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八):穩固培育我們的戰役

我們需要培養「一種健康的好奇心,去深入了解我們的世界,並克服橫阻於前的障礙。」

真正的新奇
首先是播種者
耕耘土地,改良種子
聖施禮華的「戰役」
獲得廣闊視野的兩個建議


雖然雅典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但它仍是聖保祿時代的文化地標。聖路加告訴我們,那時那裡的人,心煩意亂,「只是談論或探聽一些新奇的事。」(宗17:21)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對唯一名副其實的真正新鮮事-基督死亡和復活,為了將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參宗17:32)卻始終持著懷疑的拒絕。聖保祿對古典文化核心的這種「失敗」,肯定深感震驚萬分。致使他在聖神的引導下,深刻地反思真正基督教新奇的內涵。

真正的新奇

在他與雅典人相遇後不久,寫了一封信給格林多的基督信徒,聖保祿提出了進入基督教信息的兩把關鍵鑰匙。其中第一把,是基督十字架的奧秘,單靠人的邏輯是無法理解的(參格前1:20-25);但是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卻有著具體的影響,聖十字架似乎在世上要有種新的生存方式。(參格前5:7-8)「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

聖施禮華在1928年10月2日領悟到的亮光與同樣的新奇事密切相關。他將基督徒視為「那能夠為眾人照亮世途的唯一火焰的攜帶者,帶來那永不會暗淡、迷濛,或被遮掩的唯一光明。」[1] 他體驗真正基督徒的新奇,我們在耶穌「內的」新生命,使他看到那年代一些所謂的「新鮮事」攪動社會和教會,實際上只不過是「那些挖掘陳腐過時的『懷疑論』,或十九世紀不足為信的『自由主義』的人。」[2] 這些「新鮮事」在歷史上總是層出不窮、後又消失。與基督徒的新奇事相比,僅僅只是「幾個世紀以來累積的所有錯誤」[3] 的翻版,因此實際上已是非常的古老。

作為一般的基督徒,我們使命的很大一部分是讓基督真正的新奇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不會被僅僅看起來只是新鮮事而受到誤導。因此,首先必須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迎接它,讓它以耐心和決心成長,這樣才能塑造我們的思維和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忙確保「許多人依靠我們;如果我們回應上主,那麼,許多人將不再存留在黑暗裡,而踏上邁向永生的道路。」[4]

首先是播種者

耶穌在幾個比喻裡,清楚地表明關於天國之事,是存在我們中間的一種無償的禮物。例如,在撒種的比喻中,(參瑪13:3)起點在於自願播種者的工作。沒有事先的準備努力,就沒有成果。土壤品質的好壞當然也很重要,但只屬於較次要的。

信仰啟示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世界的後裔。(參詠2:8)蒙召協助我們體認天父努力確保所有的受造都成為祂想要賜給我們的恩典。(參羅 8:20-23) 我們受到初期基督徒信仰堅定的激勵,努力探索世上所有的道路怎樣通向天主。因為我們深信「世界不是邪惡的,因為它出自天主的手,因為是祂的創造,因為『天主看了認為好。』(參創1:7及以下)」[5]

當我們真正領悟到自己是天主的兒女、承繼人、使徒時,我們就會意識到自己也必須成為能夠散播到四面八方的種子。最令我們高興的是,看到天主一次又一次地不斷地播下祂的種子,使這個渴望結出果實的世界充滿了活力。因此,「我們能明瞭天主聖召的奇妙。基督親手把我們從麥田裡摘起來;撒種人用受傷的手掌,緊捏著一把麥粒;基督的血澆灌著種籽,浸透了種籽;然後,吾主把麥粒迎風揚播,使之葬於土中,死而復活,繁榮孳生。」[6]

耕耘土地,改良種子

然而,僅僅撒播種子是不夠的。種子還需要有力量和「適性」才能生根。此外,土地需要施肥;我們需要盡可能地耕耘土地、挖土施肥。(參路13:6-9)

