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解构与再解构

谈达文西名画「最后的晚餐」与丹·布朗小说「达文西密码」

作者:鲍晓鸥 (台大外文系教授) 

「达文西密码」一书对于达文西「最后的晚餐」画中的涵意,有以下三个论点:第一,餐桌上没有摆设杯子,意味着达文西暗示他关于圣杯真实本质的信息;第二,画中我们所认为的宗徒若望,其实应该是玛利德莲,根据推测她和耶稣结了婚;最后,伯多禄对玛利德莲表现出一种威胁的姿态,因为伯多禄将她视为竞争对手。本文将尝试举出上述推论缺乏一致性的地方。

丹·布朗的小说,是基于达文西「最后的晚餐」画作本身就是密码的假设,如果加以破解,就会显现出被保护数个世纪的秘密,一个足以摧毁基督宗教信仰和梵蒂岗的秘密。达文西身为少数的秘密保护者之一,在为位于米兰的圣宠之后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餐厅绘制壁画时,故意留下了线索。当小说的主角开始质疑,为何餐桌上没有杯子或是用来盛装耶稣圣血的圣杯,这个秘密就开始由丹·布朗揭开来。如果我们看过其他以最后晚餐为题的画作,像是西班牙画家璜·胡安内斯(Juan de Juanes)的作品,就会问这样的问题。因为在别的画中,杯子在整个构图中被突显了出来。为什么在达文西的作品里,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杯子?是不是他对于最后晚餐的解读异于传统?

丹·布朗会回答:「是的,没错。」他认为,宗徒若望被画成相当女性化的样子,实际上就是与耶稣结婚的玛利德莲,在那一时刻,她怀了耶稣的小孩,也就是耶稣的血脉,而玛利德莲便成了盛放耶稣血脉的杯爵。此一观点被达文西刻意放在他的画中。这也是为什么在耶稣和玛利亚之间呈一V字型,而V字型的底部就指向玛利亚的子宫,另外V字型更是代表子宫的形状。因此圣杯并非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人:就是指玛利德莲。另一方面,玛利亚和耶稣似乎是在镜子里互相对看一样,例如他们的姿势和衣服的颜色都互相对称,这象徵他们之间的合一,而且这样的构图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两个人当中构成了M这个字母,代表玛利德莲(Mary Magdalene)。如果这样的理论可以被接受,不但是意味着对基督宗教形象的解构,我们也回归到异教神话的世界,众女神们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这样的理论坚固吗?事实上,「最后的晚餐」多年来已经被广泛地研究,而这些研究也都有了颇能令人信服的理论,就是那幅画仅仅是描述圣体圣事的建立,该画同时也显示出在耶稣说出有人要出卖  的时候门徒的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何杯子并不是画里的主轴。而且,揣测耶稣用一个特别的容器去祝圣葡萄酒,也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在画中,耶稣和门徒们的左手边都有一杯子。我们要记住,这幅蛋彩画(tempera painting)是在十五世纪末完成,而璜·胡安内斯那一幅画则是在脱利腾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1545至1563年)召开的那几年完成,当时的大公会议刚好在提倡捍卫圣事与提高圣事(例如圣体圣事)的艺术。

在「达文西大骗局」(The Da Vinci Hoax;2004年出版)一书中,卡尔·欧森(Carl Orson)及珊卓·米瑟(Sandra Miesel)两人做出新的分析,瓦解了「达文西密码」一书的理论。他们引用着名艺术评论家史坦伯格(Steinberg)对于画中人物的描述:从左到右分别是安德烈、伯多禄、犹达斯和若望,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根据史坦伯格的解释,画中人物的分组是基于门徒在耶稣受难时,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伯多禄否认耶稣,犹达斯出卖耶稣,若望则是在十字架旁陪伴着耶稣。史坦伯格甚至指出画中两两成双的画面,一般人很容易从人物头部的紧靠而得知。例如伯多禄和若望,他们经常一起出现,分别象徵激烈的性格与内省的生命。因此伯多禄努力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地位,若望则是静静地陪伴耶稣受苦。那又如何解释若望女性化的一面?这是因为十五世纪流行的佛洛伦特斯学派画风所致,大家不妨看看罗浮宫典藏的两幅达文西画作「施洗者若望」,那是在「最后的晚餐」之后二十年所完成的。

丹·布朗在他的小说中认为,伯多禄的手势带有威胁的意味,似乎是针对着玛利德莲  他在教会至高地位的竞争对手。然而如果不要戴着有色眼镜,一般人就会轻易看出,那个手势其实是暗示着伯多禄与若望之间的信赖和亲密,也表现出他们在听到耶稣的话语之后,两人之间相互窃窃私语。卡尔·欧森(Carl Orson)及珊卓·米瑟(Sandra Miesel)也提出了一个深具震憾性的问题,驳斥若望就是玛利德莲此一说法。如果耶稣深爱的宗徒若望不在画中的话,那他到底去了哪里?如果在耶稣右边的那个人是个女人,为何骤下结论说她就是玛利德莲,而不是圣母玛利亚?最后,为何玛利德莲常被认为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是耶稣完美的伴侣,当时的年纪大约只是三十岁出头而已?难道她就不可能是一个中年妇女,非但年纪不小,而且甚至毫无吸引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