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的信(2011年7月)

監督鼓勵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祈禱的靈魂。

我至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

在去過邦不隆納做完健康檢查以及探訪病者後,我打算去象牙海岸──在過去幾個月我們懇切祈禱的摯愛的國家,同你們的兄弟姊妹說話。讓我們現在也繼續這麼做:祈禱因戰爭造成的傷口能儘早癒合,且不遺留下怨憤或仇恨;眾人皆能慷慨地去原諒,為了家庭、民間社會和整個國家的益處,使雙方的合好成為千真萬確的事。讓我們將這些意向交托給我們在今天7月1日在禮儀中恭敬的耶穌至聖、仁慈聖心,以及明天聖母無玷聖心的慶節。也讓我們為了所有深受苦難的地方深切祈禱。

耶穌的慶節邀請我們藉著信賴、孺子般的祈禱,將自己置身於這位天主心內,祂為了愛我們而化成肉身。就如同我們的父親在講道中所寫的,這就是真正敬禮耶穌聖心的真諦;是認識天主,認識我們自己;是瞻仰耶穌,趨向耶穌,讓祂來鼓勵,教育和引導我們。[1] 現在同樣地,自天上他促使我們去更新我們的渴望,在我們與至聖聖三的個人關係中有所進步。在這方面,我已重溫真福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宗徒書信中,標示出教會在新千年的途徑。在指出喚醒全體天主子民成聖的渴望作為首要目標後,他說:「成聖的培育,對基督徒生活的首要要求就是祈禱的藝術。」[2]

吾主,我們不曾停止,總不應停止感謝祂的美善,也利用我們的創辦人的表率和教導,確保我們每個人,以及其他基督徒們,會極為重視培養嚴謹、恆常的祈禱生活。我們應該藉著勤奮地閱讀天主聖言,和藉著參與禮儀,特別是每天的彌撒,全心全靈地,使與天主的交談成為我們的血肉,我們的靈魂,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可能花了很多年,每天努力的做到這點,我們仍確信自己需要一天又一天地重新開始。本篤十六世說:「我們都清楚知道不能視祈禱為理所當然的。必須學習如何祈禱,彷彿重新學習這門藝術;甚至那些在靈修生活方面極為精深的人,總是覺得需要向耶穌學習,學習如何真實地祈禱。」[3]

歐華路主教經常回憶起聖施禮華在他70歲生日時所做的決策:成為祈禱的靈魂。打從吾主開始讓自己在他的生活中覺察出來後,在他的青春期,我們的父親已經踏上祈禱的道路,他每天總是忠誠地與天主進行赤子般的對話。他之所以在數十年之後表達出那渴望,表現出他深深的謙遜,同時也證實了本篤十六世所說的,基於聖人的經驗。

我們經常思索著福音中展現給我們耶穌與祂的天主父對話的場景。門徒們驚嘆於師傅的行徑,有一次他們請求祂 Domine, doce nos orare:主,請教給我們祈禱。[4]耶穌基督給了他們模範、準則,基督徒的祈禱應該為:我們的天父!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5]

有許多方法跟隨這條道路,因為每個靈魂與天主的關係總是非常個人化的。吾主關心我們每個人就如同無價的珠寶:這是個非常動人的事實,因為每個靈魂都以基督的寶血作為贖價。[6]我們不應忘記,因此身為祂的子女,跟隨這條偉大的道路──基督徒的祈禱──經由耶穌基督,藉著聖神的推動,領至我們天上的父親,[7]吾主已告訴我們vigilate et orate 醒寤祈禱。[8]如同本篤十六世所說的,我們都要去上耶穌的「學校」。而我們也都向我們摯愛的父親學到以孩子般的虔誠,以及神學家的教理與天主交談;渴望稱呼耶穌基督為我們的長兄,聖母為我們的母親,聖若瑟為這超然家庭,教會的父親,還有天使作為我們通向永生道路的同伴和保護者。