如果我們希望果實如此豐盛,一如耶穌所說,連空中的飛鳥都可以棲息在樹上,(參瑪13:31-32)我們與上天合作的重點就是要花功夫準備,盡己所能的選擇好種子。首先,我們自己必須堅信真理與信仰的密切關係。有一個極關鍵的信念,即信仰不僅「成為某種自滿自足的情感,讓人感到安慰和振奮,但依然會受善變的心靈或無常的世態所影響,而不能支持我們穩妥地完成人生的旅程。」[7] 相反「我們需要認知,我們需要真理,否則我們不能站穩,不能前進。」[8]

對真理的渴望讓我們的智力能夠迎接我們的信仰,發現它的理性基礎。然後我們的智力就被擴展到更廣闊的視野。對我們而言,豐富了現有狀況使之變得更深刻、更容易理解。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基督真正具有蓬勃朝氣的播種者,我們不得不反思自我的信仰,能否全面地啟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包括我們的專業工作。當我們勤奮地嘗試根據信仰之光來反思我們的經歷,而不是一味地求助於一些現成的答案,我們會逐漸養成好習慣、日新又新的,也許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只有當我們的智慧被信仰之光照亮時,我們才能「在最普通的日常實況裡,察覺到神聖光輝的閃耀。」[9]

為了讓這些省思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狀況,我們需要真正的謙虛。我們需要順從聖神,祂透過日常事件和周圍的人向我們說話。(參若14:26)不容諱言,在努力將基督之光帶給世界的過程中,我們真正的力量只有來自天主。正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謙卑是創意性地屈服於真理和愛的力量。謙卑是拒絕外表和膚淺;它是人性精神深度的表現;也是個人偉大的條件。」[10]

聖施禮華的「戰役」

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聖施禮華努力確保主業團從一開始就提供了深刻的哲學和神學培育的原因,反過來看也會影響到每個人的專業立場。在尋求實現這一目標的正確的解答過程中,他談到一場真正的「戰役」。[11] 這個有力的詞語強調了欲獲得穩固培育的艱鉅性,因此培育始終必須符合每個人的情況,才能做出真正的承諾。聖多瑪斯·阿奎那談到了「好學」的德行,意味著「為尋找事物的真相而付出實踐的決心。」[12] 換句話說,為了深刻了解我們的世界,需要懷抱持久的心態,去培養健全的好奇心。並盡力克服橫阻於前的障礙。無論如何,絕勿輕視激勵我們崇高偉大的目標:將基督的訊息成為我們自己的,以便能夠在我們四周撒播訊息的種子。

戰役的比喻也導致我們思考制定策略的必要性。當我們深思生命中的重要課題時,若缺乏時間和平靜,我們又如何能實現這麼崇高的目標?對於某些人,這種策略能配合其充分利用並汲取他們已經參與的培育方法。對於另些人,聖施禮華在他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位古典作家的建議,可能有助於「學習、服從。Non multa,sed multum。『不在乎多,而在乎精。』」[13] 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很多事上,反而是要專精一樣或少數幾樣。這可能先要尋求建議,規劃一個合適的閱讀計劃,再進一步深入該主題。此外,我們還可以善加利用當今互聯網提供的無線資源,當然的,在進行任何智力方面的活動時,把握先後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主業團創辦人談到生活規劃時,他用了橡皮手套能適合每雙手的比喻。這也可應用於我們個人的培育計劃,旨在加深我們對信仰的認知。

獲得廣闊視野的兩個建議

由於信仰之光能使我們掌握周邊之事的來龍去脈。在當今社會上不斷上演的文化和知識的辯論中,我們基督徒不僅是觀眾而已,更要將自己視為主角。我們應該具有不墨守成規的健康態度,意識到「我們都被召去主動自發地委身,改善這個世界和我們這世代的生活方式,好讓天主對人類的計畫大大敞開來。」[14]

