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

『疼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必须协助他们学习自制,同时让他们做个自由且负责的人。』

助年轻孩子培养品格,是最好不过的工作,也是天主首先赋予父母亲的任务。过程中不仅需要体谅、精力、耐心、和欢笑,也不乏挑战,让参与其中的人去寻求天主的帮助,天主的启示。

教育乃艺术家的工作,使每个孩子尽其所能地发展其潜能。意思是帮助孩子明白关怀别人的重要性,教导孩子建立真情至性的人际关係,及克服自己对於承担的畏惧。追根究底,就是帮孩子做好準备,去回应天主在他身上的人生计划。

虽然周遭环境一定会充满麻烦和令人不悦的事物,但是圣施礼华仍鼓励父母亲保持乐观及年轻的心灵。这样,父母亲会『更容易理解年轻的孩子所崇尚的志向,甚至他们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人生在转变著,对许多新事物我们或许不会喜欢。但客观来说,新事物或许不比旧事物好,却也不能算是坏的。它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若我们过於重视那些细微的差异,衝突就不时会发生,而这些都可透过一些基本常识及幽默感来弭除的。』[1]

首先,我们必需体认,教养孩子这一难题总有改善的空间。世上没有完美的教育系统,我们需要从错误中学习。要让自己的培育能渐臻完善,必须秉持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终身教育。

自由与权威

有时候,父母亲把快乐和益处搞混了,拼命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尽量让孩子拥有生活的享受,并且让他们避开困顿险逆。父母这样做,是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并非多多地疼爱孩子(通常父母亲都这样做),而是正确地疼爱孩子

客观来说,孩子不用努力即可获得为他们所要的东西,并非一件好事。努力及其所需要的付出,对於孩子将来能够长大成人,自主地控制和管理生活,不会未经思索就受制於外在影响,绝对是很重要的。

天主教教理说,如果我们没有体认人的真实处境,人的脆弱本质,就会导致教育上的严重缺失。[2]为了培育一个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原罪及其後果:人性的弱点,为恶的倾向,因而人应当努力克服自身的软弱。

倘若孩子或青少年完全地屈服於自己的本性,他的自由终会被削弱。倘若年轻人不去克服本性,接受适切的挑战,他终将在此生毫无所获。正确地疼爱孩子,必须协助他们学习自制,使他们成为一个自由且负责的人。假如父母亲及孩子都没有规範,这是不可能达成的。

教育孩子需要培养他们的品德:自我牺牲,勤勉,忠心,诚恳,纯真等,父母亲应当在不放纵孩子的前提下让他们欣然养成这些品德。父母亲应当依据己身的经验,教导孩子们尽量把事做好,但当事情不尽理想时也不该动怒。他们应当鼓励孩子为崇高的目标而努力,不可把事情变得太容易。尤其是,孩子们应当学习对自己有所要求,有努力做事的精神,即使父母亲不在场,他们也能够表现良好。

孩子年纪还小时,很难去体会责任的意义。为了弥补经验的不足,孩子们需要坚强的支援,那些他们所信赖的大人应给他们具权威的意见。孩子需要父母亲和师长们具权威的支持,而大人们应当教导孩子们为自身的行为负起责任。

如同圣施礼华说,『真正疼爱孩子和为他们著想的父母,在给孩子们劝告与建议之後,必须睿智地退至幕後,好使自由这个令人能爱慕及侍奉天主的伟大的恩惠能发挥无阻。』[3]

父母对子女的权威,绝非源於对孩子的严苛或独裁。相反,它是出於父母自身的榜样:夫妻间之爱情,在孩子前意见的一致,宽宏慷慨,亲子相处的时刻,对孩子有所要求的慈爱,基督化的家庭生活。还有,父母亲对孩子的开放和信赖。

这种权威,需要以坚毅的态度,按孩子的年龄及个别情况去行使,也应该以关爱和坚决的态度,不要为了维繫良好亲子关係而避开任何衝突,否则只会做成孩子被动及执拗的性格。

『有责行使权威的人,倘若为了避免因责备孩子而使彼此受伤或懊悔,就百般溺爱孩子,就是寻求安逸,有时甚至是最不负责任的态度。』[4]为了引导孩子,父母必须平衡权威及宽容。倘若父母容许孩子在家中能呼风唤雨,只顾避免衝突,就是寻求安逸。

