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牧函(2008年9月)

「我們如何接受不如自己意的事:疾病、職業上的挫敗、不平的冒犯、社交或家庭生活上的困難?」監督在他九月的信中問道,他在基督的十字架中找到答案。

我親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

在進入此信的主題前,我想說幾句話來鼓勵我們感謝天主,使我們能夠將omnes cum Petro「完全與伯多祿」這座右銘實在地實踐出來:令他在Kenthurst猶如在家中,我們為教宗,伯多祿的繼承者的工作及休息有些貢獻。讓我們繼續幫助教宗並為那些與他共事者祈禱。

本篤十六世經常提及保祿宗徒,而我們希望完全與他和諧無間。現在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從掃祿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歸化後,他知道得很清楚自己的聖召、使命與十字架的奧秘的聯繫有多麼緊密。當阿納尼雅勉強去見掃祿給他授洗時,耶穌自己對他解釋:這人是我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因為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他該受多麼大的苦。i

保祿的生命經常肯定吾主的這些話語。他無條件地回應恩寵,他最關注的莫過於去認識耶穌基督,並使別人也認識祂,將天主子為我們的救恩降生成人、死亡而復活的形象展現於新基督徒眼前。在寫給迦拉達人的書信中,從他歸化那時刻起就熱切的談及活於基督,聖保祿說:Christo confixus sum cruci,我已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了。ii 這就是他每天以完全自我交付與基督神秘的認同緊密共融的結果: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iii

那與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結合,並非只是宗徒生命中理論性的理想。在他書信中一些自傳的部分中,具體地細說需要與基督共死對他的意義:被猶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杖擊三次;被石擊一次;遭翻船三次;在深海裡度過了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由同族來的危險、由外邦人來的危險、城中的危險、曠野裡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假弟兄中的危險;勞碌辛苦,屢不得眠;忍飢受渴,屢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體;除了其餘的事以外,還有我每日的繁務,對眾教會的掛慮。誰軟弱,我不軟弱呢?誰跌倒,我不心焦呢?iv

閱讀格林多後書的這些字句而毫無觸動和感激是不可能的,因為保祿在追憶他的苦痛,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時,其實他滿懷著喜樂: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為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v

本篤十六世在註釋宗徒一些類似的言語時說:因此保祿不再為自己和自我的正義而生活,他為基督及與基督生活:在交付自己時,他不再尋求及樹立自己。這是主以信德所賦予我們的新正義、新方向。在基督的十字架前,他表現出極度的自我交付,沒有人能夠誇耀自己。vi

在聖保祿的時代 (現在也是如此), 許多人尋求秘傳的知識和煽情主義者的教導,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救恩,但宗徒警告他們天主的計劃無法在那找到。聖保祿宣講verbum cruces vii 十字架的真言。好使我們沒有疑慮,他對所有人解釋: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希臘人尋求的是智慧,而我們所宣講的,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但為那些蒙召的,不拘是猶太人或希臘人,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因為天主的愚妄總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總比人堅強viii

這些言語總都是合適的,在這些日子我們該好好默想它們,特別當我們在準備慶祝9月14日光榮十字聖架慶節,這慶節在古代已深深植根於教會,同樣也植根在教會中的主業會這部份。生活在這保祿年,他寫了許多關於十字架的奧秘,他邀請我們更好地準備自己和更喜樂地慶祝這慶節。我們每天如何尋求否認自己的機會?我們如何欽崇的瞻望那麼有意義的十字架?我們是否熱愛犧牲?

在聖施禮華的生命中,他與十字架上的基督認同的欲望,從1928年10月2日以後已經呈現出來。但更早以前,當他很年輕時,天主已透過祂允許他孩童及青少年期所經歷過的大小困難來準備他。之後,在主業會創立時,祂向他清楚地表明主業會應該植根於十字架。天主在好幾個情況下,以不同的方式也透露給他,雖然我們創辦人有時不能明白那些痛苦的原因,但是他總是勇往直前,深信它們是神聖的「愛撫」。在1948年的一個默想中,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回憶起那些歲月。他以自傳式的言語,給了我們許多亮光瞭解他在重複地遇到耶穌的十字架時的反應。

我主允許無數的困難發生在他身上,透過它們淨鍊他的靈魂。他說:「我記得一個人獨在馬德里最潦倒的貧民區徘徊,以他的痛苦做補贖。他渴望承行天主的旨意,卻發現自己要去實行所領受的使命而需的資源被剝奪。他沒有解決的方法,也不知道其他的補救法,除了十字架外;他痛飲苦爵,直到不剩一滴。他一旦決定擁抱痛苦,嚐了一口,猶如被那又甜又苦傷痛的陶醉而醉倒了,聖詠作者那些詞句的喜樂:et calix tuus inebrians quam praeclarus est!(參閱 詠22:5 [Vulgate]);祢的杯爵陶醉了我,它使我何等快慰!」ix

我們個人可以提出其他的問題,幫助我們特別的用行動衡量自己對十字架的愛。我們如何接受不如自己意的事:疾病、職業上的挫敗、不平的冒犯、社交或家庭生活上的困難?我們對生活中不期而遇的不愉快的事情,反應如何?我們是否嘗試以超性眼光去看它?也許在起初的不理解或甚至反抗的態度之後,我們是否在每件事上看到天主的旨意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而讓它發生,我是否即時改正?當下是個多麼好的時刻去重複、回味道路所思考的:「主,祢要這個嗎?……那麼,我也要!」x