為了讓這理想成為現實,聖施禮華給我們留下了兩個建議。第一是要擁有廣闊的視野,不滿於坐井觀天的狹小目標:「你想學習按照天主教思想觀點看問題,也就是說,按照具有胸懷天下的觀點看問題。因此,特此列舉一些要點,供你參考:對天主教正統教義中,生機蓬勃,始終不變的信理,應有廣闊的視野,深刻的領會;對哲學傳統思想,對歷史評註,重新提出標準教訓時,應從正確、穩當和健康的意願出發,切忌輕率;對科學與當代思潮的動向,應有慎重明智的瞭解;以及對當前社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動態,應抱積極和開明的態度。」[15]

渴望加深對受造界的理解,需要多閱讀和研究,這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前人傳統的一部分,使我們能夠超越現在。「我們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矮人。我們可以比他們看到更多、更遠,不是因為我們本身的素質,而是因為我們被他們至高巨大的撫養照護。」[16] 有了這些遺產,我們即可正向的汲取我們現代的新成就和關注,並學會以建設性的精神和他人的幫助來分辨進步的真偽。因此,我們逐步形成了對重大議題的個人及合理的願景。我們培養一種真正普世的「大公」心態。

為幫助向天主的計劃開放所有人性範疇的挑戰,本篤十六世非常重視他所謂的「有創意的少數群體」。通常是由他們「決定未來」的。因此,「天主教會必須明白,她是個富有創意的少數群體,她所傳承的價值觀並非是陳舊的,而是個非常生動並切合相關的實際現狀。教會必須現代化;在我們爭取真正自由與和平概念的鬥爭中,她必須參與公眾的辯論。」[17]

能夠找到渴望分享這種對培育、對萬有受造現實能深入分析的人,然後與他們共同實踐各種創舉,是世上基督徒聖召最富成效的經歷之一。主業團的第一批信友的歷史,向我們證實了的這種纍纍的果實。[18] 在這盡力而為之中,我們每人都被召喚,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在我們個人特定的情況下,做出實質的貢獻。

聖施禮華在這方面的第二個建議中,他指出多種的解決方案。信仰之光使人在幾乎所有事物中,能找到不止一種的解決方案與前進的道路。相同的信仰能夠合法地啟發不同的行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都應該受到尊重。[19] 所以,信仰引導我們培養傾聽、與人合作、和與他們對話的能力,依靠健全的願望去學習,以及參照其他的觀點豐富自己的內涵。

* * *

聖經告訴我們,「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2:19)在她周圍發生的一切,尤其是與她愛子有關的一切,都在她的內心世界中共鳴。藉著一次又一次地思考我們的信仰之美,和我們使命的偉大,我們發現自己因渴望而找到具體的培育方法,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好而灼熱。並且指引我們提出倡議,尋求與其他人的合作,以幫助在當今文化的「新阿勒約帕哥」(參宗17:16-34)中,呈現基督的永恆新奇。如有必要,它將幫助我們擺脫任何「無補於事的悲觀主義」[20] 的暗示,正如聖施禮華常說的那樣,意識到「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21]

[1]聖施禮華《鍊爐》1

[2]聖施禮華《道路》849

[3]聖施禮華《教會的超然目標》2

[4]《鍊爐》1

[5]聖施禮華《會話》114

[6]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3

[7]方濟各,通諭《信德之光》24

[8]同上

[9]《會話》119

[10]聖若望保祿二世《三鐘經》1979年3月4日

[11]參M. Montero,「主業團第一批女性的培育(1945-1950)」Studia et Documenta,vol. 14,2020,p. 110

[12]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q. 166,a. 2 ad 3

[13]《道路》333

[14]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8

[15]聖施禮華《犁痕》428

[16] Bernard of Chartres,quoted by John of Salisbury,Metalogicon,composed in 1159

[17]本篤十六世,與記者會面,2009年9月26日

[18] 參J. L. González Gullón,DYA. La Academia y Residencia en la historia del Opus Dei (1933-1939),Rialp,Madrid 2016;and M. Montero,Historia de ediciones Rialp,Rialp,Madrid 2020

[19]參《會話》117

[20]參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84-86

[21]《犁痕》290

Nicolás Álvarez de las Astur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