十字架的熔爐;它在與別人的交流中,總是認為他們是最壞、有瑕疵和失敗的人。凱旋主義的一種微妙表現是精神世俗化,這是最大的危險,威脅教會做出背信棄義的最大誘惑。耶穌以祂的苦難摧毀了凱旋主義。”

教宗繼續表示,上主樂於看到以色列的貧苦人和青年“高呼祂的名字、稱祂為君王和默西亞的熱情和喜慶”。謙卑並不是要“否認事實”,因為耶穌“確實”是默西亞,是君王。與此同時,祂的心思也“放在另一條路上”,放在“從天主的形體”下降到“僕人的形體”的“聖路”上,即那條“謙卑服從,‘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道路。

“耶穌知道,為取得真正的凱旋就必須給天主騰出空間;為給天主騰出空間唯有一個方式:放棄一切,空虛自己。緘默、祈禱和謙卑。弟兄姐妹們,我們不可與十字架討價還價,要麽予以接受,要麽予以拒絕。耶穌以祂的謙卑願意為我們敞開信德之路,而且祂在這條道路上先我們而行。”

第一個“跟在耶穌後面”走上信德之路的是聖母瑪利亞,她是“首位門徒”。教宗說:“童貞聖母和諸位聖人為走信德和承行天主旨意的道路而蒙受了苦難。面對生命中的冷酷和痛苦事件,以信德回應能讓‘心靈付出艱難的代價’。這是信德的黑夜,但唯獨從這黑夜中出現了復活的曙光。”

聖母瑪利亞站立在十字架下再次想起天使向她宣告有關她聖子的喜訊:“祂的王權沒有終結”(路一33)。然而,聖母在哥耳哥達山上看到“這諾言被徹底否認:她的聖子有如強盜一般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

“就這樣,被耶穌的謙卑所摧毀的凱旋主義同樣也在聖母的心中被摧毀;耶穌和聖母都懂得緘默不語。在聖母瑪利亞的帶領下,無數的聖人聖女跟隨耶穌走上了謙卑和服從的道路。”

當天是在各教區舉行的世界青年節,教宗特別向青年提到“許多年輕的聖人聖女,特別是那些我們‘鄰家的’聖人”,“只有天主知道他們,有時祂喜歡讓我們感到驚喜”。

“親愛的青年們,你們不要羞於顯示對耶穌的熱愛,高呼祂活著,祂是你們的生命。同時,你們也不要害怕跟隨祂十字架的道路。若你們感到祂要求你們放棄自己,放下你們所有的安全感,完全信靠在天之父,那麽,你們就要歡欣雀躍吧!你們已經走上了天國的道路。”

教宗最後祈願,在等待“上主前來平息狂風暴雨”的時候,我們要“以在祈禱中默默無聞的見證”,找到“在我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三15),好能在“許諾的記憶、十字架上的苦難,以及復活希望之間活出神聖的張力”。

©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