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的榜样之三:达味,一个合乎天主心意的人

这是一系列关于圣经中一些深信天主和祂的安排,堪作我们榜样的人物的文章中的第三篇。

图片:达味王弹竖琴(鲁本斯作品)

—— 藉交托在天主手中
——藉谦逊地回归天主


达味王在旧约中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在旧约中,记载他一生的篇幅,要比其他任何人都多。「达味是『合乎天主心意』的杰出君王,是为人民并以人民之名作祈祷的牧者。他服从天主的旨意,歌颂上主并忏悔认罪,都是人民祈祷的典范。」[1] 我们在思考了信德在梅瑟生命中的角色,和信德生活与完全接受自己的圣召两者之间的深厚牵系之后,达味的榜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信德意味着人该怎样对天主积极地信任,和将自己交托在天主手中,即使在自己跌倒和犯罪时也一样。

交托在天主手中

撒慕尔上、下篇和列王纪上篇 [2] 以莫大的真实感叙述达味王的历史,纵使不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成。他的一生充满挑战和考验。圣经的作者强调天主总是与达味在一起,而达味也在遇上危险时把自己交托在天主的手中。他完全地把自己托付于天主的圣意,「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试探有多么苛刻,无论问题有多么困难,无论痛苦有多么严重,我们永远都不会从天主的双手中掉下,那创造我们的、支撑我们的、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双手,因为它们有着一种无限和忠实的爱。」[3]

天主在达味身上如何实现自己的计划也吸引着我们。尽管他是兄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天主却拣选了他,之后他受撒慕尔先知傅油为王:「因为天主的看法与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4] 傅油本身并没有把王位交给达味的作用。他必须与反对他的撒乌尔对抗,然后才得人民宣认和受傅为犹大的国王;更要与撒乌尔的儿子依市巴耳苦斗七年之后,才被宣认为全以色列的国王。[5] 达味也知道天主已坚定他为以色列王,并且为了自己的百姓以色列而举扬了他的王位。[6]

骤眼看来,达味似乎是靠自己的勇气和精明而登上了王位。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信德的人,用这个崭新的观点看待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的生命,乃是天主给我们的恩赐。」[7] 圣经告诉我们,天主有赖人的主动和努力来执行祂的计划。假如达味,一个有信德的人,以为只需静待时间的过去,伫候天主给他做了的许诺出现就够了,又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人民来赞扬他,会怎么样呢?

在达味一的生中,多次出现可以让我们默观他的信德的事情。他事事尽忠职守,信赖天主与他同在,并会让他马到功成。一个众所周知的情节就是他和培肋舍特人军队中的巨人哥肋雅的对决。圣经描述这个培肋舍特人身型高大和装备齐全,而达味则较为弱小,是一个小牧童,不善于作战,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投石器。但是两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各自的态度。这个竟敢辱骂永生天主的军旅 [8] 的培肋舍特人的骄傲,与以天主的名义出去应战的达味的信德形成鲜明的对比 [9];达味确信「由狮子和狗熊的爪牙中拯救我的天主,也必从这培肋舍特人的手中拯救我。」[10]

促使达味尽己所能去备战的是他的信德。他拿起投石器作为武器;他很清楚它的性能,并小心翼翼地选取了他要投射出去的石头。与他对手的武器相比,他的石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以石头取得胜利:「你要真诚地事奉天主,忠信于祂,然后,就不必再担心什么了:因为『假如你先追寻天主的国和祂的义德,其他的一切』—— 无论是物质的东西,或是方法--『都自会加给你。』这确是个伟大的真理。」[11] 达味对天主的信德和信赖,促使他利用自己所有技能。这就是基督徒应如何努力实现天主的工作:「无论谁真正地活出他的信德,便知道世界的财物都是工具,并慷慨地、英勇地运用它们。」[12]

达味把手头所有的东西物尽其用,同时将行动的效果托付在天主的手中。他对天主的信德使他不会气馁,即使情况变得戏剧化:圣经的不同章节,其中有许多隠谕,给我们确认 inter médium móntium pertransíbunt aquae(咏103/104:10)—— 祢使水泉成为溪川,蜿蜒长流于群山间。这种确信的心态,使人连丝毫的沮丧也没有,即使障碍似乎高似尖山。这就是通往天堂的正确途径,让我们确信天主的流水将涤除我们所有的限制,并且藉由它获得动力,把我们带到天主面前。[13]

谦逊地回归天主

达味的一生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就是把自己交托于天主手中的另外一面。圣经很清楚地说明达味是一个罪人。也许最著名的一段情节就是他与巴特舍巴通奸。[14] 导致这个罪的正是他僵死了的意志,最终变得扭曲了的、令他忘记了从天主那里获得了无限恩典的意志。

撒慕尔纪下告诉我们,当以色列人对阿摩黎人的战争即将开始时,达味派他的军队出去作战,但是自己却留在耶路撒冷。我们逐点地得知导致达味道德败坏的情况:他放弃了领导军队,这个当时的国王们的习惯,反而留在城中度舒适的生活。他整天懒懒散散,下午起床,又躭阁在露台上无所事事。他不谨慎又不明智地,在没有好好守卫自己的眼目之后,陷入诱惑,派人去打听他是否可以为所欲为,最后犯了通奸的重罪。及后,他又犯了一个更大的罪,就是用诡计杀害了巴特舍巴的丈夫乌黎雅。