這不是對肉體或精神的痛苦無動於衷,而是靠著天主永不缺乏的幫助,使我們的眼光超越偶發的事件。不惜一切的嘗試逃避痛苦是錯誤的,尤其甚者,如果基本的起因是為忠於真理。

正如本篤十六世為保祿年啟幕時,提到聖保祿的使命時說:「被召成為外邦人的教師的同時和實質上是被召去受苦的,與藉著苦難救贖我們的基督共融。在一個虛假佔上風的世界中,真理是痛苦的代價。渴望逃避痛苦,與它保持距離的人,便與生命本身和它的偉大保持距離;他不能夠成為真理的僕人,因此也不能成為信仰的僕人。沒有痛苦──沒有棄絕自我、為真正的自由而轉化和淨化自己的痛苦──就沒有愛。沒有值得受苦之緣由,甚至生命也失去價值。聖體聖事,我們基督徒存有的中心,它建基於基督為我們的犧牲;它生於達到十字架的頂峰的愛的痛苦。我們依靠這付出自我的愛而生活,給予我們勇氣和力量在這世上與基督一同受苦,並為祂受苦,知道這樣一來我們的生命則變得偉大、成熟和真實。從聖保祿所有書信的光照下,我們看到在保祿被召叫時,給阿納尼雅的預言如何在教導外邦人的過程中成為事實: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他該受多麼大的苦。他的痛苦使他成為一個可信賴的真理的導師,他沒有尋求自己的益處、光榮或個人的滿足,但卻為了愛我們並為我們所有人交付自己的那位的緣故而耗盡自己。」xi

在未來的數星期中,禮儀給我們幾個瑪利亞的紀念慶典:聖母的誕辰、瑪利亞甘飴之名、她在十字架旁的受苦、補贖聖母。讓我們視這些慶節如邀請我們求助於我們的母親,向她學習如何親密地跟隨基督,以使我們與祂認同。

在母后萬福頌中我們祈禱:使我們得見妳的聖子耶穌!聖母不僅叫我們看見耶穌,並以母親的溫柔及甜蜜帶我們到耶穌處。特別在兩段福音中我們看見瑪利亞「使我們得見」耶穌,其一發生在吾主誕生時,當瑪利亞讓牧羊人和賢士朝拜祂;其二是9月15日我們紀念髑髏地的神聖情景。

我們的母親靜黙臨近於十字架旁,邀請我們注視她的聖子。我們的雙眼注視著十字架上的基督,再次驅使我們「天主不是用劍救贖世界,而是用十字架,」教宗在一次講道中說:「在死亡時,耶穌伸出雙臂。首先,這是受難的姿勢,祂為我們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了要給我們祂的生命。然而,張開雙臂也是一個祈禱的姿勢,司鐸也採取這姿勢在祈禱時伸出雙臂:耶穌將祂的受難、痛苦及死亡轉為祈禱,如此他將其轉化為愛天主和人類的一個行動。最後,被釘者張開雙臂亦是個擁抱的姿態的原因,是祂要吸引我們到祂身邊,希望把我們緊抱在祂仁愛的手中。祂以這方式顯示出祂是生活的天主,祂是天主自己,而我們可以將自己託付給祂。」xii

我們經常聽到聖施禮華說,同時以一個滿有意義的姿勢張開他的雙臂:基督,大司祭,伸開祂的雙臂歡迎我們所有人、每個人,因此他強調分享基督的十字架,是一個神聖偏愛的標記,雖然我們可能難以明白。「但不要拖著十字架……要實實在在地將它背在你的肩上,因為假如你是這樣做,你的十字架將不再是個普通的十字架:而是個聖十字架。不要無可奈何地背著你的十字架,因為無可奈何不是慷慨豪邁的態度。熱愛十字架,當你真正愛它時,你的十字架將是……一個沒有十字架的十字架。更肯定的是,你會和祂一樣,在途中遇到瑪利亞。」xiii

本篤十六世在9月12日到15日將去法國為慶祝聖母在露德顯現150週年紀念。讓我們在精神上陪伴他的法國之旅,並善用它為那些所有受肉體或靈魂之苦的人持續祈禱,但願吾主舒解他們。讓我們祈求聖母的轉禱,Salus infirmorum, Consolatrix afflictorum,病人之痊,憂苦之慰。也請求她幫助他們明白這些痛苦,如能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結合,為教會的益處和人靈的救恩是非常有效益的。

9月15日!我們自動地會連想到我們鍾愛的歐華路神父,他以一貫的平和及鎮靜肩負起主業會的神聖重擔。願你與我學習以同樣的慷慨來回應。

我沒有空間再多寫我們剛在遠東結束的旅程。我很懷念我們的父親、親愛的歐華路神父,以及你們每個人。一個何等豐富的麥田在等著我們!在印度、香港、澳門、澳洲、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豐收已可看見;如果我們全都勤奮的工作,我們可以達到多遙遠的地方!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

你們的父親,

+浩偉

蘇凌根(Solingen),德國,2008年9月1日

i 9:15-16ii 2:20iii 同上iv 格後11:24-29v 格後12:9-10vi 本篤十六世,2006年11月8日的公眾聚會vii 格前1:18viii 格前1:22-25ix 聖施禮華,1948年12月15日,一個默想的筆記x 聖施禮華,道路,762xi 本篤十六世,2008年6月28日,保祿年開幕的講道xii 本篤十六世,2007年9月8日,在Mariazell的講道xiii 聖施禮華,玫瑰經,痛苦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