当孩子行为有错时,应该耐心向他们指正。这是培养他们辨别善恶的方法,不要错过让他们学习区辨是非、甚麽事该做与不该做的机会。若父母亲给孩子们适合他们年纪的解释,他们自会了解、喜爱天主,及体贴他人的事物和其原因。

人要变得成熟,就需要脱离自我的中心,也意味著要有牺牲。开始时,孩子只会专注於自我的个人世界;一旦他们开始了解自己并非宇宙中心时,就会开始对世界及周遭的人开放心胸,就会变得成熟。然後他们会愿意为兄弟姐妹牺牲奉献,服务他人,履行家庭,学校,及对天主的责任。这也将包含学会听从父母亲,且努力不去使他们失望。这不是一个可以孤单上路的旅程。父母有著帮助孩子淋漓尽至地发挥他们的长处的使命,纵使有时需要使他们吃点苦。

父母亲必须怀著慈爱,想像力,和坚毅精神,帮助孩子们培养坚实均衡的个性。即使父母亲的做法会让孩子们感到不明所以,但是随著时间的过去,他们会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亲的作为,规範,和教训的理由。孩子们将会心怀感恩,虽然那些责骂或严苛,曾经使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父母亲是基於关怀而不是愤怒。而且,这将有助於教导他们自己如何抚养下一代。

终身教育

教育孩子,就是给他们为此生将来一定会遇上的困顿逆境做好準备。想要在事业上,人性上,或灵修上的领域达成目标,努力是必然的。为什麽父母亲却经常担忧孩子们会因为缺乏某些物质需求而感到『挫折』呢?

孩子们必须学会为谋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和怎样与那些较有智慧或较有社会威望的人相处。他们必须学会面对物质上的或是人性上的缺陷和限制,勇於冒险及处理挫败,而不会陷於个人的危机。

父母亲倘若只懂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保护他们免於丝毫的挫败,这不会为他们带来好处。反之,他们将会变成懦弱,无法面对大学里,事业上,和人际关係上的困境。孩子们只有透过面对挫败,方能学会克服挫败。

孩子们不需要拥有一切,更别说马上拥有,否则只会让他们个性执拗乖张。相反。孩子们必须学会自制和等待。生活里难道不是有很多东西可以等待,也有许多东西必须等待吗?就如本笃十六世强调,『我们不应该依赖物质财富;我们应该秉持著单纯,樸实和节制的态度,在生活里轻看世物。』[5]

倘若父母亲过度保护孩子,替孩子阻挡困难,他们将无法面对今日的世界。这样过度保护的态度,绝非真正的教育。

『教育』(educate) 这个词源自两个拉丁文字:e-duceree-ducare。 第一个字关乎提供价值,以使人获得个人全面的发展。第二个字关乎发掘那蕴藏於一个人的最佳部分,就像艺术家从一块大理石中『发掘』一尊美丽的雕像。两种意义都意味著,个人的自由都占著举足轻重的角色。

父母亲与其过度保护孩子,倒不如找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面对其後果,帮他们解决自己的小问题。通常父母亲应当製造场合鼓励孩子管理自己,这是教育小孩的一个重要的做法。同时,父母亲应当确认,孩子可运用的自由度,是与他们的能力相配的。假如孩子们仍然不懂得怎样去使用大量的金钱或物品,或者还不能够单独观看电视或上网,或不能明白自己正在玩的电玩的类型,父母亲实在没有理由提供这些东西给他们。

责任教育和自由教育,其实是一体两面。倘若父母亲只顾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找藉口,就很难让他们为他们的错误负起责任。这样会剥夺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的时刻,使他们错失了学习自知和争取经验的机会。

举例来说,倘若父母亲不去帮助孩子改善低落的学业成绩,反而去责怪老师或学校,孩子将无法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们只会把发生在身上的好事当成是应当的,却因错误或失败而责怪外人。这样会养成孩子永远抱怨,责怪体制或同侪的态度,且会自怨自哀,寻求其他补偿,以致无法长大成熟。

恒常的教育

以上所说的,不但是指青少年,也不仅限於孩子哪个成长阶段。父母亲恒常地,用不同的方式在教育著他们的孩子。即使孩子仅有几个月大,父母的行为总不会是没有影响的。事实上,我们常会看到四岁至六岁的『小暴君』在家中执拗乖张,颐指气使,让父母亲无力管教他们。