讓我們每天更新我們個人與天主談話的渴望。我在這裡指的是每天用於默想的時間,偕同合好聖事和聖體聖事,皆是泉源,活水的源泉,在那裡我們需要沉浸我們的工作、使徒工作和我們的家庭及社交活動,簡而言之,我們所有的生活;包括我們花在睡覺和休息的時間。我向你們保證,如果我們讓自己由聖神的光照,和靈修指導時所領受的勸言帶領,這不是件難事,甚至是在靈修枯竭或身體或精神疲累時。

在1973年,聖施禮華說過,我們需要成為默觀的靈魂,而要能如此,我們不能拋棄我們的默想。沒有祈禱、沒有默想、沒有內心生活,我們只會造成傷害。(…)現在我們似乎更加感到必須成為祈禱的靈魂,慷慨地獻給吾主所有我們關心的事,無論發生何事,決不遺棄與祂的對話。如果你可以如此為之,你的整天將會圍繞著天主,而你也會著實地努力做好每天早晚各半小時的默想。[9]

我們的父親並非要求我們把祈禱做的非常好,而是每天要努力 開始、繼續,和好好完成我們的祈禱。這是個我們能力所及的目標,每天早晨再重新開始,置之一旁過去無論大小的失敗。其他的事──幾乎所有的──如同護衛者行動的果實般來到我們靈魂內,因為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10]

讓我們首先定目標於與天主的會面準時,那些約會刻畫出一天的行程。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但是我向你們保證,跟隨聖施禮華的教導,那是極為重要的。絕不要捨棄默禱。什麼是最好的方法成為默觀者?祈禱。當某個人開始認為他無法祈禱、父親所教導我們的是非常困難的、吾主對他不發一語、不聆聽他,然後想成:「好吧!如果這是我能做到最好的,我要放棄嘗試,就做口禱吧!」這是邪惡的誘惑。

不,我的孩子們!我們必須堅持做默想。在你祈禱的時間將那些抱怨說給吾主聽;而如果有需要,在那半個小時,向祂重複相同的短誦:「耶穌,我愛祢;耶穌,教導我如何去愛;耶穌,教導我如何因祢的緣故去愛他人…」如同這般堅持下去,一天又一天、一個月、一年、又一年,而最後吾主會告訴你:「傻孩子!打從一開始,我就與你同在,在你身旁!」[11]

困難、藉口、錯謬的理論能出現,讓我們延遲或縮短半個小時的祈禱。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準時,在繁重的工作或當我們經驗到疲憊或挫折時。如同教宗憶及的,祈禱不是連結於某特定的情況,而是寫在每個人的心版上。[12]總是有可能和我們靈魂內的神聖嘉賓交談;我們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情況中找到祂,雖然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到聖體櫃前,在那裡耶穌實質的存在:祂的身體、祂的寶血、祂的靈魂和祂的神性。無論如何,我們總要盡力收斂心神,盡可能地將侵襲我們的分心置之一旁。在聖施禮華的一次教理旅程中說道,我們收斂心神,進入到自己內,我們崇敬天主,祂俯賜、擁有我們,我們開始與祂交談,相當自然地,如同與一位兄弟、一位朋友、一位父親、一位母親、我們重視的一位芳鄰。就好像與我們的摯愛交談。充滿信靠地交談,你會發現這為你會帶來多大好處。你會有內在生活。[13]

我強調:有時我們不知道要告訴祂什麼,或者該如何與祂交談;字句梗塞出不來;但是我們不應忘記祈禱是內在的態度,勝於一連串的操練和公式;是於天主臨在中的舉止,勝於展現敬拜或話語。 [14]這是另一個原因在有壓力或內在乾枯時,要忠誠地實現心禱;而顯然地,在那些時刻更是特別需要留心祈禱。在一些情況下,我們與天主孺子般的對話並不會用言語表達,即便是內在;但是於固定的時間陪伴祂,旨意不在於得到慰藉的實情,是我們對天主的愛絕對清楚的證明,與祂的聖意相符,並且忘我 。 這轉向「另一位」,這使自己朝向「遙遠的一方」是祈禱的本質,如同克服一件可觸及、偶然不定事實的經驗。[15]