这段情节指出了人心作恶的可悲的能力,尽管这个人在起初时有良好的意愿,或是接受了一些天主的恩赐。如果我们细读圣经,看到达味过去所表现出的信德,他现在的行为似乎会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他却被疏忽和肉欲腐蚀了他的意志。圣经明确地教导我们:当一个人在努力向善时稍为松懈,此人的意志就可以被扭曲,直到它完全地掩盖他的理智,使他最终犯下最可耻的罪行。所有基督徒都暴露于这种危险之中。圣施礼华写道:「当你发现自己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不要感到惊讶或沮丧!努力根除它们。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要坚信,你能意识到那软弱是好事,否则你会变得骄傲。骄傲令我们离开天主。」[15]

天主差遣了纳堂先知去把达味王从这悲惨的处境中解脱出来。他向达味说了一个惊人又美丽的、在圣经中出现的最早的寓言之一。纳堂先知讲述一个富人要招待自己的客人;他不从自己的产业中选取所需的东西,却抢夺了一个穷人拥有的唯一的羔羊。[16] 当达味愤恨这个富人的行径时,纳堂告诉他,他就是那个富人。达味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我得罪了上主!」[17] 这个情节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纳堂在让国王看到自己所犯的重罪时,所展现出的高贵优雅。

纳堂藉由他所说的话,成功地唤醒了达味的良知和信德,并鼓励他寻求天主的宽恕。当他向天主承认己罪时,天主就宽恕了他。这是达味一个新的皈依的开始,使他更加亲近以色列的天主。对我们来说,这个实例说明在通往成圣的道路上,跌倒后留在地上,比跌倒本身严重得多。[18] 根据一个古老的传统,达味对他所犯的罪感到悲伤反映在圣咏《求主垂怜》中。在这篇祈祷中,圣咏作者真诚地承认自己犯了的邪恶,并承认他的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冒犯了创造万物的天主;他转向天主,祈求祂以祂的善良和怜悯来净化他。[19] 他信赖天主的慈悲,意识到天主的圣宠比他自己的凄惨经历更为坚强。[20] 作为他诚挚悲伤的标记,他承诺今后痛改前非,并给人民教导天主的道路,以便他们能够皈依天主。[21]

圣咏非常清楚地反映出,达味察觉到自己的罪恶的严重性时他内心的情况。他没有灰心丧志,也没有让他的跌倒使自己与天主疏离。相反,这件事使他更加了解自己,更加谦卑,使他一次再次地站起来。我们的骄傲试图夸大我们的渺小和软弱,可是天主的慈悲却更为伟大得多。「在这爱的冒险中,即使跌倒了,甚至严重跌伤了,也莫须心灰气馁,只要满怀痛悔定改之心去办告解圣事。基督徒并不是神经质的,专事搜集善功纪录的人。」[22] 我们可以这么说,不愿意原谅自己的,往往正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想永远都不会跌倒,是完美无瑕的。

天主爱我们现今的状况。因此「祂总是等待着我们,爱我们,用祂的宝血赦免了我们,每次我们向祂祈求祂的原谅时,祂总会赦免我们。」[23] 祂是天父,祂比我们自己更加了解我们,并且耐心地回应我们的缺失。的确,通往成圣的道路「就像是我们的软弱和天主的耐心之间的对话;如果我们进行这场对话,它将会给我们带来希望。」[24]

天主不想我们跟我们的错误妥协。祂要我们自信地沿着内修生活的途径行走,绝不害怕跌倒,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在祂的手中。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真的跌倒,我们是跌倒在天主的手中,而且,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会借着祂的恩宠,再次站起来。「天主的耐性必定会让我们从心底里唤起回到祂身边的勇气,不管我们生活中可能有多少错误和罪过。」[25]

达味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献给了天主祂最渴望要的东西:一颗痛悔和谦卑的赤心,[26] 一颗充满热爱的、完全向往和信靠祂的心。众信友都可以瞻望这个缺点缠身的国王:「一个充满热情的祈祷者,一个了解什么是祈求主,什么是赞美主的人。」[27]

Antonio Aranda - Miguel Ángel Tabet


[1]《天主教教理》,2579

[2] 从撒上16至列上2:12

[3]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2月15日与公众的会面

[4] 撒上16:7

[5] 参阅撒下5:3

[6] 参阅撒下5:12

[7]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46

[8] 撒上17:26,36

[9] 参阅撒上17:46

[10] 撒上17:37

[11] 圣施礼华,《道路》,472

[12] 圣施礼华,《炼炉》,525

[13] 蔡浩伟主教,2012年9月29日《信德年》牧函,6

[14] 参阅撒下11

[15] 圣施礼华,《炼炉》,181

[16] 参阅撒下12:1-14

[17] 撒下12:13

[18] 参阅教宗方济各,2013年6月7日的说话

[19] 参阅咏51[50]:3-9

[20] 参阅咏51[50]:9-14

[21] 参阅咏51[50]:15-18

[22]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75

[23] 教宗方济各,《圣母喜乐经》,2013年4月7日

[24] 教宗方济各,2013年4月7日的讲道

[25] 教宗方济各,2013年4月7日的讲道

[26] 参阅咏51[50]:19

[27]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6月22日与公众的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