父母亲不仅要恒常地教育孩子;他们还必须对孩子进行终身教育。假如教育只侷限在解决某时某地的困难,却忽略未来後续的发展,则成效并不会大。父母亲需要努力帮助孩子培养他们所需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否则他们只会染上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有些情况是很明显的,如消费主义,性放纵,吸毒;其他的则稍微更複杂,但同样危险,如随波逐流於新潮的意识形态。

父母亲也要明白,孩子不会永远待在家里。即使年幼时他们住在家里,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父母亲的视线以外。因此,能够陪伴他们的时间就格外珍贵。今天,很多父母亲觉得很难找时间跟孩子们相处,这正是造成上述各种情况的原因。

假如父母亲很少机会接触到他们的孩子,就不能知道他们的近况,更不能足够地了解他们,以致很难对孩子企盼或要求些什麽。而且,要『複习化』那段已经很短暂的相聚时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与家人相聚,是不可取代的。

信任

父母亲的权威要能发挥效用,就要让孩子们看到父母关怀他们的真情流露。倘若父母亲表现出关心孩子们的生活,而孩子看到父母亲儘量花时间陪伴他们,孩子们就会感受到父母亲的慈爱。倘若父母亲了解孩子们在乎的事情,他们的课业,朋友圈,活动环境,作息时间,喜怒哀乐,成功失败,父母亲就能够帮孩子们解决问题,并提供具权威的意见。

孩子们,青春期少年们,年轻人们需要毫无顾忌地跟父母亲交谈。倘若父母亲跟孩子们的沟通对话更加顺畅,父母亲就更能够对陶冶孩子们品格使得上力!

如同圣施礼华说,『我总是劝告父母要跟孩子们做朋友。父母养育孩子所需要的权威,可以密切地和跟他们的友谊配合,就是说,在某一角度,要和他们有著同一的地位。

『孩子们,包括那些个性倔强和态度冷淡的,都想和父母有这一份亲密和兄弟般的情谊。关键在於互信。父母该在友谊的气氛下教养孩子,绝对不要给他们不获信任的印象。父母该给予孩子自由,并且教他们怎样在使用它时负上个人的责任。

『有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们「愚弄」自己,因为他们所表现的对孩子们的信任,会让孩子们因滥用了其信任而相形惭愧。他们会自行改错。相反,倘若孩子们没有自由,感到没有人信任他们,他们就会倾向种欺骗父母。』[6]

我们应当建立互相信任的环境,相信孩子们的话,不要怀疑孩子,也不要製造难以修复的亲子裂痕。

在孩子们的中小学校或大学里,专业教育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教育孩子;学校内的课业辅导及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陶冶人格发展。但是这些辅导工作却不能取代父母亲的重要角色。父母亲应当运用时间做好本身的使命,了解孩子们的状况,寻找帮助他们的时机,接纳孩子们,培养亲子信任感等。

家庭是我们最值得努力的场所。父母亲应当要在百忙中抽空,并且把时间发挥极致。这样当然需要自我节制,时常牺牲奉献,也可能会影响金钱收入。但是我们应当正确认知,专业工作的成就,其实是某些更大成就的一部分:即是人性和基督化的成就,而且美好家庭的重要性总会是高於工作上的成功。这样两难局面,有时候显而易见就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里,我们应当藉著信仰和祈祷的帮助,寻求天主的旨意,解决问题。

父母亲首要应当培养凡事怀抱希望的美德。养育孩子会让父母亲心满意足,却也会让他们失望担忧。无论发生什麽事情,父母亲都不需觉得挫败。反而,父母亲该当可以秉持乐观,信仰,与希望,把事情重新整理再出发。即使成果似乎来得晚,或根本看不见,努力都不会白费。

作为父母,是个没有尽头的使命。就算孩子们独立谋生了,他们还是需要父母亲的祷告和关怀。圣母也没有离弃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她自我奉献和牺牲的典範,应当启迪父母亲去完成天主託付他们的神圣任务。恒常的教育,是一项爱的任务。

A. Villar

[1] 圣施礼华《与施礼华蒙席对话》,第100点

[2]天主教教理,407.

[3] 圣施礼华《与施礼华蒙席对话》,第104点

[4] 圣施礼华,鍊炉,577.

[5]教宗本笃十六世,週叁要理讲授,2009年5月27日

[6] 圣施礼华《与施礼华蒙席对话》,第100点