沒有比確信我們能熱愛和與天主交談更令人安慰的了,那是因為祂先愛了我們。[16]這是天主教教理所陳述的,它教導:「信實的天主常首先在祈禱中採取這種愛的行動,而人的行動常是一種回應。」[17]因此,我們不斷地更新決策在默想時間中竭盡所能「迫使」天主(可以這麼說),更豐厚地賞賜給我們祂的恩寵:你是否經常思想為何主業會唯一的武器是,也總會是祈禱?你如何使用這武器去「捍衛」主業會給予天主和教會的服務?毫無疑問地,我們愈成為祈禱的靈魂,我們愈會愛和保持我們從我們的父親那裡所領受的精神。

我們的父親的教導關於祈禱方面是無比的豐盈,而且極為實用。在他的一篇講道中,我們不都覺得自己就是被形容的那位?我承認一直有許多人告訴我他們很痛苦:「神父,不知怎樣搞的,我又疲倦又冷淡,以前那些熱心的、恆常的虔敬行為,現在覺得像做戲一樣……」對這些人及你們各位,我會這樣答:「做戲一樣?好極了,上主像父親一樣和子女在玩耍著呢。」

聖經上說:「天主歡躍於塵寰之間,ludens in orbe terrarum.」(箴8:31)但祂不放棄人,因接著說:「樂於世人共處。deliciae meae esse cum filiis hominum.」(箴8:31)主和我們玩耍!當我們覺得像做戲一樣,因自己變得冷淡、不主動、很難完成職責及定下的靈性目標,那便是天主和我們「玩耍」的時間了,祂希望我們演台好戲。[18]

我不想在未提及本月幾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的情況下結束這封信。在7日,我們更會感受到歐華路主教的臨在,因為那是他請求加入主業會的週年紀念。16日是加爾默羅聖母慶節,明顯地邀請我們特別地追憶我們父親的姐姐,卡門姑姑,她奉獻了許多為確保主業會的中心擁有家庭的氛圍。在那一天也讓我們特別為煉獄中的神聖亡靈祈禱,將他們託付給天上聖母的代禱。

如同我從未停止請求你們,讓我們在祈禱中保持合一,讓我們為彼此祈禱,為了全世界的使徒工作,還有教宗的意向。在聖體櫃前,在我們的祈禱時刻,我們可以呈現給吾主充滿我們靈魂的渴望,透過聖母和聖若瑟、我們的護守天使和聖施禮華,我們親愛的父親的代禱。

我很高興告訴你們,在6月18日,星期六,我去了薩丁尼亞,卡利亞里,在那裡我在他們的主保波那里亞聖母前祈禱。我知道聖施禮華為那塊土地祈禱,我也確信許多薩丁尼亞人會慷慨地回應吾主的召喚,特別是因為我們父親的祈禱。讓我們幫助他們,因為從那裡,他們也全心全意地幫助我們。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

你們的父親,

+ 浩偉

邦不隆納,2011年7月1日

──

[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64

[2] 真福若望保祿二世,宗徒書信《新千年的開始》2001年1月6日,32

[3] 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1年5月4日

[4] 路11:1

[5] 瑪6:9-10

[6] 參閱伯前1:18-19

[7] 參閱信仰教理會議,基督徒默想方面書信,1989年10月15日,29號

[8] 瑪26:41

[9] 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3年9月

[10]羅8:26

[11]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3年9月

[12]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1年5月11日

[13]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2年

[14]本篤十六世,公開接見,2011年5月11日

[15]同上。參閱信仰教理會議,基督徒默想方面書信,1989年10月15日,30號

[16]若一4:19

[17]《天主教教理》2567

[18]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